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钦钦新书》研究张钧波著丁若铺(1762-1836)是朝鲜王朝后期的著名学者,以《经世遗表》《牧民心书》《钦钦新书》为代表的“政法三书”集中体现了丁若镛的经世思想。其中《钦钦新书》记载了中朝两国历代的犯罪案件,是目前已知的东亚传统判例集中唯——部同时记录两国以上案例的著述,有很高的史料与学术价值。《钦钦新书》收录并援引了大量的中国史料,包括十三经等儒家经典、中国正史、历代中国法典、私家律学著作以及公案小说、法医检验书籍等,集中朝两国律学研究之大成。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钦钦新书》与中朝传统法律文明交流研究”(21CFX012)的最终成果。全书分为“旧邦维新:丁若镛与《钦钦新书》”“集大成:《钦钦新书》与中朝法律典籍”“礼与法:十三经与《钦钦新书》法理”“犯罪类型与个案分析:《钦钦新书》与中朝法文化”等四篇十章,依次考察了丁若铺的生平与思想、《钦钦新书》的编撰目的与编撰过程、《钦钦新书》全书的结构、《钦钦新书》所录案例的出处及与中朝两国各类法律典籍的渊源关系、《钦钦新书》所体现的礼法关系、《钦钦新书》所载各犯罪类型与代表性案例等,力图从各个角度全面介绍和发掘《钦钦新书》的史料价值,以此探索同属中华法系的中朝两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异同。
-
曾文正公学案谢海林 注析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不仅在政治上功勋卓著,在道德文章方面也影响深远。作者将民国学者马平、龙梦荪曾编《曾文正公学案》一书,予以注释并简要评点阐释,能更好揭示出文本微言大义。全书共分“修养”“正心”“忠诚”“强毅”“勤劳”等二十类,涉及曾氏关于修身养性、道德人品、治家理政、识人带兵、人际交往、论学谈艺等各方面的见解,读其书,对曾国藩一生文治武功和道德智慧,皆能有所领略。在今天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的当下,该书自有其积极的思想价值和积极意义。
-
技击余闻 技击余闻补林纾,钱基博技击是指利用身体、器械进行搏斗的技巧。《技击余闻》是林纾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每篇文字短小精悍,着力描摹一个擅长技击的人物,故事性与文学性兼具。这些人物来自三教九流,个性分明。《技击余闻》开创了近代“技击”系列小说的风潮。1910年以后有多位撰者为其作续或补。钱基博《技击余闻补》发表较早,1914年开始在《小说月报》连载。
-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上海老地图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编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藏有多幅老上海城市地图,内容涵盖清代到民国时期上海的城市规划、水文信息、区域交通等等。有些为手绘地图,存世量极小;还有些为城市管理机构测绘的地图,为今天的史地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本书所收上海老地图全图50幅,辅以文字说明图示内容及地图绘制的历史背景。同时,详细摘录了地图名、比例尺、绘制单位、印制时间等基本信息,其后附局部图若干,更加具体地展现了相关细节。上海老地图的研究和展示,有利于加深了解上海城市历史发展的变迁,也为宏观展现上海的城市格局提供了重要资料。
-
官文书与唐代政务运行研究雷闻 著雷闻的《官文书与唐代政务运行研究》上编集中讨论了唐代的一些公文书类型及其在政务运行中功能与特点。对作为下行文书的论事敕书、帖文、牓文,作为平行文书的关文,以及作为上行文书的牓子的讨论,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唐代官文书研究的空白。书稿注意从不同角度抓住各类文书的特色,如论事敕书是注重其使用对象、成立过程和书式复原;关文是集中讨论其文书形态与唐代地方政府内部的政务运行;帖文则分析了堂帖、使帖、州帖、县帖的形态和运作;牓文则分不同类型、层级讨论唐代政令的传布,着重于牓文的物质形态、内容、发布空间等。牓子则结合敦煌《刺史书仪》,讨论其性质、起源、使用者、内容,重点考察其在中唐以后作为简化版奏状的功能变化。这些讨论多为前人所未涉,对认识唐代官文书的实际面貌和应用有重要意义。《官文书与唐代政务运行研究》下编的主题是利用出土官文书来讨论唐代政务运行与法制等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隋及唐前期尚书省运作和演进、朝集使制度和公文用纸及《格式律令事类》残卷的研究等,这些问题对于政务运行及法制史研究的层面多有开拓。《官文书与唐代政务运行研究》通过对各种类型官文书的格式、特点、功能及其演化的考察,来系统分析唐代政务运行的体制与机制,既扩大了官文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又丰富了官文书研究的层次;不仅给唐代官文书研究注入了活力和新意,对于政务运行及法制史研究的层面也多有开拓。《官文书与唐代政务运行研究》取径公文运行,关注动态的政治体制与政务运作,是一部关于唐代“活的制度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
