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朱永嘉 著本书凝结了历史学家朱永嘉先生有关明史研究的心得。作者以明代政治制度为中心,上溯渊源,下析演化,从国家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上剖析中国政治制度演化中的核心问题,举凡内宫、外朝、军兵、司法,从决策到行政、从中央到地方等方方面面的相互关系,都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作者还对众说纷纭的分封制与郡县制问题、军兵问题、制度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厘清,并对东宫制度做了开创性的梳理工作。
-
宋太祖顾宏义赵匡胤正生逢五代这一动荡分裂、“易君如骰棋”的极乱之世。他的家世平平无奇,年方及冠就为家庭生计,不得不离家求职,在历经长达一年半一无所获的流浪之后,终于被当时的后汉重臣、后来的后周太祖郭威收为帐下亲兵。以此为起点,他仅在约十年间就快速跃升为后周的高级将领,并一举篡夺政权,成为叱咤风云、君临天下的开国皇帝,不仅南征北战、统一疆域,更通过收拢兵权、厘革官制、大兴文教、鼓励农商等手段稳定了宋初局势,奠定了绵延三百余年的赵宋王朝的基业。本书既在陈桥兵变、金匮之盟与斧声烛影等宋初诸疑案上,有异于成说之新见,在宋太祖针对宋初乱局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政策上,亦深稽博考,融叙事与考辨于一体,全面地展示了一位与“秦皇”“汉武”“唐宗”比肩的千古一帝的个人形象与千秋功业,更借赵匡胤的传奇一生,重现了五代末至宋初的历史风云。
-
讲透资治通鉴22华杉《资治通鉴》从战国写到五代十国,生动展现了16个朝代1362年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大数据”和“超级案例集”。本书为《华杉讲透〈资治通鉴〉》系列第22册,主要讲述的是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到唐高宗登基的四十年历史。唐太宗即位后,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完善体制,史称贞观之治,奠下了大唐盛世的基础。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唐高宗即位,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公元655年,高宗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武则天渐渐参政,高宗上朝,武则天垂帘听政于后,宫中内外称为“二圣”。翻开本书,学习唐太宗知人善用、从谏如流、赏罚分明的管理理念!
-
万年 千年 百年廖国良 著中美的考古学家对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展开30多年的考古科研,在这里发现了改写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无字地书”——一个保留和记录着25000年来人类文明演进的清晰地层堆积;出土了“天下第一罐”——距今20000年的人类最早手工制作的陶罐;发现了“世界第一粒稻种”——距今12000多年的人类稻作起源种子;还发现了人类最早刻符记事的文字符号等很有价值的文物。千年世界时空,景德镇最为雅璨。景德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可比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文化遗产技艺之独特、种类之丰富、影响之大、流传之久远。千年景德镇陶瓷文化,皇家命名,世界认同。瓷之国、国之瓷,谁人能比。景德镇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镇、第一城。世界百年现代史历经无数风云变幻。而中国共产党在红都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临时)中央人民政府,翻天覆地,震惊中外,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影响中国和时间百年。站在世界和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视角,万年文明起源,干年瓷都景德镇,近百年红都瑞金建政,是发生在中国江西大地上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历史事件,也是最具世界价值的三大历史文化遗产。
-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张国刚张国刚教授潜心研读《资治通鉴》数十载,以纵横东西文化的视野广度、贯通古今历史的思维深度,精心选取《资治通鉴》中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二十个关键点,以现世眼光审视传统文化精髓,追寻政治得失、王朝兴衰之迹,探究修身齐家、经世治国之道。 《与家国兴衰》从《资治通鉴》文本出发,观照影响家国大政之关键节点,言简意赅地讲述由春秋三家分晋至大唐盛世终结的中国历史,书中不乏忠于原典的历史场景再现、人物言行钩沉,更有张国刚教授独到深刻而妙趣横生的分析讲论,令一部体量浩繁的古典巨著一变而为精简通达的大众历史读本,堪称当代大家解读历史名著的经典之作。
-
祛魅张洪彬 著在漫长的传统中国,国家礼制和日常生活中都不乏对天、天道以及无数人格神、鬼魂等神圣存在的信仰和敬畏。但从民国初年起,这些神圣存在基本上从中上层社会的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了,政治权力的最高代表不再自称受命于天,知识分子的公开言论多半也不再竭力证明天是值得敬畏和信仰的神圣存在,对人格神的信仰、对建基于阴阳五行法则之上的各种信仰形式,在公共言说中变得面目可疑。这一根本性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本书从思想史层面入手,考察晚清基督教自然神学及其中包含的近代科学知识对传统宇宙观的挑战,并考察本土知识分子如何利用以生物进化论为基础的天演论来回应挑战,进而解释传统宇宙观的祛魅和信仰传统的正当性衰弱。
-
学人记吴小安人是依托大地的,大地的行走当然是关于人的行走;思考时,需要行走的律动;行走中,灵感与思想涌出。历史是叙事的,更是穿越的、分析的和诗性的。路上的历史,都是山与海的历史,风与雨的历史,天与地的历史,内与外的历史,似是而非的历史,这里与那里的历史,探索的、过程的和酝酿的历史 —— 一句话,都是思想的历史和心灵的历史,是谓《学人记:大地的思想与行走的历史》。《学人记》是关于大地的思想与行走的历史,也是关于文化的历史和历史的文化,由《大地的思想集》《历史的文化集》上、下两篇构成。如果说,从第一本英文代表作到第一本中文代表作,作者经历了二十年的学术探索;那么,从青涩学生到《学人记》,则整整走过了三、四十年的职业人生。《学人记》是作者同时出版的另一部著作《学术志:田野、星空与飞燕》的姊妹篇。
-
敦煌吐鲁番与汉唐西域史王素本书以敦煌吐鲁番为空间,以汉唐西域史为时间,将作者相关论文、书评、杂撰,分“敦煌文献”“吐鲁番史地”“碑志与西域史”“梁元帝《职贡图》”“序言·书评·综述”五编,有机安排在该时空结构内,展现了作者对敦煌吐鲁番与汉唐西域史的整体思考。其中,“敦煌文献”主要整理研究敦煌简纸古籍,包括佚名《诗经注》、郑玄《论语注》、李羲仲《帝京篇》等失传古籍;“碑志与西域史”主要根据新出碑志探研相关疑难问题,包括鱼国今地、昆丘道行军、高昌“义和政变”家族等热点问题;“梁元帝《职贡图》”主要根据近年新发现的清张庚摹本探研高昌国使、龟兹国使、曲伯雅弁国公及西域诸国在《职贡图》中的地位等前沿问题。此三编尤其值得关注。
-
还音杂录卓鸿泽 著本书稿是运用历史语言学研究古史问题的学术专著。作者卓鸿泽被誉为当代伯希和式的人物,本书为其继2012年《历史语文学论丛初编》后关于历史语文学研究的第二本专著。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集中于上古史研究,下卷则以笔记体的形式,对古代文献中的诸多问题作了探讨。作者精通各类文献,善于运用语言学研究古史,旁征博引,对相关问题做出了精当的判断,学术价值颇高。
-
新出碑志与元代河北研究朱建路著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新发现碑刻墓志,研究元代河北地区,探讨了军功阶层、民族交融、佛教道教、草原因素对经济影响等四方面问题。利用新材料,发现新问题,得出新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