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明清以来关帝信仰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梅红关帝信仰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反映了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原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各族群的迁徙及汉族移民的进入,是西南少数民族接受关帝信仰的条件。明清以来,西南各少数民族对关帝信仰的接受,已成为他们宗教生活、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这促使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认同的形成,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稳定。目前学界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关帝信仰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本创新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当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东汉时代的政治与社会[日]东晋次 著 付晨晨 薛梦潇 刘莹 译东汉时代形成了中国专制社会的基础,东汉史对于中国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本书从解释秦汉帝国的政治、社会体制如何发生质变,又如何产生后面的六朝时代这一问题出发,将皇帝统治方式、外戚宦官与儒家官僚间的政治合作与斗争,以及地方社会的结构变化等内容相关联,探究东汉时代社会地方社会的发展、变迁如何改变东汉国家的政治,国家统治进而又如何改变了地方社会。
-
高瞻远瞩毛泽东杨冬权 著本书作者根据公开出版的文献材料,结合自身对近现代史、党史相当熟谙的把握,以200条准确预见及相关历史的证实,展现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指导下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瞻远瞩,再现共产党人的革命、战斗、建设画卷。这些预见实实在在地说明毛泽东凭借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广博的知识和认真的调查研究,有着非同寻常的甚至是让人难以想象的预见力。同时,也凸显出毛泽东是一位被历史反复证明的伟大战略家。这些预见以时间为序讲述。每条预见,都先列出预见的内容,再列出预见后发生的历史事实,让读者对照着了解毛泽东先前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样被证实的。通过这些预见,读者可以深刻理解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为什么会成功,深刻领略伟人科学判断的政治智慧和卓越魅力,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磅礴力量。在研究毛泽东的浩如烟海的著作中,本书主题十分鲜明,行文语言极富感染力,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毛泽东的著作,适合社会大众阅读,也可用作党史、国史培训和宣传红色文化、弘扬主旋律的参考资料,也可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
京津画派画学思想研究邵军 著本书是有关京津画派画学思想研究的一部专著。在当前画坛“回到传统”的背景之下,本书专注于有“国粹派”之称的京津画派的画学思想,对京津画派留下的大量画学著述进行了全面清理,对其中的核心概念和范畴进行了系统考证和辨析,对其画学思想体系、画史观念、教学思想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对京津画派画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和价值进行了重新认识,对其画学史地位及影响进行了再评估。认为京津画派的画学著述是以文献的方式形成了二十世纪初那场中国传统绘画“复兴”实践中的理论文本,也是当代中国画发展以及传统文化“复兴”实践中一个最近的理论案例和样本,具有“新传统”的性质。在当前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京津画派的艺术和思想都对中国绘画的创作和研究有着莫大的启示作用。
-
社会死亡[美]奥兰多·帕特森 著奴隶制是人类文明伊始就已存在的制度。奴隶制的本质是什么?作者用“社会死亡”作了意味深长的概括。何谓社会死亡?就是将人置于永久性的暴力支配之下,剥夺其尊严,使之虽生犹死。奴隶,从其产生到被奴役,是一个体系化地被奴隶主社会疏离与异化的过程。奴隶释免,则使其社会生命失而复得。然而,自由的获得,对于奴隶,是奴隶主给予的一份赠礼,奴隶需要以一定期限的无偿劳动或其他方式回礼。凡是奴隶,无论其表面上的社会地位有多高,例如恺撒的家奴、伊斯兰国家的古拉姆、拜占庭与中国宫廷中的宦官,事实上都已社会死亡;地位越高,越能体现奴隶制的实质。奴隶制,不仅令奴隶失去人身自由,不得不依附于奴隶主,也让奴隶主无可救药地依赖奴隶而生存,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寄生关系,这就是奴隶制的辩证法。
-
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研究蔡萍著“儒道互补”美学史观是李泽厚突破西方美学重围,探寻中国文化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提升中国美学自信心而建构的重要理论成果。本书首先探讨了“儒道互补”美学史观形成发展的过程。其次分析了“儒道互补”美学史观丰富而独特的内涵。继而论述了其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史价值。最后辩证地分析了“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的阐释困境。
-
唐宋时期的桥梁、法制与社会彭丽华 著本书从新的研究角度与路径来考察桥梁在唐宋时期所承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功能,这不同于以往从技术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桥梁的类型、技术发展,而是将桥梁及其营缮视作贯通上下的媒介,考察桥梁与国家、社会、聚落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索桥梁在国家统治、地方治理与官民生活中的特别意义。
-
国家航海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主办本书稿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提供,为《国家航海》系列的第三十一辑。《国家航海(第三十一辑)》入选文章以上海港口与城市发展的相关文章为主,既有历史地理方面的考证,也有海外贸易的相关研究,还有海派文化的的相关研究。此外,还收录了2篇书评,以及上海港航遗址名录,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港与城”讲座名录及《国家航海》辑刊发表的“上海港与城”主题相关论文目录。
-
历史思维(美)萨姆·温伯格本书是历史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因其为“人文学科的理解及文科教育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弗雷德里克?洛克奖”。本书从历史思维视角研究了为何学历史、如何学历史、如何教历史、历史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历史对认识他人、了解世界的独特作用,追溯了历史教育心理学史;第二部分探讨了历史学习的心理机制,说明了历史认知的关键行为;第三部分探讨了不同专业背景对教学的影响、优秀历史教师的核心要素及教学知识;第四部分探讨了课堂、家庭社会与学生历史学习的关系。
-
战国文字研究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 编;徐在国 主编战国文字是指春秋末期至秦统一以前,齐、燕、韩、赵、魏、楚、秦等国曾使用过的文字,上承春秋文字,下启秦汉篆隶。战国文字的载体有铜器、兵器、货币、玺印、陶器和简帛等,其中以竹简为大宗。近年来,战国文字材料大量出土。在所有的古文字分支学科中,战国文字研究的发展势头为迅猛,研究成果为丰硕,解决了很多古文字学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极大地推动了古文字学的发展。《战国文字研究(第六辑)》收录近期战国文字研究的成果,对燕国和齐国的部分兵器铭文及陶文进行进一步分析,对传世文献中存在的一些久未解决亦或新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度研究,重点探讨安大简、上博简、清华简、新蔡葛陵楚简等出土战国秦汉简帛中疑难字的形体结构和字词关系问题。本书旨在分享战国文字研究领域观点和成果,以期助推战国文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