战国秦代的乡里组织与地方社会王准 著本书以战国秦代地方社会为研究对象,以近半个世纪来公布的简牍、陶文、青铜器铭文等地下出土文献为主要史料,结合古代传世文献,以“二重证据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注重古文字的辨析与考释,探讨出土文献所见战国秦代地方社会的乡里组织结构,乡里职官、行政,乡民义务,社会秩序,乡里生活形态等问题,尝试勾勒国家和民众多重视野下,战国秦代地方社会的不同面貌,反映由战国到秦代、由分封制向郡县制演进背景下地方社会的变迁。本书利用出土文献资料,考察战国秦代地方组织的渊源和性质,地方吏员的职能,以及地方社会的秩序与乡俗,以期对当时的社会结构与变化有更多的认识。
-
村落、蒙旗与国家田宓著村落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中国史研究的重要议题。土默特地区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其村落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发展路径。本书引入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角,综合运用传世典籍、衙门档案与民间资料等多种史料,结合文献解读和田野调查,深入讨论内蒙古土默特地区的村落形成、村落的空间构建、村落中的家族、基层组织与村落社会、水利秩序与村落社会等问题。土默特地区的村落历史具体呈现了16世纪以来当地从游牧到农耕、从北元到清朝,从传统到现代的多重社会转变,让我们可以在一个连续的时间脉络和特定的空间场域中,观察地方社会的发展进程和历史转型,进而从蒙地的角度探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铸成的内在逻辑与深层机理。
-
澄清吏治黄阿明 著本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明代文官考核制度、制度运行以及文官考核机制与明代党争等内容。全书共分十章。第一、二章论述明代文官考核制度的建立以及在中后期的发展、演变与完善。第三、四章主要论述明代内外文官考满的具体运行过程。第五章论述考满制与资格、久任和骤迁之间的互动关系。第六章论述明代内外官的考察运行。第七章讨论明代王府官与御史的考核情况。第八章论述明代考核制度中的特殊情况——免考现象。第九章论述明代考核费用问题。第十章以明代京察为例讨论考核与党争的关系。本书是该领域首 部以文官考核为主题的系统论著,对明代制度史和考核史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
新时代历史理论研究前沿丛书夏春涛主编该丛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所文集,是从该所期刊《史学理论研究》中选取重要文章结集而成,共为五卷,分别为《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史家》《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外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理论研究的新问题·新趋向》。该文集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在发掘总结中国史学传统中的理论遗产,介绍和总结中国国外史学理论发展经验和当代趋势,促进中国国内外史学理论交流,培植史学理论人才,促进符合中国情况的史学理论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
印记与对话李亚妮著梁漱溟领导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运动(1931—1937)在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中颇具影响。时隔90年后,梁漱溟提出的“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这一问题依然引人深思。本书基于作者七年来田野调查的宝贵一手资料,立足于民众视角,搜集乡建运动亲历者及后人的口述史资料,运用个案研究方法,探讨梁漱溟所说的“乡村不动”的原因及文化内涵,阐释乡村建设运动与邹平民间文化之间的关联。本书既是对这场乡村社会改革的历史回望,又希冀能为当代乡村振兴的探索提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