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云南汉晋时期政区设置与城镇发展研究李宇舟 著本书的选题和总体思路:中原王朝在西南地区设置的政区及建立的相应城镇,不仅仅出于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需要,也受到当地各族类群体状况的制约;同时,中原王朝政区和城镇的建立,不仅仅会扩展中原农耕社会的影响,也会转而影响当地族类社会的发展,包括这些群体的融合和分化,甚至一些汉文化群体的“夷化”。著者出于这样的考虑,不仅仅对认识秦汉魏晋云南政区和城镇的发展、变化有意义……
-
日军毁劫与江南地区经济衰变马俊亚著本书以日据时期京沪杭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指出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政策主要是破坏、掠夺和控制利用。由于日军的掠夺,向来被誉为鱼米之乡的京沪杭农村,在日据期间长期处于饥荒,甚至出现极度乏食的惨况。整个京沪杭农村的副业经济,包括蚕业、林业、棉业、渔业和手工业等均惨遭破坏,受灾破产的农村人口之多,前所未有。尤令人痛心的是,这场侵略战争打断了京沪杭农村的现代化进程,阻断了京沪杭农村的改良建设和社会发展。
-
史学通论[日] 浮田和民 著,李浩生 等译,邬国义 校浮田和民的《史学通论》,是近代中国通过日本“中转站”引进的一部较系统的西方史学理论著作。《史学通论(四种合刊)》全书共八章,分述历史学的性质、范围、定义、价值,以及历史与国家、地理、人种等之关系,历史大势及研究方法。经比勘对照,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便直接受到其影响。20世纪初年,一些留日学生竞相翻译介绍,先后有多种译本出版。这些译本十分稀见,现将其四种合刊整理出版。对其进一步探讨梁启超新史学思想形成的知识背景,中日史学两者的关联与互动,深入研究新史学思潮的兴起与发展等,均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
第十九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屯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明史学会、安顺学院、中国明史学会屯堡研究分会本书是以屯堡研究为核心议题的中国明史学会主办的第十九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屯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专题论文集,所选论文都是在会上充分讨论,会后认真修改而成,也是“中国屯堡学”被提出后相关学者参与的次大规模学术讨论的成果。论文作者来自国内外的科研机构或高校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论文主题涉及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以及旅游发展研究等多个领域。
-
最早的岛民(澳大利亚)彼得?贝尔伍德著 ,陈洪波 谢光茂 陆芳芳等译本书为世界著名考古学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彼得•贝尔伍德的代表性著作,主要内容是探讨今天遍布东南亚和太平洋等地区的南岛人群起源和扩散的历史过程。贝尔伍德教授坚持南岛族群起源于中国华南大陆和台湾岛并逐渐向外扩散的观点,他综合运用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和分子人类学的材料进行论证。同时他还邀请了一批在以上领域知名的专家撰写专题论文,附在有关章节之后,共同探讨这些问题。总之,本书是贝尔伍德教授关于东南亚与太平洋地区史前考古系列研究中的又一部力作,代表了国际学术界关于南岛语系的起源和扩散研究的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南宋江西士人社群与地方社会研究邹锦良著本书主要围绕士人在南宋与江西这个时空坐标系下的历史梳理与分析,探讨了唐宋转型期视野下的宋代士人变化,对南宋江西士人社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历史考察,深入探讨了南宋江西士人社群的构建形式,构建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江西士人社群与南宋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同时,本书通过梳理《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江西通志》以及宋代士人文集,江西各府志、县志、族谱等地方文献资料,对南宋江西士人群体网络关系作了全面深入的总结,为宋代士人研究提供了极佳的个案分析和坚实的资料基础。
-
中国历史土地利用变化数量恢复与空间重建金晓斌等《中国历史土地利用变化数量恢复与空间重建》以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历史土地利用重建研究为对象,从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国内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等方面探讨历史土地利用研究的理论问题,集成利用多重资料和方法恢复并分析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和耕地的时空变化,深入探讨历史城市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及城乡建设用地的重建方法。在此基础上,完成包含耕地、建设用地、林(草)地和水域等主要地类的历史土地利用格局全地类重建。
-
壮族习惯法的母系特征研究袁翔珠 著由于特殊的社会文化进程,壮族习惯法保留了较为明显的母系特征,这些特征深刻影响着壮族的政治、经济、婚姻家庭等领域。首先,在壮族的社会组织习惯法中,壮族妇女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与权利。其次,壮族社会经济习惯法表现出强烈的母系特征,壮族妇女同样享有较高的经济地位及权益保护。后,壮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的母系特征也非常浓厚,包括对妇女财产权益的保护和对妇女人身权益的保护。壮族习惯法的母系特征,在保护妇女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及法治建设可以积极利用这些法文化资源,以期对民族地区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产生促进意义。
-
文明思辨录冯天瑜 著本项目是文化史学家冯天瑜先生数十年来秉持史实基础通古今之变的史学研究大境界,抚今追昔,关注当下,前瞻中国社会,观照文明生态,专精覃思人类文化之元问题“何为文明”的*新系统性学理性的代表性成果。涉及冯先生在历史文化语义学、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制度文化的古今沿革、文化生态的现实危机等领域众多前沿问题的深沉思索和深入研究,长篇短论创见深刻独到,是一部资深学者关切理论与现实的文化忧思录。冯天瑜先生数十年来致力于中国文化史研究,并长期思辨“何谓文明”这一人类文化之“元问题”。近年来,冯先生更为侧重于“制度文化”与“生态文化”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探索,本项目除了编纂整理冯先生早年有关文化史、文化关键词及治学方法论的研究论著之外,亦侧重关注“制度文化”与“生态文化”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能够代表他近年来的*新成果和深入思考。
-
史记[汉] 司马迁 撰,[南朝宋] 裴骃 集解,[唐] 司马贞 索隐,[唐] 张守节 正义,[清] 张文虎 校 著《史记》,是西汉司马迁(太史公)编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自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二千五百年的中国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此次“四部要籍选刊”刊印《史记》,以清同治五年至九年金陵书局刊本为底本。此版本为清同治五年至九年(1866—1870)金陵书局请张文虎主持刊刻,故称“局本”。此本《史记》,校勘时共利用十七种版本,其中直接校勘者有常熟毛晋刻集解本(即汲古阁本《史记》)、毛刻单行本索隐、明震泽王延喆翻宋合刻集解索隐正义本、上海郁氏藏旧刻本、明丰城游明刻本、明金台汪谅刻本(即柯本)、明吴兴凌稚隆刻本,据钱泰吉校录本间接校勘者有北宋本、宋本、南宋本、南宋建安蔡梦弼刻本、元中统本、明南雍本、明秦藩刻本、钱唐汪小米舍人远孙校宋本、海宁吴子撰春照校柯本、乾隆四年经史馆校刊本(即武英殿本)。在版本对校的基础上辅以他校(用《艺文类聚》《群书治要》《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和理校(俱载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及《舒艺室随笔》卷四),并全面吸收前辈成果(如钱大昕《考异》、王念孙《杂志》、梁玉绳《志疑》及钱泰吉校记),清人校史之能事极尽于此,是目前存世较好的《史记》刊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此外,为使读者对局本《史记》的文本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本次还全彩影印了现藏浙江图书馆的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稿本附于书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