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唐代二十八调理论体系研究赵为民编著唐代二十八调理论体系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重大疑难问题。《唐代二十八调理论体系研究》通过对魏晋至隋唐时期文化背景的分析,指出隋初宫廷音乐理论家苏祗婆所述龟兹乐调来源于古代印度乐调理论,至唐代成为二十八调体系构建的基础。关于唐代二十八调理论的框架结构,本书通过大量事实分析,如唐宋文献中均使用七宫四调概念系统,唐代乐曲移调在七宫而不在四调之间进行,《辽史·乐志》中的“四旦”误“旦”为“声”,以及宫、商、羽、角四声(调式)各七运(调高)的主音均由燕乐音阶的七声所构成等方面的论证,力图支持前人关于唐代二十八调为七宫四调的论点。关于唐代二十八调理论的四调关系及其音阶体系,本书提出一个全新思路: 羽调来源于古代印度的萨音阶,其音程结构在唐代称为俗乐(燕乐)徵调式,在二十八调体系中作为雅乐音阶羽调式的载体;宫调由羽调派生而来,与羽调同用雅乐音阶,是中国传统雅乐理论重宫观念的产物。二十八调中雅乐音阶体系的宫调和羽调以下徵调结构兼容有清乐音阶体系。商调来源于古代印度的玛音阶,其音程结构在唐代称为俗乐(燕乐)宫调式,纳入二十八调理论的雅乐概念系统名为“商”调而实为燕乐音阶宫调式;角调由商调派生而来,实质上是燕乐音阶羽调式。唐代二十八调理论中的四调实质上是由雅乐与燕乐两种音阶体系构成的双宫双羽结构。
-
绍兴师爷汪辉祖研究鲍永军 著汪辉祖是清代乾嘉时期影响比较大的良吏和学者,尽管他在史学上也曾有过贡献,特别是在史学工具书的编纂方面,还曾作出过重大贡献,但今天知道的人是非常少了,即使是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也很少有人了解。当然,从汪辉祖本人来说,生前影响比较大的还是吏治方面。他的一生在州县佐治为官就达四十年之久,因而吏治经验非常丰富,且勤于总结,留下了多部关于幕学与吏治的著作。这些著作成为幕友们必读之书,更是学幕者之必读课本而得以广泛流传,被誉为“宦海舟楫”、“佐治津梁”,居官佐幕者几乎人手一册,视为枕中鸿宝。史学大家章学诚在《汪龙庄七十寿言》中就曾这样说:“居闲习经,服官究史,君有名言,文能称旨,布帛菽粟,人情物理。国相颁其政言,市贾刊其佐治,雅俗争传,斯文能事。”可以视作当日最好的写照。所以他在当时政坛上声誉很高,是颇受尊重的名幕,是位名副其实的“绍兴师爷”。
-
新史学(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在这本别开生面的书中.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一伯克考察了所谓“新史学”的特性。帕拉蕾丝一伯克在与九位引领了这场运动的学者的对话中.探讨了历史写作的新路径。在一系列的访谈中,阿萨·布里格斯、彼得-伯克、罗伯特·达恩顿、卡罗·金兹堡、杰克·古迪、丹尼尔·罗什、昆廷·斯金纳、凯斯·托马斯和纳塔莉·泽蒙·戴维斯,就他们的主要著作以及他们与别的重要史学家和理论家之间的关系.回答了相关的问题。帕拉蕾丝一伯克促使每一位历史学家来说明他们的方法的合理性,反思自己的思想轨迹,她将历史学家们原本可能会深藏不露的经历和思想清晰地展现出来。这些访谈探究了历史学家们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背景,为当代史学实践的可能性、问题和关注点提供了新的洞见。其结果就是这样一部生动而予人启迪的著作,它对于学生和研究者而言都会具有吸引力。在来自意大利、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名声显赫的学者和一位敏锐的巴西提问者之间的这一系列对话.对于文化史这一激动人心的领域而言.是再好不过的入门书了。这位提问者具有一种杰出的能力.从她的对话人那儿套取极有意义的东西.让我们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以及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杰伊·温特(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
音乐史原理(德)达尔豪斯 著,杨燕迪 译本书是世界上所有语言中第一部针对音乐历史哲学的透彻研究论著。达尔豪斯采取“德国式的哲学思辨”方法,对音乐史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疑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者以“艺术”和“历史”之间的调解和平衡为中心论题,通过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积极回应,详尽探讨了音乐史的事实、音乐史的连续性、历史与传统、历史理解与诠释、历史判断的价值立场、自律性美学观念对音乐史写作的影响、结构性音乐史、音乐接受史等多方面的史学理论问题。本书行文有力,视野开阔,对音乐学界和其他人文思想界、知识界的读者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
历史知识理论(德)德罗伊森 著,胡昌智 译德罗伊森治史兼重史事考证与史学理论建构,1857年起。他曾十七次在大学里讲授过“历史知识理论”,除1868年出版的“大纲”部分之外,系统的讲稿先后有徐本芮的整理本(1937)和彼得·赖的考订本(1977)。彼得·赖考订版共三卷。本书系第一卷(即该书主体部分)的选译。原著包括三部分:德罗伊森讲授史学理论的手稿、大纲草稿、正式出版的《历史知识理论大纲》。本书以大纲的条文为骨干,将手稿中相关内容选出分别附录在条文之下。以此精炼地显出德罗伊森历史理论的要义。德罗伊森主张史学方法的本质是“理解”,认为历史学家的目的在于根据当时的需要和问题去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他的历史理论代表了德国19世纪历史主义反思的高峰。
