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史学理论张艳国 著史学理论,是历史学科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是作者追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理论研究进展的结晶。由“唯物史观的理论反思”、“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历史学的理论观照”三个方面内容组成,作者以唯物史观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借鉴现代西方史学理论的有益成果,运用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对史学理论的学科建设进行了深沉思考,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注重理论思辨,创新意识炽烈,资料翔实可靠,语言朴实晓畅,是史学研究中一本有特色的著作。《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对于从事史学研究、历史哲学研究、唯物史观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大学生、研究生“史学概论”、“史学理论”课程的辅助教材。
-
汉朝开国六十年孟祥才 著秦未群并起,金戈铁马,楚汉相争,鸿门宴,霸王别姬,尽是千古传奇。布衣将相,汉初三杰,一代英雄风云际会。快意大风歌,覆灭异姓王,高祖功过任人评说。吕后专权,黄老之术,和安胡越,萧规曹随,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六十年斗转星移,六十年励精图治,六十年奠定基业,汉武临朝,掀开盛世帷幕。六十年,一甲子,天干地支的一次循环,天道昭昭,演绎在人间世,是诉说不尽的沧桑,是壮怀激烈的往事。网首历史,每个政权开国的六十年,都是跌宕起伏、动人心魄的六十年。刀光剑影有之,励精图治有之,力挽狂澜有之,歌舞升平有之。尤其足历史上那些强盛的朝代,大都恰逢盛世又蕴藏诸多危机和挑战。阅占察今,审时度势,你会发现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煌煌如汉,巍巍如唐,风雅如宋,纵横如明,峥嵘如清。掀开历史的帷幕,让我们一睹这些王朝开国六十年来传奇往事。
-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刘国民 著《好学深思 心知其意:司马迁二十讲》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积累而成,系统研究了司马迁其人,史记的成书和对后世的影响。《好学深思 心知其意:司马迁二十讲》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较强的可读性。
-
细读史家经典200句沈智,王德重 编著千古之绝作《史记》纵述三千多年历史。《细读史家经典200句:《史记》的明镜之鉴》集腋其经典名句200句。读此书,《史记》所蕴涵的千年 智慧便可以了然于胸,让我们以史为鉴来把脉现时代。《细读史家经典200句:《史记》的明镜之鉴》查证诸多古注今释资料,旁征博引了深入浅出,又通过讲故事、图解的方式对《史记》的经典名句加以解析,让您在200句内通晓一本智慧经典。读《史记》,悟兴衰之道,明进退之度,知福祸之由。
-
给历史把脉之疑难杂案张程 著《给历史把脉之疑难杂案》把的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疑难命脉。全书分“权力的迷雾”、“历史的过客”、“茫然的归宿”三个部分,通过对人物、事件和器物疑点悬案的重新解读和另类挖掘,解答看似没有结果,实际关系中国历史深层意义的问题。书中内容包括美女西施、陈圆圆、赛金花等人的芳踪问题,有青年诸葛亮的婚姻之路,有末路李秀成的动摇,还有在历史深处闪闪发光的传国玉玺……
-
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聂幼犁 著20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市奏响了二期课改的序曲。研究性学习课程被提出后,作为转变学习方式,各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也迅速兴起。由于自上而下的“跨越式”改革,照例,业界几乎没有在“为什么”上纠缠太多,就“摸石头过河”了,并不断有经验涌出。
-
市场社会政府李友梅 等 著《市场 社会 政府:共和国60年发展理论解读》共分4个单元,主要对共和国60年市场社会政府的发展理论作了系统解读,具体内容包括重新解读计划经济、经济分权体制的得失、全球化进程中的城乡和区域格局、新农村建设之路、中国60年变迁的扫描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成立30周年纪念集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 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成立30周年纪念集》是为纪念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成立30周年编辑的纪念集,本集包括有历史意义的信函、学会活动总结、纪念文章、学术论文、照片等内容。集中选载的60余篇学术论文,是从会《历史文献研究》集刊已刊论文中遴选出来的代表作。这些精湛的作品,展示了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在文献学领域的专深研究。
-
狮山论坛2009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编《狮山论坛2009:四川师范大学史学研究(套装上下册)》作为四川师范大学重点教学单位之一,历史学专业已有60年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抗战时期内迁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于1946年回迁沈阳后留川师生所创办的川北农工学院(旋更名川北大学)哲史系。
-
我的解放时刻全国32家报网主流媒体报道联盟 编一个甲子的光阴,放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远不算长,而对于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而言,60年足以让人有恍若隔世之感。当代中国人也许更习惯将今天与30年前进行比较,“改革开放以来”也许已成为比“解放后”更有力的时代坐标。但是,所有的一切,不都是源于60年前的“解放时刻”么?那个改天换地的时刻,整个中国为之“天翻地覆慨而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