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历史解释:重演和实践推断(美)雷克斯·马丁(Rex Martin)著;王晓红译《历史解释:重演和实践推断》处理的是历史哲学中两个常见的问题。其一是柯林伍德的主张,即历史学家通过“重思”或者在思想中重演的过程来解释过去:其二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许多人的见解,即力图通过对从行动者的处境到其行动的实践推断过程的重构,以获得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人类行动的解释。马丁关注的不仅是重演的本质,而且是要尽可能地使实践推断清楚明晰。他提出了一种中间的立场:一个历史学家们“可接受的反思共识观念”,即“通过参照行动者的意图、动机、背景、手段/目的信念等等来说明一个特定行为的解释是可接受的”。
-
走出晚清李扬帆著晚清是许多国人心中难以忘却的记念、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慈禧……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留给后人的是复杂的情感和认识。本书从晚清风云变幻中这些著名的涉外人物谈起,重新梳理了晚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并由此对历史和现实中的中外关系进行论述,对中国当代的外交观念进行审视,希望中国真正地“走出晚清,走向全球化”。全书史料翔实,论说犀利,无论是对这段历史有独特情怀的普通读者,抑或研究此领域的学人,都会带来一定的启发和认识。<
-
对接与冲突张军民著“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学术研究丛书是广州中山大学“985”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重点是研究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政治是一个涵义广泛、内容复杂的概念。本课题将政治作广义的论述,研究视野拓展到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国际环境。对外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重要政治人物和重大政治事件,将政治与社会结合起来,考察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影响、政治与社会的稳定和文明进步、政治与对外关系,尤其是对一些重要人物的政治态度和他们的治国理论、方针、手段造成的社会影响,做多角度、多层面的透视,试图用政治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就政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做新的探索,用社会的稳定、进步、发展和文明的程度来衡量与评论政治思想、主张和政治人物施政的正误。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近代中国政治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架构下形成的。以资本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一方,掌握中国的统治权;以广大的爱国、革命的人民大众和追求进步、追赶时代潮流的各种知识分子作为另一方。两方代表着中国的两种社会势力,反映近代中 国的两种前途,他们的政治理念、思想,以及改革中国的主张制约着近代中国的发展路向。近代中国政治是考察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中心内容和基础背景。现代中国的政治权力掌握在广大人民的手里,国家的权力中心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央政府,国家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文化和教育,使中国社会迅速发展。以往中国近现代史在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显著突破,但是也有不足,比如控制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枢纽——政治变迁,对社会影响的研究较为薄弱,有更迫切研究的需要和更高的要求;研究重心有从社会各面向中心回归的发展趋势和从具体研究向整体把握提高的客观要求。既往的政治史研究,着重于讲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单向性地解释政治变迁给社会造成的动荡和不安,对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近现代中国政治史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提高。本课题把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的互动作为基本切入点,在既有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富于创见和有时代特征的宏观阐释系统,以观察视野的拓展和研究层面的深入为主导,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和方法的创新,提升研究水平,开辟新的路径。 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方面,从整体上看,过去的研究兼具成果数量多而缺陷严重的双重特点,可以进一步开发的空间仍然较大。我什1中山大学在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人物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有良好的传统和优势,在孙中山与近现代中国政治等方面的研究走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前列,讲求学术规范,长期以来形成求实求真的精神和相互协作的学术风气,在多个方面颇具潜力。参与“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课题研究的有老一辈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有博士后研究者,其余均是取得博士学位的博士,是一个老中青结合的研究班子,各人就其兴趣和研究所得进行新探索;不少论著是他们的博士学位论文,曾获得答辩委员的。良好评价,经过反复修改才拿出来出版示人的作品。他们围绕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关系,从不同视野和不同角度进行的专题研究各有特色、各有优长,具有前瞻性和学术性。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学术丛书,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希望这些成果能对人们从新的角度理解政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有所帮助与启迪。当然,我们更期望读者和学术界的批评和指正。
-
走向大国之路高瞻著“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学术研究丛书是广州中山大学“985”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重点是研究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政治是一个涵义广泛、内容复杂的概念。本课题将政治作广义的论述,研究视野拓展到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国际环境。对外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重要政治人物和重大政治事件,将政治与社会结合起来,考察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影响、政治与社会的稳定和文明进步、政治与对外关系,尤其是对一些重要人物的政治态度和他们的治国理论、方针、手段造成的社会影响,做多角度、多层面的透视,试图用政治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就政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做新的探索,用社会的稳定、进步、发展和文明的程度来衡量与评论政治思想、主张和政治人物施政的正误。这是一种新的尝试。近代中国政治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架构下形成的。以资本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一方,掌握中国的统治权;以广大的爱国、革命的人民大众和追求进步、追赶时代潮流的各种知识分子作为另一方。两方代表着中国的两种社会势力,反映近代中国的两种前途,他们的政治理念、思想,以及改革中国的主张制约着近代中国的发展路向。