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去囿与重构李锐著本书关注研究经典文献学术思想史、先秦史所涉及的一些关乎基础的观念和方法,有反思也有探索。提倡用百家考查学派,用诸子游仕年考查诸子,用“主体部分”、“主题思想”考辨古书形成,同时提出同文同源说、族本说、言公与私义说、历时性研究法、二重证据法的规则、押韵法等。有一些并不是笔者的发明,只不过是在前贤时哲的基础上专门加大了论述,加以专名,以此凸显其重要性,加以提倡,比如考察诸子游仕年、同文同源说等。
-
北朝汉语复音词研究王冰著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南北方不但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时代风尚等方面有很大不同,而且在语言上也有明显差异,以至于学界认为当时存在南北两个通语。本书首次系统、明确地以“北朝汉语”为研究对象,总结以往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北朝汉语词汇研究可行性,全面调查梳理研究语料,系联和考辨出北朝汉语文献中的复音词,从同义关系和反义关系两个角度考察分析,并探讨北朝复音同义词的形成原因,概括北朝反义词概况,讨论北朝复音词在补充、纠正辞书引例和释义方面的价值。本书是第一部对北朝汉语复音词展开全面研究的学术专著,态度审慎,语料详实,有助于了解和揭示中古时期北朝语言词汇的特点,可以为大型语文辞书的修订和不断完善提供参考。
-
唐前期陇右防御体系研究李新贵著唐前期陇右防御体系经历了多次变革,本书结合历史地理学、文献学和军事学的相关史料,突破了以往只注重文本解读的局限,认为在仪凤二年之前,陇右防区实行的是正州加羁縻州的预警体系,之后是正州加军、守捉构成的成守体系。无论哪种体系,目的都是维护从长安出发经渭河谷地至河西走廊这条战略通道的畅通。本书提出的战役进程复原等方法也有助于推动历史军事地理的相关研究。
-
近代云南地域商帮与社会变迁研究张永帅著本书主要探讨商人/商帮与近代云南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归纳和总结云南商帮文化的特殊内涵,构建中国商帮/商业文化的边疆类型和民族特征,从而展现中国商帮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更为深刻、更为全面地理解中国商帮文化的共同属性和区域差异,形成对中国商帮文化的整体性认知。并通过对商帮与社会变迁互动关系的全面探讨,深入分析和客观评价商人在近代云南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与作用;从而“以史为鉴”,对构建新型滇商文化提供借鉴与启示,指出云南商人应该主动回应时代召唤,做云南“三个定位”建设的积极实践者。
-
历史学科素养与教法研究李凯著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教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历史教育质量服务。本书依托历史学科背景,不空谈教育、教学的方法,紧密联系中学历史教学实践,针对教材、素养与课程思政等重要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呼吁建立中国历史教育话语权,能给历史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
-
流动和渐变谢开键著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新发现民间契约文书,论述清代以来贵州清水江流域农村地区的土地典交易,分别讨论了典交易的基本概念,典和当、活卖等土地交易形式的异同,典制度产生的原因,典契的基本要素,典交易的基本过程、发生原因,典产的处置机制、回赎率及“出典回佃”式典交易等问题。
-
薪火西续李巧宁,陈海儒 著本书以档案史料、民国期刊史料、回忆性史料、口述史料等为基础,梳理了抗战期间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及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等在西北艰苦办学的历程,展现了它们不畏艰难、苦中作乐、为国育才、服务当地社会的精神与胸怀,勾勒了这些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日常生活风貌,以及对办学地风俗的化育。
-
逸周书疏证章宁本书是以国家图书馆藏元至正十四年本为底本,在参校诸本及诸家诸说基础上,结合先秦史、出土文献及相关研究的新成果,对《逸周书》全书及孔晁注进行全面疏解与考证。该书主要特色在于运用古注材料,力求打通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界限,对比文意相似或相近的异文,着重于旧有传世篇章与新成果的结合,对推进《逸周书》相关各篇章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基础意义和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逸周书》内容涉及史事、礼制、思想观念、政治制度、方国地理、岁时节令等个方面问题,是研究先秦时期史事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通行观念的珍贵资料,对于先秦史各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
人类文明史札记张凯峰2019年10月,天津大学在全国率先发布《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方案》。“天大方案”重构了工程人才的课程体系,开设了一系列跨界融合的素质教育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启发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流动中,面对多变的挑战和机遇,能够以批判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工作,主动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在线开放课程“人类文明史漫谈”是上述素质教育课程之一。该课程以人类文明为主题,讲解人类文明兴起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所遭遇的问题,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有趣的历史文化现象。本书即为配合该课程而编写的教材,为了激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编者在编写的过程中注重可读性,有意避免艰深晦涩的学术语言,借助浅显生动的文字和大量史实.案例,使学生尽可能地轻松理解课程涉及的理论观点。
-
西晋五十年季社建 著汉末丧乱,乃是社会政治需求分化、矛盾激化的结果。西晋得以立朝并推动统一,在迎合社会需求和平衡社会矛盾方面有其独到之处;立朝之后却不能持久,则反映出西晋统治集团的局限与失败。所有这些,浓缩于西晋半个世纪的“寿限”中,不啻令这一短命王朝成为我们察成败、观兴亡的极佳样本。本书以汉晋历史进程为大背景,着重分析西晋时期各类政治现象的成因与结果,以期形成对这一特殊时期的系统、全景的阐释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