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新史学·东西方之间陈恒、耿相新暂缺简介...
-
谢姓史话吴兴勇本书是中华姓氏文化丛书系列之一。谢姓是中国的第24位的大姓,谢姓人对民族文化的贡献有源远流长的传统。谢姓真是一个值得书写和研究的姓氏,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书生动、翔实地介绍了谢姓古今史事。内容包括谢姓的寻根、源起、流布、盛事、文化、名人和胜迹。
-
个体生命与现代历史张曙光这是一个读书的人个体生命与现代历史碰撞后激起的一些思想潋漪。近代以来,中国人已然处于某种群体的宿命中,背负着由中西为纬古今为经的“十字架”。中国人既经历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高度统一——统一中也有差异,又正在经历个人取向的多元化——多元也并非不相干。求解并承担这种命运是中国学术的天职,而这本借助中、西、马尤其是马克思思想资源展开其研究的文集,所力图达到的正是现代中国人对于自己生活的时代及其命运的理解与批判。
-
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耿向东暂缺简介...
-
张磊自选集张磊《张磊自选集》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科学的认知和实践。它包含了经验与教训。内容包含:第一部分是对20世纪中国的三位巨人的评述,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戊戌维新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考察,第三部分着重于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阐发,兼论及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重大意义。第四部分是关于孙中山和他的战友的论述,重点在于孙中山的思想与实践。此外,第五部分则是关于历史科学和中国近代史学科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的思考。第六部分涉及史学与文学艺术的联姻,有对鲁迅小说的评论。
-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朱本源 著《历史学理论与方法(修订本)》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学理论、方法论和西方历史思维模式的演进历程。作者探讨了“历史”的基本概念,对历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精彩的回答和阐述,回顾了百年来不同学术流派在历史编纂学方法上所采取的不同模式,尤其是追溯并分析了西方史学史中各重要时段历史思维模式的发展演进历程。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论述纵横捭阖,精彩纷呈,展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启人深思的洞察力。何兆武先生在序一中称“《历史学理论与方法(修订本)》之体大思精、庞征博引,于中国古代、西方现代以及苏联的有关著作均有精辟的论断,其体例与阐述之允当是值得每一个读者细细咀嚼的。”
-
史学的批评与批评的史学周祥森 著眼前的这部书稿是去年观念学者周祥森的史学评论文集,在当今史学界,愿意写史学评论的人不多,献身于此并在这个原地中不懈耕耘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所以,我很想为他的文集出版说几句话,这是对周祥森的责任,也是对学界的期望。
-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苏同炳中国的著史方式历来有两种,一种是司马迁《史记》“采经摭传,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作为纪、表、世家、书、传”的写法;一种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编年史式的撰述。本书不守成规,自成一格,“以叙述关键人物生平事迹的方式,像说故事一般剖析清代后期历史演变的情形,既不失掌故轶闻之趣味,又能掌握历史发展之趋向”来写中国近代史,不但补充了学术性史著的缺略,而且将历史这一块茫茫大漠变成引人入胜的绿洲。 收录在这本书中的“关键人物”,自咸丰、慈溪、同治、光绪以至曾、左、胡、李、张之洞、刘铭传等人,在晚清中国的历史上都有其重要性与代表性,由于他们的思想言行及在政治上的施为,终于使晚清历史的发展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介绍他们的思想行为,正可看出历史发展的轨迹与脉络。 本书作者苏炳同先生对近代史的掌故轶闻、官职变化、风俗人情、社会民生等各方面知识的掌握,不但使他能够下笔时游刃有余,而且对于读者也是一种学养上的充实。这部书不同于戏说,也不同于论断式的学术著作。它的夹叙夹议、博采野史、亦庄亦谐、波澜迭起的风格,或许是未来史学著述(也许包括其它一切学科)的必然发展方向。
-
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论先秦姓族和氏族、宋代的隐田漏税和政府的对策、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关于洋务运动的几个问题等二十七篇论文,作为献给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三十周年的贺礼。
-
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提要马宝珠这是一本评述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的书。书名冠以“提要”,是学习前人作目录书的传统而又有所变通,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需要。本书各篇体例是:起首说明有关著作的版本,其次约略介绍作者生平,而后以主要篇幅评述名著的内容和价值,末了简略地提及作者的其他著作。说到名著,自应有其特殊的学术含义,即突出地反映某一史学思潮,彰显其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者。20世纪的史学思潮大体经历了“新史学”的发端与延续、新历史考证学(时人亦称“实证史学”)的出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确立及其发展、新时期史学的恢复和兴盛等过程。本书的意图是通过评述所收入的已故史学家的101种著作,大致反映这一发展脉络。编辑这本书,对我来说,实为一个学习过程。一次次阅读书稿,都会激起我追随这些名著的作者重温这百年史学的热情,于是不由得写下这篇文字,向师友、同行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