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古物中的生活新知郭伯南 主编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从古人日常生活的一事一物开始。慈禧太后亲自监制的胭脂,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豆腐是谁发明的,怎么发明的?你知道古代制冰藏冰有一套祭典仪式吗?考古学家声称古老的座右铭是原始人汲水用的尖底瓶,究竟对不对?…… 中华文化传统悠久而丰富,宛如浩瀚的星空,许多文化传统的起源或神秘,或有趣,或传奇。作者以好奇探险与认真探究的态度,从古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着手,凭依古画、古器、信史、诗文、民俗,以细致入微的讲述,带我们穿越到古代,探寻古人风雅、别致、不乏奇思妙想的生活与历史,获得美的熏染、心灵的陶冶、智慧的启发。
-
出土简牍与秦汉帝国杨振红著秦始皇统一中国,废“王”称“皇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帝制国家,对此后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以来考古发现了大量战国至三国时期简牍。本书利用睡虎地秦简、龙岗秦简、里耶秦简、岳麓秦简、张家山汉简、长沙走马楼吴简等新出简牍,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对秦汉帝国的产生、特征、政治经济体制等进行探讨。内容涉及战国秦人的天下观对帝国建构的影响、官僚制的形成及演变、爵秩位体系与秦汉社会分层、土地赋税与徭役制度等。
-
清代的会与乡村秩序童旭本书研究了清代基层的“会”组织与中国传统乡村秩序之间关系。作者充分利用《徽州文书》《徽州合同文书汇编》中的契约文书,结合地方志、族谱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祭祖的“祀会”、祀神的“神会”、筑路修桥的“路桥会”、应对科举的“文会”、资金融通的“钱会”等五种常见的“会”,勾勒了“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样态,展现了“会”在乡村生活中的立体影像,揭示了清代的“会”与乡村秩序的关系。清代乡村,存在许多会社组织,常称为“会”。“会”组织通常是个体家庭的联合,成立与经管的基础是合同。它们依靠集体的合意实现着自治,去应对乡村社会不同的公共秩序。“会”作为传统社会的基础组织之一,对我们理解传统社会有着极重要的意义。通过“会”的研究,发现传统中国结社的习惯和规则,去认识传统民间社会的自我组织和规则建设能力,这对于理解和发挥村民自治的生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书综合运用了法学与社会学的研究范式,是一本法律社会史的研究著作。在法学理论上,通过比较合同建立的团体、现代合伙与法人制度,讨论了传统结社的内外部关系、财产归属以及合同缔结团体的松散性弱点,揭示了法律确认对于团体保障的重要作用。
-
清代下层女性研究毛立平著本书利用清代南部县、巴县档案,对长期以来处于“失声”状态的清代下层女性群体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包括其生存环境与生活状态、亲属关系与人际往来、家庭地位与社会处境,以及地方习俗观念和不同的基层社会势力给下层女性的人生带来的影响。同时,本书从女性的视角审视清代的两性关系、家庭矛盾、阶层对立和司法公平等问题,力图生动、客观地呈现清代下层女性群体的历史形象,探讨清代社会阶层、性别观念、官方意识形态、经济和文化的变迁以及女性的自我觉醒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学界对清代下层女性的认知,使其与中上层女性一起构成传统中国女性的历史全貌。
-
中国雕板源流考汇刊孙毓修 撰,叶新,郑凌峰,樊颖 整理本书是以现代眼光系统研究版本学的开山之作,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次除通行本外收录新近发现的稿本与连载本,尽现作者结撰之精思。商务印书馆之涵芬楼名重书林,本书即为其创建者之学术精粹,可称“涵芬楼密码”。
-
南宋川陕边防行政运行体制研究何玉红 著南宋建都临安,川陕战区承担着兴复中原与保卫东南安全的重任,对这样一个特殊区域,为既确保其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以实现对金、蒙的有效防御,同时又不致坐大难图、割据一方,南宋中央实行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在川陕战区的执行程度如何?地方作出了哪些回应?本文旨在以南宋川陕边防地区为切入点,力求将区域政治演变置于整个南宋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通过这一区域的政治演进,透视南宋中央与地方间的互动关系。
-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张国刚张国刚教授潜心研读《资治通鉴》数十载,以纵横东西文化的视野广度、贯通古今历史的思维深度,精心选取《资治通鉴》中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二十个关键点,以现世眼光审视传统文化精髓,追寻政治得失、王朝兴衰之迹,探究修身齐家、经世治国之道。 《与家国兴衰》从《资治通鉴》文本出发,观照影响家国大政之关键节点,言简意赅地讲述由春秋三家分晋至大唐盛世终结的中国历史,书中不乏忠于原典的历史场景再现、人物言行钩沉,更有张国刚教授独到深刻而妙趣横生的分析讲论,令一部体量浩繁的古典巨著一变而为精简通达的大众历史读本,堪称当代大家解读历史名著的经典之作。
-
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路育松,焦兵本书在利用中国历史研究院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在史学研究、文献资料、学科评价、学术期刊等方面优势的前提下,通过以下内容,反映2021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一、序言二、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评价报告。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2021年历史学论文,呈现本年度历史学研究的关键词、热点、趋势、发表机构及作者等状况。三、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各学科分报告。从考古学、历史理论研究、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史等六个学科领域,请专家进行评述。四、年度中国历史学热点和事件、优秀论著。收录由专家推荐、公众投票得出的本年度历史学热点和事件、优秀论著。本书既是对2021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进行的全面分析,也是运用大数据对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同时,通过专家推荐和业内外评选,了解专业内外对史学研究热点、趋势的认知及异同。以此较全面、准确、客观反映2021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了解业内外对史学热点的关注,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一份力量。
-
柏杨曰柏杨柏杨曾以十年之力将《资治通鉴》翻译成白话文,其间,他用“柏杨曰”史评的形式,从现代多元文化背景出发,对史实作出角度宽广的观察,发表辛辣深刻的评述,表达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的领悟与感受,以示与原著中“臣光曰”的不同立场。其旨在于引发读者的独立思考,不局促于中国传统儒学价值观的一贯窠臼,进而读者在认知外部世界或面临人生抉择时,有足够能力做出独立、自主的判断。在本书中,柏杨亲自总结《资治通鉴》典型史事,以配其862则“柏杨曰”点评,一事一议,一目了然,读来简明易懂、生动流畅。
-
兵家学派研究黄朴民本书重点考察了中国古代兵家学派的发展情况,全书共分为分为3编15章。其中“上编”与“中编”以兵家发展的历史脉络与顺序为经,以兵家主要代表人物、重要著作、学术思想体系为纬展开论述;“下编”则是对兵家学派几个重要学术问题的专题性讨论。作者从历史学、军事学、文献学、哲学多学科相结合的视角切入,致力于就中国古代兵家学派发展的时代背景、文化渊源、基本内涵、演变轨迹、主要特征、表现形式、重要地位、历史影响与当代启示等加以全景式回顾与总结,就兵家学派自身演生的历史逻辑与内在理路着墨,梳理与总结中国古代兵家文化的主要成就与重要地位,揭示了中国古代兵家的基本特征,并阐释其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