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说理的学问张留华 著现代社会的根基是说理,即基于推理分析的对话。然而,说话并不等于说理,推理之知也不同于感知或洞见。说理意识及其能力,是需要培育和训练的。大学之学问贵在批判性思维训练,而后者的外显就是面向各类题材的说理及其评价。 本书采用当今国际上流行的图尔敏“六要素”模型为主要工具,辅以常见易混淆概念的逻辑辨析,紧密结合报刊杂志以及新媒体上的各种说理案例,分专题开展一系列教师引导评价、学生深度参与的批判性阅读和写作。本书作为供大学生使用的一般教材,既不同于流行的“批判性思维课”,也不同于传统的“逻辑导论(形式逻辑)课”。与“逻辑导论课”相比,虽然同属于广义的逻辑课,即某种推理理论,但“说理的学问”在内容设置上更加情境化、案例化,力求从“各种抽象的形式技术分支”回到推理现象本身,专注那些为根本的初始原则和基本理念。与“批判性思维课”相比,虽然都不属于无涉题材的“形式逻辑”,但“说理的学问”的题材设置更加对象化、更具针对性,仅仅关注典型的说理案例。本书读者不必有“形式逻辑”基础,但必须有批判性思维倾向或愿望,并有志于专门的说理文写作。
-
南宋江西士人社群与地方社会研究邹锦良著本书主要围绕士人在南宋与江西这个时空坐标系下的历史梳理与分析,探讨了唐宋转型期视野下的宋代士人变化,对南宋江西士人社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历史考察,深入探讨了南宋江西士人社群的构建形式,构建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江西士人社群与南宋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同时,本书通过梳理《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江西通志》以及宋代士人文集,江西各府志、县志、族谱等地方文献资料,对南宋江西士人群体网络关系作了全面深入的总结,为宋代士人研究提供了极佳的个案分析和坚实的资料基础。
-
欧化东渐史张星烺本书旁征博引,论证了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碰撞并影响中国的历史,时间跨度从宋、元朝到20世纪30年代,范围涉及政治、宗教、思想、经济、文化、科学诸领域。其中既叙述了西方在诸方面对中国的侵略和渗透,也记录了西方与中国的正常交往,既提到了西方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恶果,也没有回避这种侵略和渗透给近代中国各方面带来的一系列有益的变化。本书以史实为主,叙述客观,脉络清晰。
-
金朝东平史稿郑延琦作者在史学界公认金史研究史料罕缺的情势下,择东平历史上辖治区域广、尚无人问津的金朝楔入,从《金史》《中州集》《东平州志》及石刻等史料的吉光片羽中,穷十年之功,著成东平古代部区域断代史书,填补了东平乃至山东的金史研究之阙,是为东平地方史、区域史的开山力作。本书分上、下两编,15卷。“上编”7卷,再现了金朝时期东平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文化教育发展脉络,凸显了有金一代东平“雄藩大郡”的风貌。
-
宋金交聘制度研究李辉 著书稿分五章,探讨宋辽关系对宋金关系的影响,对南宋聘使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重视不同时期聘使制度的变更现象。对南宋国信使的任用情况进行考察,以了解不同时期宋金交聘之特点。对金国的聘使制度进行考察,认为金的聘使制度与辽更为接近。对涉及宋金交聘的部分史料进行专题研究。并以《南宋国信使表》《金国国信使表》作为附录。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
明流道场尤小羽 著本书以摩尼教的地方化为指南性问题,立足历代史籍、文集和地方志材料尤其是新出霞浦文书,勾勒摩尼教进入中国后的发展轨迹与衍变历程,以批评意识考查学界主流针对霞浦文书的定性说法,复原东南沿海的明教会与明教门,特别以“吃菜事魔”、摩尼教名相在其波斯故乡的原貌与闽地的变种这两个典型事例上分析地方化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深入考察摩尼教与地方民众信仰的关系,本书选择了既具有悠久的官方主流传统、又为历代庶民所信从奉行的祈雨活动为切入点,集中展开对未刊霞浦文书中《祷雨疏》的全面分析,力图从文献解读的层面入手,揭示出祷雨活动中明教的作用,从实证上找出摩尼教地方化的时空线索,在摩尼教与地方宗教的互动中把握“光明正教”在传统官民、僧俗二元对立中的新角色,揭示霞浦文书中体现的既有经典摩尼教的内核,又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以适应闽地物质和文化生活既有条件为融入方略而创生出的一种融合了民间宗教的标志着中国再创造的新明教。
-
《洛阳伽蓝记》美学研究席格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是一部从地理书写出发,价值多元敞开的北朝文献。虽是以“寺院”为主题,但因采用“合本子注”的特殊书写体例,使它囊括了地理、历史、文学、政治、社会和艺术等诸多领域的内容,相应地也就具有了多维度的价值与意义。《洛阳伽蓝记》的美学价值,从审美观念史的维度来看,主要在于作为美学史料的文献价值和作为丘墟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本成果是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上面资助项目(项目号为:2017M612037)《〈洛阳伽蓝记〉美学研究》的终研究成果。该成果受到四川大学教授、教育*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法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成纪教授、南京大学李昌舒教授、暨南大学刘彦顺教授等国内一流美学专家的高度肯定。他们认为:该书作为国内外本从美学维度研究经典文献《洛阳伽蓝记》的著作,展现了审美观念史范式研究中国美学史的有效性,对发掘中国传统史地文献的美学史价值具有方法论意义;该书以具体文献解读,展现了北朝美学的面貌与特征,对弥补中国美学史北朝时期书写空白具有重要价值。
-
五代十国论著目录杜文玉、胡耀飞主编本书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五代十国文献丛书”之一种。全书将研究五代十国的研究论著分为中文、日文和英文三大部分。为了便于学术界掌握五代十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动态所形成的工具书,时间下限到2019年。它将国内外有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人物、民族、经济、文学、艺术、科举、军事、地理、法律、宗教、科技、考古、文献整理、金石、诗话、工具书、书评、年谱、年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收罗无遗,编纂成一套论著目录索引,以备唐五代宋史学界和中国古代史研究学习者了解掌握和使用。
-
凌稚隆《史记评林》研究周録祥 著書稿兩部分組成,上編为概述与版本研究,下編为校勘札記。上編考述了《史記評林》編纂者凌稚隆的家世、著述,分析了《評林》本滙辑大量評論资料的特色,並通過文字校勘,研究了《評林》本的底本汪諒本,指出《評林》本校正底本之處、沿袭底本譌誤之處以及誤刻之處,總結其在文字校勘上的成績與存在的不足,同時也評析了《評林》本的影嚮以及後世對《評林》本的利用情況。下編是對《評林》本的異文考證,將《評林》本與中華書局本點校本對校,參考前人校勘記和其他材料,考證《評林》本的版本異文,以之校改了中華书局本的相關訛誤。
-
辽代五京体制研究康鹏著辽朝地方统治制度融合了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两种不同因素,具有鲜明的特色。但由于史料极度匮乏,迄今为止学界对于辽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了解仍非常有限。就连辽朝是否存在道(路)一级的统治机构都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有关辽朝地方行政制度的许多传统认识还需要重新加以检讨,很有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本文以五京体制为中心探讨了辽朝统治和治理地方的方式,重点关注辽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总体结构及地方统治政策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