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储蓄来生韦兵 著中国古代安顿亡魂的方式总结起来有几种:升仙炼度、 往生净土、冥判轮回、寿生寄库。其中,寿生寄库是普通人最常采纳的一种。寿生寄库的方法简单——烧纸钱。烧纸钱,成为中国式的“免罪符”,用“货币”操控生死轮回,让普通人得以安顿三世灵魂。唐宋之际,人们观念中的幽冥世界衍生出金融和信用功能,寿生寄库信仰开始兴起,并成为10世纪以后中国人理解生命、疾病、死亡及身后世界的一种新方式。本书利用出土文献、造像碑刻结合传世文献,深入讨论寿生寄库信仰的起源、流传与影响,辨析寿生寄库信仰对现实世界的种种反应投射,以及信仰中体现的平等、契约精神、个人主义等观念,力图从幽冥观念的变化中观察现实社会的变革。
-
希特勒的末日[英] H.R.特雷弗-罗珀 著,石雨晴 译H·R·特雷弗-罗珀,二战前是英国牛津大学的青年历史讲师。二战期间,罗珀在英国的秘密情报部门服役,专门负责侦听、截取纳粹反间谍机关发出的无线电密报。 二战后,罗珀受到英国情报部门的委托,赶赴柏林调查希特勒死亡的真相。因为当时谣言四起,说希特勒还活着,并且已经逃往西方,这无疑给西方盟国造成了很大的政治压力。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尽快查明真相,罗珀化名奥顿,以英军少校的身份出现在柏林。 在1945年的9、10月间,罗珀走访、讯问了不少当事人,主要包括那些在帝国末日来临之际,和希特勒一起在地堡中生活过的人们,诸如政治家、军人、秘书以及勤杂人员各色人等。他们之中不乏关键证人,像帝国青年团首领阿图尔·阿克斯曼,以及希特勒的司机肯普卡。阿克斯曼在希特勒死后曾进入自杀现场,他和肯普卡均参与了焚烧希特勒尸体的行动。 1945年11月1日,罗珀在柏林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公布了他的调查结果。1947年3月,罗珀出版了《希特勒的末日》一书,详细记录了希特勒生命中的最后10天及其自杀身亡的历史。在书中,罗珀为广大读者勾勒了一幅希特勒末日的完整图景。其中,有两条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一条是政治、军事形势的快速变化,另一条是希特勒本人对此做出的近乎于歇斯底里的反应,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快速、起伏地向前跃进着、发展着,指向的终点就是第三帝国的覆灭和希特勒的自杀身亡。
-
黑龙江沿岸人文历史研究刘晓春北极与东北亚地区生活着众多的人口较少民族,他们的存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也为北极与东北亚地区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如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和赫哲族等,与北极、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原住民在传统生计方式、风俗、信仰、语言上均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历史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将上述中国近北极民族纳入国际北极民族研究的大框架中对加强中国与北极原住民的理解、沟通与合作意义重大,也为中国参与北极研究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学术依据。本书关注黑龙江沿岸的历史、文化、生态与环境,以中俄两国跨界民族为议题,探讨黑龙江沿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参考。
-
码头与源头马学强 简军 主编 ,马学强 张秀莉 李东鹏 等著本书为“城市更新与人文遗产·上海系列”丛书之一,对北站街区的成长与历史变迁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 本书以位于苏州河畔的“北站街区”为研究对象,依循其形成脉络与演变逻辑,从独特的视角揭示苏州河与近代上海城市崛起的关联性。作为苏州河核心区域的一段河流,位于“公共租界之中区”,随着苏州河沿岸的开发,这里从初的码头林立,到后来成为仓储中心、工厂重地。清末,沪宁、沪杭甬等铁路开通后,这些码头连同苏州河航道,与铁路上海北站(当时北站被称为“京沪交通之总枢纽”)形成有效的水陆互动格局,更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区域的城市化进程。本书紧扣北站街区在形成与发展中的特点,突出商贸活动中的“码头”角色,社会文化演进中的“源头”地位,进而解析这一区域特有的人口结构、经济样态与功能嬗变,从中彰显“北站”的文化内涵与街区特色。
-
晚清国人诸群体的中学西传活动研究元青等著本书为学术理论专著。本书重点研究晚清时期外交官、留学生、旅外士人、国际博览会组织参与者等早走向世界国人诸群体的域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活动。包括文化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国人诸群体的形成与构成,其文化传播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对域外的重要影响等,其所传扬的中国文化精神和优秀文化成果,为包括知识界和普通民众在内的域外人士提供了一幅幅迥异于西方文明的中国文明画卷,丰富和改善了域外的中国与中国文化认知,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域外影响力。本书旨在为近代中西跨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学西传”提供一项实证成果。
-
南社人物吟评邵盈午 著《南社人物吟评》共撷取225位颇具代表性的南社人物(包括新南社人物15位),以“七绝”这一由杜甫(《戏为六绝句》)所肇创的体式进行“吟评”。每位成员各系一诗,诗前标子题,以求醒目,次为人物小传,再次为注释。“吟评”部分既强化了作者的主体意识,又切合了具体的研究对象,即南社社员什九能诗,自幼饱受诗学熏陶。小传部分力求客观真实地在呈现传主生平的纵向发展脉络,为读者认识传主提供实体性的存在。注释部分或诠释典故出处,阐明诗意,或交代相关“本事”,夹叙夹议,俾使读者便于解会诗中微旨。全书对南社社员的解读比较到位,对普及南社的精神内质,让其在新时代下焕发生机起到了积极作用。
-
中国史学思想史新论汪高鑫《中国史学思想史新论》是一部关于中国史学思想史研究的文集,所收集的30篇论文是作者近年来关于这方面研究的主要成果。该书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综合研究或专题研究,具体包括史学思想史综论和经史关系两个部分;下篇为具体研究或个案研究,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各个不同时期史学家、思想家们的史学思想,以期人们能够对中国史学思想发展史的总貌有所了解。主要内容有:关于历史动力的见解、关于史学工作的认识、史学思想研究的对象、方法等,对中国史学思想史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
中日史学史脞论李军著本书是一部比较文化视野下中日史学及史学思想史的学术论著。全书以“史料”“史家”“史用”“史话”“史学”为五大主题,分别拈出若干中日史学发展中的关捩之点与特色话题,条分缕析,丛谈脞论,以期勾划出全球史学史背景下中日传统史学演进与近现代史学转型的基本风貌。
-
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李文海
? ? 19、20 世纪之交,是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分崩离析的世纪之交,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追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世纪之交。新旧时代交替,中西冲突融合,组成了这个世纪之交多彩斑斓的历史画卷。本书以“社会”为焦点,对这一时期晚清社会的社会风习、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社会生活、社会灾荒做出了多面的、相当透彻的剖析,为晚清社会史研究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
当代西方史学入门尼古拉·奥芬斯塔特 著,修毅 译《当代西方史学入门》是一部精炼可读的当代西方史学入门读物,重点介绍了当代西方,特别是20世纪以来欧洲史学的变化,讨论了当代史学关心的七个重要问题,即:历史学中的时间、材料与考证、研究尺度与范畴、历史与书写、历史与记忆、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作者力图在探讨历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考察历史的观念、历史学家的实践和工作方式的演变,勾勒出一幅当代西方史学的素描图。《当代西方史学入门》将帮助读者了解西方史学的新进展,尤其是当代史学革新的重要发源地——法语学界的史学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