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晚清目录学研究李立民著目录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优良治学传统。古代士人、藏书家往往将所藏所购所阅之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部次成编,并于每书下略置提要,述本书之要旨。然而,传统目录学发展至清中叶,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尤其是19世纪后期西方图书馆模式的传入,开始发生流变。在著录分类、编纂体例以及学术功用等方面,晚清目录学都突破了古典目录学的范式,衍生出了诸多新的目录学理论与方法。本书在总结晚清目录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以晚清时期新、旧文化的互相碰撞、互相渗透为研究视角,系统考察晚清目录学的流变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学术影响。
-
吴大澂书札吴大澂 撰,陆德富 张晓川 整理吴大澂(1835-1902),江苏吴县人,字止敬、清卿,号恒轩、愙斋,以愙斋行世。同治七年,吴大澂会试中式,朝考后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散馆授编修。自光绪四年起,他先后任河南河北道、广东巡抚、河道总督、湖南巡抚等职。吴大澂一生勤勉,在政事、金石、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之成就,是晚清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吴大澂留下的书信甚多,已经编辑成书者即有《吴大澂尺牍》、《吴大澂赤牍》、《吴大澂手札》三种。此三种书,已经收入作者与张晓川博士所整理的《吴大澂书信四种》当中。吴大澂书信四种出版后,并不意味着吴大澂书札整理工作的完成。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未经整理的吴大澂书札日渐增多。这些书札,除了藏在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等公家机构,还有一些藏于私人或各大拍卖行之手。从目前的情况看,它们的数量约一百五十余通,不可谓少,而且时段颇长,涵盖吴大澂在吉林,广东,河道,湖南前后任上,内容也相当丰富,涉及练兵、中法战争、治理黄河、甲午战争、金石收藏等,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亟需整理出版。
-
泥沙上的繁华王长松城水关系是历史地理研究的独特视角和切入点,探讨城市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梳理城水关系演变的复杂过程和影响因素,对城市的发展、水资源的利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近代以来,海河的淤塞和旱涝灾害是影响天津港建设、城市空间形态、国内外贸易和航运重要的自然环境因素,围绕海河治理相继出现了海河工程局、顺直水利委员会、华北水利委员会等机构。这些机构的出现,从科学知识和水工技术治理规划和工程设计实施等领域,推动了中国传统水工的现代化转型。环境变迁影响了近代天津港的空间形态演变,漕运衰落后,运河系统也渐渐消沉,但天津仍是北方门户城市,推动了天津港的兴盛。然而维持海河航道的成本与日俱增,市内港区渐渐衰落,海河口港区开始兴建,导致了单中心港口演变为双中心港口。这是城市和港口发展适应自然环境过程的经典案例。
-
周代司徒与早期文明张磊夏商周早期文明庚续千年、博大精深,奠定了五千多年绵延不断、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基础。周代上承夏、商,下启秦、汉,是早期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尤为重要。周代创立的典章制度影响深远,也包括周代的官制。周代官制既是对夏商官制的继承,也为后世官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司徒是周代重要职官之一。《周代司徒与早期文明(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文库)》围绕周代司徒展开全面深入研究。在周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礼乐文化生活中,司徒之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周代司徒职责繁多,级别和地位也有差异,很好复杂。该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司徒的渊源和舜、契担任司徒的传说;归纳了周代司徒的类别,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了周代司徒的职掌;用历史发展的眼光考察了周代司徒的地位演变;论述了司徒与周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包括司徒与西周分封、籍田、王室经济、军队的关系;概括了春秋战国司徒的一般情况,并以鲁国大司徒作为典型进行了具体分析;考证了《周礼·地官》中关于司徒记载的可靠程度以及相关的管民和教化思想。《周代司徒与早期文明(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文库)》为“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文库”之一。入选J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齐鲁文化传承与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资助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土竹简与大小戴《礼记》综合整理研究”、 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课题阶段性成果。
-
林语堂的朋友圈陈煜斓 著本书分享林语堂交友待人的故事,分析品评林语堂的人生观,呈现真实的林语堂形象。林语堂一生交友甚广,有鲁迅、胡适、郁达夫、章克标、蔡元培、简又文、老舍、徐志摩、海戈、谢冰莹、陶亢德、邵洵美、赛珍珠、钱穆等同事、作家、文人、女兵,也有学生、电影明星、记者等。通过这些朋友对他产生重大影响和帮助的人,林语堂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林语堂交友待人方圆有度,秉持中庸的精神,与朋友无论相得还是疏离,他始终以开阔的胸襟,儒雅、和谐的态度处之。他的“半半”人生观使其建筑起明慧、宽怀、达观的人生。
-
敦煌藏文写本《入菩萨行论》研究索南著本书以敦煌藏文《入菩萨行论》写本为研究材料,在法藏、英藏写本叙录的基础上,对写本的外在特征和思想内容进行研究,对各写本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对比,进而进行写本的缀合,并以IOL Tib J 628号为底本整理出一部完整的敦煌藏文《入菩萨行论》,并将其完整地翻译成汉文,并进行注解。
-
简牍与秦汉邮驿制度研究高荣著本书所收24篇文章,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在梳理学术史的基础上,论述了秦汉邮驿机构渊源流变及其职能和相互关系;第二部分主要探讨秦汉公文的收发、传递与管理;第三部分为邮驿吏员杂考,涉及郡督邮、边塞部候史和各邮驿机构服役的刑徒及汉化的羌人;第四部分考证汉代武威郡治移徙和居延郡县建置,其内容与邮驿管理密切相关,故作为“附录”置于文末。
-
清代地方档案的保存、整理与研究吴佩林 等著清代地方档案作为一种新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包括四川巴县档案、南部档案,山东孔府档案,台湾淡新档案,甘肃循化厅档案在内的一大批清代地方档案名扬海内外,为学界、档案界、文物界所瞩目。但长期以来,各方对其藏地、案卷数量、时间起止、内容特色等情况并不完全清楚,往往各执一词。本书聚力当下关注度较高的数种档案,就其保存、整理与研究状况作一系统梳理,不仅有助于了解学术前沿、凝聚档案共识,而且对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亦将大有裨益。
-
历史的德性路凌霄本书以“德性”为根本线索和纲领,探寻中华历史和文明传承中一以贯之的发展脉络,从盘古开天的神话故事写起,止于战国诸子百家时代。本书的特点在于抓住“德性”这一根本点,通过对德性的分析和它在历史中的起源与发展的探寻,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内展现的历史面貌,和德性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导向作用为阐释的立足点,以历史文献、考古研究和现代科学等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在历史不同时期内的面貌,并引入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部分以往大众所熟知的历史和文明史。因此本书不仅限于向读者揭示一种文明发展的流变过程,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作者对于这种文明流变的梳理和阐述是建立在缜密的科学方法研究上所得出的一系列新的结论,以及这些新的结论在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等,都进行了新的深入分析。
-
信仰与技术耿强本书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之后的十七年时间里,中国翻译话语的内涵与特征,明确提出十七年时期中国翻译话语的政治/审美一体化特征,对它的话语生成机制进行深入探索。本书的研究表明,中国社会主义翻译话语体系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特征,这一话语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国语境下翻译实践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文化建设的价值和功能。本书对拓宽中国当代翻译理论话语范围,建构一个立体多元的翻译理论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