近代中国政治是考察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中心内容和基础背景。现代中国的政治权力掌握在广大人民的手里,国家的权力中心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央政府,国家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文化和教育,使中国社会迅速发展。以往中国近现代史在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显著突破,但是也有不足,比如控制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枢纽——政治变迁,对社会影响的研究较为薄弱,有更迫切研究的需要和更高的要求;研究重心有从社会各面向中心回归的发展趋势和从具体研究向整体把握提高的客观要求。既往的政治史研究,着重于讲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单向性地解释政治变迁给社会造成的动荡和不安,对经济、文化、教育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近现代中国政治史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提高。本课题把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的互动作为基本切入点,在既有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富于创见和有时代特征的宏观阐释系统,以观察视野的拓展和研究层面的深入为主导,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和方法的创新,提升研究水平,开辟新的路径。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方面,从整体上看,过去的研究兼具成果数量多而缺陷严重的双重特点,可以进一步开发的空间仍然较大。我什1中山大学在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人物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有良好的传统和优势,在孙中山与近现代中国政治等方面的研究走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前列,讲求学术规范,长期以来形成求实求真的精神和相互协作的学术风气,在多个方面颇具潜力。参与“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课题研究的有老一辈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有博士后研究者,其余均是取得博士学位的博士,是一个老中青结合的研究班子,各人就其兴趣和研究所得进行新探索;不少论著是他们的博士学位论文,曾获得答辩委员的。良好评价,经过反复修改才拿出来出版示人的作品。他们围绕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关系,从不同视野和不同角度进行的专题研究各有特色、各有优长,具有前瞻性和学术性。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学术丛书,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希望这些成果能对人们从新的角度理解政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有所帮助与启迪。当然,我们更期望读者和学术界的批评和指正。<
-
历史与人的生成郭艳君著人与历史是统一的,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通过自身的活动现实地生成的过程。西方历史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逐步揭示人与历史的这种统一性。《历史与人的生成:马克思历史观的人学阐释》提出: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始终存在着双重的逻辑:一方面是人自身发展三阶段理论;另一方面是他对人类历史的具体分析,即西欧的五大形态依次演进的理论和东方社会理论。这两个层面是统一的,只不过言说的语境不同。正是在这统一的历史理论中,马克思展示了人与历史的生成性。
-
太平洋四大战役全画传侯鲁梁编译《太平洋战役全画传》,包括袭击珍珠港、中途岛海战、瓜岛争夺战和菲律宾战役四次著名战役。该书选用大量经过考证的资料,系统地呈现每一场战役,全面地叙述和评论历史事件,并通过宝贵的历史图片,全景式再现战役中最重要的时刻和最精彩的细节。
-
唐宋八大家年谱王冠《唐宋八大家年谱(套装1-5册)》包括了《唐宋八大家年谱(1)》、《唐宋八大家年谱(2)》、《唐宋八大家年谱(3)》、《唐宋八大家年谱(4)》、《唐宋八大家年谱(5)》。《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大散文名家的并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明初朱右选此八家古文为《八先生文集》,是此八人并称之始。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于唐宋人除八家外,一律不取。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辑录八家之文成《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此选本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广泛流行,相沿至今。中国的古文从《尚书》以及先秦诸子百家开始,经两汉而发扬光大,至唐宋则诸体兼备,集其大成,八大家散文无疑是古文全盛时期的精华,故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至今学者论及古文,亦推重唐宋八大家。他们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他们流传千古各具风采的文字,使唐宋散文成为后世一切开笔作文的典范。
-
见证百年西藏五洲传播出版社 编《见证百年西藏:西藏历史见证人访谈录(西)》通过曾经亲历西藏20世纪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当事人的回忆,记录了近百年间发生在西藏的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在这些平实而详尽的叙述中,可感悟到西藏一个世纪的变化和发展,读出厚重的西藏历史。
-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暂缺简介...
-
古德里安将军战争回忆录(德)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Guderian)著;戴耀先译本书原名《一个军人的回忆》,作者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1888.6-1954.5)是纳粹德国陆军大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德国装甲兵的创始人,他的建军思想、作战理论是德国法西斯“闪击战”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曾任德国陆军运输兵监察部和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装甲师师长和快速部队司令。1938年率部参加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区的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历任军长,装甲集团军和装甲集团军群司令,装甲兵总监、陆军总参谋长等职。他提出装甲兵是陆军中的“决定性角色”,其他兵种处于辅助地位,以及成建制地集中使用装甲部队的全新思想,从而构成了“闪击战”思想的核心。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后,被美军俘瞄;1948年获释。思想的核心。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后,被美军俘虏;1948年获释。在书中,他以亲身经历详细描述了德国装甲兵的创建过程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运用及其经验教训,阐明了他对装甲兵运用的观点,并对第三帝国的领袖人物和德军统率机构进行了评论。本本战争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古德里安“闪击战”理论不可多得的第一手重要资料。作者在书中顽固坚持纳粹主义立场,诬陷被侵略国家涂炭德国生灵,美化法西斯德军的侵略罪行,竭力为纳粹的罪行开脱和辩解。希望读得在阅读时注意认真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