-
新史学陈恒、耿相新文化是什么?众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对其进行界定和阐释,但至今难以取得共识,这仍是一个比较模糊,难以定论的概念。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人是文化的核心,有了人类之后才会产生文化,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乃至同一种族、民族在不同时代,文化也各不相同。今日的“文化”是个后起的引申概念,这一概念本身源于浪漫主义运动。“尊重地方色彩”是浪漫主义者的口号,其目的就是要彰显民族性,以对抗启蒙理性主义的普遍性。当今,宗教文化史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学界的显学,吸引了大量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督教文化史更是如此。
-
顾颉刚先生学行录王煦华 编顾颉刚先生是蜚声国内外学术界的著名史学家,他不仅对于中国古代史、历代地理和民俗学的研究有卓越的贡献,而且在数十年的科研、教学、创办刊物和出版社的生涯中,时时留心人才的培育,奖掖后学,不遗馀力,教育的学生遍布国内外,其中不少人成为第一流的专家学者,学科的带头人,为国家培养人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文章的作者,各自分别记叙了顾颉刚先生一生各个时期的学术活动和培养人才的事迹,并表达了发自肺腑的感受和终生难忘之情。通过这些事例,使人感到顾先生一生勤奋治学、奖掖后进、乐于助人的高大光辉形象,他将永远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顾颉刚先生学行录》的编排以各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实的时间先后为序。有些文章的题目雷同或相似的,编者根据其内容改拟了一些篇名,大都把原来的题目作为副题。
-
苏州名门望族张学群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1986年建城两千五百年之际,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与出版社合作标点重印了《吴地记》、《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志》、《吴门表隐》等九种苏州地方历史文献,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和民间的欢迎,由此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苏州地方历史文化的工作者和热爱者。 跨入21世纪之后,人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渴求更是与日俱增,有关苏州的人文资源也受到了人们愈来愈多的关爱。为此,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与出版社再度合作,在编纂出版了《老苏州》系列画册之后,着手编印《苏州地方历史文化读物》丛书。丛书内容将包括:选编优秀的地方志乘资料、历史人物资料汇编、名门望族史料、苏州史料选辑精编等等。同时还将通过一些独特的视角与形式,来挖掘苏州深厚的历史,反思我们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当代苏州人提供一些文化建设上的借鉴与思考。 本书从很远的过去,一直讲到现在,讲的都是苏州的簪缨世胄、钟鼎人家,在那个被人们曲解了的社会里,与国家同兴亡,与民族共盛衰,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地为中国历史,为苏州文明书写出动人的篇章
-
何兹全文集何兹全 著何兹全文集共包括:何兹全文集第一卷:中国社会史论、何兹全文集第二卷:中国史综论、何兹全文集第三卷:《中国古代社会》、何兹全文集第四卷:《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讲义》《中国文化六讲》、何兹全文集第五卷:《秦汉史略》《三国史》、何兹全文集第六卷:《爱国一书生》杂著等,共六卷。
-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赵令志由本系于1983年油印,名为《史学方法讲义》,迄今仍作为该课教材使用。贾先生捐馆后,陈燮章先生承担此课。陈先生曾在图书馆工作18年,对历史文献整理、研究颇有心得,尤其对汉籍民族文献,收罗更广,于教学大有裨益。1990年我有幸留系任教,系领导考虑陈先生将要退休,布置我随陈先生听课,准备历史文献学课程讲义,以便将来接替陈先生。1993年,陈先生退休,将多年收藏的百余册文献学方面书籍及讲义一并给我,以供我备课或修改讲义之用。10余年来,教学相长,所修订的讲义,几近原来的3倍,终可成帙。但该讲义无论在体例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凝聚着贾先生、陈先生的心血,是我们三代师生多年教学、科研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