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唐宋城市与文学关系研究陈燕妮 著本书以唐宋相关城市与城市文学(诗、词、传奇小说等)的关系为中心进行的思考。章关注“城市的建筑”,从宫苑、道路、园林、文人雅集的地点等不同的场所考察城市与文学的关系。第二章关注“城市的自然”,从是为唐代四大州治所之一的襄阳城中的地域景观岘山和汉水来分析城市与文学的关系。一方面这些存在城市中的自然景观承载了人文活动,另一方面,这些人文活动以文本的方式记载下自然景观乃至整个城市的变迁。第三章关注“城市的心灵”,从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舆论、城市精神、城市文化心理这些不同的角度探求城市与文学的关系。它们或构成城市的“初唐气象”,或在城市传奇中呈现出时代复杂的情感道德倾向,或出现了领先于西方8个世纪的“印象”书写,或在叠加的文本互涉与创新的诗意中显示出时代的文化心理,或使得整个时代的都市迷漫着世纪末情绪的伤感。第四章关注“城市的超越”,从唐代白居易以“香山居士”身份创作的文学态式,宋代“大相国寺”宗教与世俗相融的场所产生的文学、宋代的官员主管退职之地“冲祐观”时期的文学这些方面探求宗教对于城市文人心态和文学产生的影响。
-
密勒氏评论报本社 编《密勒氏评论报》是美国报人在中国创办的一份时政类英文期刊,读者对象主要为在华外侨和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内容以向美国及西方介绍中国国情和时事新闻为主,办刊宗旨为“促进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联系。该报评论相对国内报刊,持较为中立的态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革命事业也有介绍,因其办刊时间长,资料丰富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文化史、思想史和新闻出版史都有重要的价值。
-
宋史研究论丛 第30辑姜锡东 著《宋史研究论丛》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创办的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学术论文集刊。本集刊注重学术研究中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主要刊发宋史领域学术论文,兼及辽夏金元史。此为第30辑,收录34篇学术专论,分为宋代政治军事史研究、宋代经济史研究、宋代文化史研究、宋金元社会史研究、辽西夏金史研究、书评与综述等栏目。
-
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美] 卡尔·贝克尔 著1931年,卡尔·贝克尔就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发表演讲《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这个命题是其历史观的生动写照,由此引发了众多历史学家及史学爱好者的关注和讨论。本书是由贝克尔的学生汇编的贝克尔的历史学与政治学文集,共收录论文十六篇。除这篇演讲之外,还包括贝克尔对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学家的论述和评论,如:1776年精神、自由主义、美国边疆;雨果、狄德罗、罗兰夫人;亨利·亚当斯、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等等。每篇文章都见解独到,文字精妙老辣。
-
简帛研究二〇二二春夏卷邬文玲 戴卫红 主编《简帛研究二〇二二(春夏卷)》共收录战国秦汉三国简帛、韩国木简研究论文、译文等31篇,内容包括简帛文字校释、文义辨析和文本解读,利用简帛材料研究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反映了当前简帛学研究的进展和热点问题。
-
货币文化史Ⅱ[美] 比尔·莫勒(Bill Maurer),罗里·奈史密斯(Rory Naismith) 编从物物交换到黄金交易再到移动支付,本书从多维角度探讨了货币的起源、发展、流通以及这些因素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影响。货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助推手,它在表达价值的同时验证价值,一边打破规律,一边却又重塑秩序。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朱明 《货币文化史》全六卷各自以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帝国时代、现代为历史语境,将货币的丰富性、复杂性、趣味性娓娓道来。其中深刻的学术思索与广阔的学术视野交织,学术前沿与古老的学术传统辉映,不仅补充汉语读者的思想世界,也促使我们抚卷沉思,发出最熟知而又最无知之问:何谓货币?由此,我们或可抵达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以及人性内在的明暗交错。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刘平 这是一部精心架构的恢弘之作。从炫亮可感的海贝,到神秘莫测的虚拟货币,它所讲述的不单单是一部货币史,甚至也不仅仅只是一部经济史,而是一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它意在告诉我们:货币不仅仅关乎交换、财富和价值,它还从根本上形塑了我们的心智、道德和政治。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周保巍 一直以来,虽然在金融领域内货币被抽象化,并且抽离了其中的政治含义,但是一次又一次地我们看到了货币成为文化想象力和实际创造力的媒介。货币像细线一样穿透并且缝合着人类社会,从而可以让我们透过货币看到文化的万象。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应用经济系主任 王闻
-
战争、税收与财政国家建构魏文享著本书拟从战争、税收与国家的角度来分析所得税的开征过程及其政治、经济及社会效应。战争既直接影响到税收的开征,也影响到税收的开支。从国家财政的角度看,税收应为财政的根本来源,也是政府财政信用的基石。同时,政府亦应培育税源,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产权权益。政府开征及支出行为,会直接影响到纳税人的税收心理。本书在对战争、税收及国家关系展开分析时,不只是从政府财政角度来讨论,还会深入关注征税者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关系,探析这一西式税制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内在机理。
-
基于日记资料的19世纪以来上海地区气候变化研究唐晶 著梅雨及相关问题一直是我国气象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此外,季风区降水的变化事关区域水资源、水循环、水灾害、水安全以及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化,故而研究其长期变化过程、特征、规律及其原因等内容一直以来也是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 高分辨率气候序列定量重建所面临的突出困境是高分辨率序列大多难以定量化,而已有定量化重建结果往往不能达到连续的高分辨率的要求,本书利用日记资料前延上海地区兼具高分辨率和定量化优点的气候序列。作者爬梳了千余种天气日记,摘抄了目标日记中的天气信息,评估了天气信息的完整性并对缺记情况采取了插补方案,成功地弥补了上海地区19世纪中前期气候史料的不足,将上海地区1874年以来的器测气候序列向前推进至1800年,建立了近216年几乎无任何年月日缺失的包括降水量、梅雨特征和暴雨日数等高精度气候序列,并分析了其多尺度变化特征,此外还从史学与气候学理路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进行了个例探究。研究工作对增进上海地区气候变化的事实、过程、趋势、阶段、周期及其机制的认识具有借鉴价值,利用日记建立的长时段高分辨率量化序列也能够与其他代用证据重建的结果进行相互补充和校正,从而推进中国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史实、影响和适应的综合集成研究。
-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 著“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中国“九五”国家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是我国第一个由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大型科学研究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将夏、商、西周三个时期的年代学进一步科学化、量化,制定这一时期有科学依据的年表,为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是对“夏商周断代工程”9大课题、44个专题研究的综合与总结,是在《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的框架和结论的基础上编写修订而成,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和研究过程、取得的成果和结题后的重要新进展。
-
饶学概论陈民镇著本書對饒宗頤先生(1917-2018)在史前文字學、甲骨學、簡帛學、敦煌學、經學、上古史、地域文化、中外交流史、古典文學、楚辭學、宗教史、藝術史十二個領域的成就與學術思想作相對綜合的介紹,以期勾勒出“饒學”的概貌。本書力圖將“饒學”納入20世紀以來的學術史之中,一方面藉此窺及學術史的源流與嬗變軌迹,另一方面亦藉此凸顯“饒學”的特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