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秦相李斯钱宁著李斯是在如厕时对人生忽然有了感悟。那年,他26岁,是楚国上蔡郡府里的一个看守粮仓的小文书,每天负责仓内存粮的登记,将一笔笔斗进升出的粮食流通情况,仔细记在一枚枚竹简上。那粮仓建在城东门外五里处,是楚国的国家粮库,一个土夯的长方形高台上,用苇席围成了几十个囤子,存放着稻、黍、稷、麦、豆等五谷杂粮。茅厕就在这些粮囤附近。一个草席围住的粪坑,坑上横架着两根树干。李斯进了茅厕,还未撩衣,先惊散了粪坑旁的一群老鼠。这群小耗子,只只瘦小枯干,探头缩爪,且毛色灰暗,一绺绺沾连,身上多少都粘带着些屎尿,正拼命地想从草席底下往外逃逸。其中一只小耗子因为过于慌恐,怎么也爬不上粪坑边沿,挣扎了几下,终于掉进粪池,弄得一身稠黄,尿汤淋漓。李斯望着这些可怜的鼠类,一时竟有些尿不出来了。他想起粮仓里的那些老鼠。那些家伙,一个个吃得脑满肠肥,皮毛油亮,偷吃着仓里陈粮时,都从容大方,见人来了亦不动弹一下,反而瞪着一双双小而聚光的鼠眼,一动不动地凝视着你,然后又会旁若无人似地“嘎吱嘎吱”继续吃它们的东西。“人生如鼠呵!不在仓就在厕。”李斯想到它们同为鼠类,命却不同,不禁长叹了一声,“一辈子有无出息,全看为自己找一个什么位置”叹完,才将那尿慢慢解了出来。
-
历史本体论李泽厚著编辑推荐:“历史本体论”这个词汇在作者多年的论著中不断被提及,这本新著即就此展开述说,重点围绕“经验变先验,历史建理性,心理成本体”,勾勒出“历史本体论”的大体轮廓。
-
刘北茂纪念文集刘育熙主编刘北茂(1903-1981) 原名寿慈,江阴城内西横街人。刘半农、刘天华之胞弟。在其兄影响下,自幼酷爱诗词、音乐。民国16年(1927)毕业于燕京大学英文系,先后任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西北联合大学副教授,从事莎士比亚作品选读、诗学、作文指导等专业英语的教学和研究。为继承二哥刘天华“改进国乐”的遗志,刻苦钻研二胡、琵琶演奏技巧,从事民乐曲的创作实践。31年毅然放弃西北联合大学英语教席,转任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教授,全力投入音乐教学、创作和演奏工作。所作《汉江潮》、《前进潮》、《漂泊者之歌》、《小花鼓》等二胡独奏曲于大后方及解放区广为流传,并成为二胡演奏和教学的常用曲目。抗战胜利,随国立音乐院迁至南京。在36年5月20日反饥饿、反内战、反压迫学生运动中,坚决站在进步师生一边,参与演出人民音乐家聂尔名曲《翠湖春晓》。1949年“四·一”惨案发生,他不顾白色恐怖,为受伤学生举行慰问演出。解放后,任中央音乐学院、安徽艺术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创作《太阳照耀到祖国边疆》、《欢快舞曲》、《千里淮北赛江南》等百余首二胡独奏曲。晚年,双腿瘫痪,病魔缠身,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创作《哀思》和《留芳曲》。1981年9月24日去世。
-
虔诚的回忆(法)玛格丽特·尤瑟纳尔(Marguerite Yourcenar)著;王晓峰译夫人!能在您现在所在的这座古老而名声卓著的建筑物里欢迎您,这对 来说是莫大的喜悦。在这里,您当然不是第一位院士,但您是第一位女院士。这是一场生动的和平革命,在这场革命里,您本人就构成一个悠久光荣的历史中重大的事件之一。夫人,我不应该向您隐瞒,您之所以今天置身此间,并不是因为您是妇女,而是因为您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愿我们三百五十年来选出的男人全都具有您这样的一位妇女的广博的才化……
-
黑龙江区域社会史研究石方暂缺简介...
-
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美)弗里曼(Edward Friedman),(美)毕克伟(Paul G.Pickowicz),(美)赛尔登(Mark Selden)著;陶鹤山译《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以中国河北饶阳县五公村为个案,以其领头人耿长锁 的生活轨迹为线索,深入探讨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1960年间华北农村社会的变迁。作者集中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时期及革命胜利以后在农村社会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从减租减息到互助组、合作社,再到大跃进时的人民公社,分析了这先后进行的改革对农村社会及农民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对战争及国家建设的作用,它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等,进而探讨国家与农村社会,国家领导与地方干部的关系。本书作者分别为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教授,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批来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美国学者,他们从1978年开始在五公村、饶阳、石家庄等地进行调查、访谈,查阅相关资料,先后与几百名农民及各级干部交谈,查阅了众多的有关档案等原始材料,从而搜集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使整个研究工作建立在扎实的资料基础之上。同时,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资料,停留在一般的叙述介绍之上,而是将五公村作为华北农村社会近代变迁中的一个典型,将其放在变动中的历史中进行考察,运用各自学科的理论,探讨这一变动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现时与历史的互动关系,从而使本书既有一般叙事的可读性,又有相当的理论深度。本书对于我们了解、认识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尤其是华北农村社会的变迁,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思路,对于我们研究近代中国农村问题,极有参考价值。读者对象:近代中国历史、社会史、农村问题等研究教学工作者,中共党党史教研工作者等。
-
秦汉历史哲学思想研究庞天佑著<br>本书是我国学术界第一部系统探讨秦汉时期历史哲学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探讨了天人合一思想、民本思想、历史循环思想、封建正统思想自先秦至秦汉的形成与演变;分析了陆贾、贾谊、董仲舒、司马迁、王充、班固等思想家、史学家的历史哲学思想;考察了民本思想、历史循环思想、封建正统思想与史学发展的关系。本书既有对秦汉时期一些重要的历史哲学思想的纵向考察,又有对这一时期一些有代表性的学者的历史哲学思想的个体分析;还有对史学与历史哲学关系的多角度考察。全书纵贯横通,经纬交错,浑然一体,新见迭出,包含着对秦汉时期历史哲学思想的宏观透视和深入思考。<br>
-
历史的话语(英)汤因比等著;张文杰编本书选编了汤因比、狄克罗、克罗齐、罗素、科林伍德、波普尔、活尔什、伯林等24位历史哲学家和思想家有关历史哲学史学的28篇文章,反映了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发展的主要面貌,是一本具有一定思相深度的历史哲学译文集。
-
历史·理解·意义韩震,孟鸣歧著历史学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认识、理解与解释。历史事实与当下的事实不同,它在现存的状态上是不在场的。历史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当下的存在,人们必须通过文字。符号和其他人类活动的遗存.经由分析.推理和想象,再现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因此,相对其他学科,历史学更加具有诠释学的性质,历史学无非是把一个时空体系中的意义转换到另一个时空体系中去.如果说诠释学体现了人(此在)的有限性。暂时性和运动性。那么历史学所揭示的恰恰是人类生活的这些特征。诠释性和历史性是须臾不可分离的:诠释学只能是历史性的,而历史学也必须是诠释性的。本书从多方面对历史诠释性进行了探索.
-
中国哲学姜广辉主编;《中国哲学》编辑部编本辑分中国上古宗教研究,楚简研究,中国经学史研究三部分,收录了夏商周三代宗教——中国哲学思想发生的源头,关于《孔子诗论》,宋学的文化诠释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