中国史
-
明朝原来这个样赵帅,王姗姗本书主要讲述明代历史上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些市井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曾经真真切切的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作为大明风华的背景板,它们更应当获得后人的关注。比如明朝的知识分子热衷什么小吃,知名美食家张岱带你领略大江南北的美食;为什么出门穿衣服攸关生死,难道穿错了衣服会被砍脑袋?攒多少年工资才能买得起房,不妨来看看王阳明的超级大豪宅;本年度最流行歌曲出自谁手,冯梦龙老师深藏功与名;全书结构精巧,语言风趣,力求让大家在碎片化的时间内也能获得阅读历史的快感,既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又引经据典还原宏大叙事背后的冷门知识,用接地气的言语让大家感受明代历史完全不一样的一面。
-
盛京内务府档·乾隆朝辽宁省档案馆暂缺简介...
-
江督易主与晚清政治韩策 著《江督易主与晚清政治》围绕东南第一要缺两江总督,通过“湘人江督格局”和“北洋下南洋”两个概念和进程的深入探讨,将道光、咸丰至民国初年东南地区三次大的权势转移揭示出来,为晚清政治格局的演变贡献一条新的解释线索。在此基础上,突出南北关系,并尝试突破内外轻重、督抚专政的争议,提出“有重心的同治”格局,用以理解晚清政治的特色及出路。
-
海上来风李军中国“大河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叙事需要得到补充,海洋史是此类补充中的一个重要角度。海上航线编织成的网络可以成为人们认识“传统中国”的新视角;海关则是这一网络的关键节点,既吞吐货物,也塑造社会。烟台是近代中国北方重要的贸易口岸,1861~1898年,烟台东海关是山东唯一的通商口岸,见证了北方中国的一隅在清末民初逐步被纳入全球化的历史。东海关档案清晰地记录了这一历史过程,其中又以贸易报告最为重要——不仅是贸易的晴雨表,还记载了环境物产、社会风貌、商业情报、政治事件及相关影响。这些贸易报告从“海上”的视角,提供了一幅近代中国北方的经济社会侧写——既是西风东渐,也是向海谋生。
-
南开史学百年文存 中国近代史卷刘晓琴南开史学诞生于风云激荡的五四运动时期。1919年南开大学创建伊始,即设有历史学一门。从1923年正式创系,2000年改组为学院,至今南开史学走过了漫长而绚烂的峥嵘岁月。值此百年重逢的历史节点,历史学院决定编纂“南开史学百年文存”丛书,以彰显南开史家群体艰辛扎实的学术探索和丰硕厚重的治史业绩,为这不平凡的世纪光影立此存照。
-
张謇与清末两江总督钱荣贵,丁涛《张謇与清末两江总督》是南通大学张謇研究院编的一部张謇研究论文集,由钱荣贵、丁涛主编,是《张謇研究系列丛书》中的一种。张謇作为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教育 家,对清末的经济、政治领域皆有重要影响。本书选取二十余篇文章结集成册,从“政治”“实业”“比较”三个方面考察张謇与两江总督的关系,探讨张謇对推动早早期中国现代化 进程的开创性贡献,涉及张謇总办通海团练、创办大生纱厂、促成东南互保协议、参与撰写《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参与江北分省、领导清末立宪运动等议题,也包括张謇与两江总督 之间的比较。
-
张謇与国际社会钱荣贵,邱帆《张謇与国际社会》是南通大学张謇研究院编的一部张謇研究论文集,由钱荣贵、邱帆主编,是《张謇研究系列丛书》中的一种。张謇作为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在国际社会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书从世界史视域入手,解读张謇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精选了与“张謇与国际社会”主题相契合的代 表性研究成果,包括与朝鲜文人的交流、处理东亚外交纷争的独到见解、重新审视国际社会、国外经验的引进与传播、张謇的国际合作、“没有外交头衔的外交活动家”、向国际社会 展现中国、外国人眼中的张謇等八方面,研究张謇的文化传播、世界眼光、外交活动和国际影响力。
-
辛亥革命中国史学会 主编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中国史学会主持,几乎当时所有国内著名历史学家都参与编纂的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大型资料汇编。其编纂时间之长、动用人力物力财力之多、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作用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近代史书籍编纂领域中是空前绝后的,也是研究近代史的学者所必须翻看、查阅之资料。本编《辛亥革命》卷,共8册,约350万字,初版于1957年,共收辑辛亥革命相关资料133种,包括清政府奏疏公文及革命党言论等,按时间顺序分专题收入。本书系影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
坚韧的中国董少鹏、窦国庆本书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潮头,直面新时代发展的突出矛盾、现实问题,以全新战略视角分析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重点地区的互动机制和合作发展大势,以史观今、以今问史,统筹经济运行、政治运作、文明演进等核心要素,深刻揭示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质和发展内核,深情而理性地描画中华民族再次强大起来的风貌和愿景,展现天下一家、和合共生、有效治理的世界新图景。该书提出了直面现实的系统性治理策略。
-
海外中国研究·帝国之后(美)沙培德 著,刘芳 译1885年至1924年间中国经历了剧烈的政治与文化变革,这场变革根本上是由人们思想上的转变引起的。本书追溯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探讨经历过两千多年君主统治的中国人,为何在清末民初不再相信君主制,并且如何在新观念上建设新的国家。作者娴熟运用各类史料,不仅梳理主要政治思想家的思想演变,分析大众政治文化中反映出来的观念,还重点阐释“公民”“主权”等概念在中国被吸收与改进的过程,为中国从旧式王朝向现代国家的关键转型提供了新的解释,对有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经典话题亦能有所启发。方法论上,本书将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演变置于国内政治斗争以及对帝国主义反应的大背景之下,勾勒出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清晰脉络,提供了一种对跨文化知识交流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