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中古京兆韦氏的变迁马建红.
-
天命如何转移杨念群 著本书指出,清朝创造出了一种新型“正统观”。清朝以前的“正统论”基本上依赖单一的儒家道德教化观念,清朝则建立起了另一种对前朝正统观的补充性诠释框架,与其“二元理政”的治理模式相互配合。而“大一统”正是正统观的首义,是王者获取“正统性”的思想与实践基础。 本书围绕“大一统”在“观念”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表现展开具体讨论。一方面探究“大一统”观的产生与演变过程及其在清代展现出的独特历史形态,另一方面探讨“大一统”观在清代政治、社会与文化实践过程中到底如何发挥其作用和影响力。
-
掌故严晓星 主编较之前八集,本集体量明显增大,堪称“特大号”,三篇长文撑起主干。第一篇《钱锺书旁记》,是钱锺书先生的堂弟钱锺汉四十年前所写,虽说是“旁记”,却不得不承认,自家人“旁记”的深度与生动,迥非他人所能及。第二篇《一个陌生女读者的来信——胡适与龚羡章、文公直“夫妇”交往钩沉》,从胡适秘藏的一通读者来信,钩沉出他与一对出身名门的年轻夫妇的交往,如同掀起了厚重的时光幕布;作者夏寅年少新进,令人欣喜。高林重新梳理、充实、考察名记者浦熙修在1949年之前的工作与生活,也不妨说是在书写对祖辈那一代新闻工作者精神世界的理解。新作者序列,本集还有黄大德、牛风雷、叶康宁、吴真四位学人加入。黄大德作为邓尔雅的外孙、黄般若之子,写起汪精卫的侄子、奇人汪希文来,少不了珍秘的家族记忆。留心掌故家及其著作,是《掌故》的一贯偏好。牛风雷写北京掌故家金受申,以丰富的藏品为后盾,最是难得。吴真关注东京文求堂的涉华商业活动及文求堂两代主人的生命史,叶康宁关注与袁世凯“洪宪”朝廷相始终的洪宪金印乃至印蜕等等,人之悲欢,物之浮沉,隐身其后的,无不是时代的翻云覆雨手。俞汝捷、赵珩、胡桂林、胡文辉、艾俊川、宋希於等几位资深作者,也都各有佳构。尤其是俞汝捷,因为特殊的机缘,接触到后来轰动海外的“蝴蝶君”原型时佩璞,记下了他作为戏曲演员的日常一面,正是其传奇经历的绝妙对照。还有在清宫掌故领域里绕不过去的“德龄公主”,早有人指出并非真正的公主,但笼罩在她父亲一家头上的迷雾,直到本集的艾俊川文章才得到全面廓清。
-
敕勒与柔然周伟洲 著《敕勒与柔然(增订本)/欧亚备要》根据现存史籍及考古文物资料,对4世纪末至6世纪中期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敕勒和柔然两个古代民族的族源、分布及氏族、部落的组成做了探索;论述了它们所建的翟魏政权、高车国及柔然汗国的兴衰;并对它们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诸政权之间相互依存、影响的关系,以及对中国西北和中亚等地的影响等,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
叠变马勇晚明时期的中国已经置身于全球化的大潮之下,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大事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在对英贸易顺差的刺激下,鸦片引发了近代中国的叠变,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以来,中国人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探索,在迷茫与徘徊中,进行了抗争、学习、融合、改革与改良。外部列强势力犬牙交错、内部政治斗争拉锯不断、内外部战争频仍、洋务运动开启、新一代知识分子开始成长、民智渐开、工业发展……在各种驱动因素的叠加与聚合下,叠变继续。然而,甲午之战的失败以及稍后列强强租胶州湾、广州湾等,深刻刺激了中国人,成为近代中国的转折点,罕见的奇耻大辱震撼了国人,谭嗣同诗曰: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沧溟一哭休。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是神州?震撼之后则是怀疑、彷徨、困惑与愤怒,是民族精神的大觉醒,是叠变的加速:维新变法、新政、共和,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花了几百年所走的路,中国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死亡与新生撕扯着苦难深重的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至此也才真正展示出其优势与劣势,困境与顺境。这是中国历史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西方文明的强势冲击下,中华文明面临着最严峻的挑战。近代中国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局?中国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驱动力是什么?引发中国叠变的各种驱动力是什么,是如何交织与叠加在一起的,又是如何影响中国文明进程的?基于此,本书重新审视近代中国,探索内在的政治演变逻辑和社会发展规律,以期以史为鉴。
-
作为历史的口头传说(比利时)简·范西纳本书是一部著名的研究口述史的理论著作,书中认为口头传说是文化延续的工具之一,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同时本书也注意到口头传说的缺憾,这一缺陷表现在缺乏年代顺序,以及因各位社会原因而产生的选择性解释。
-
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张复合 著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的论文集,内容涉及近现代建筑历史、现状及其保护与再利用,近代以来的建筑技术史,近代以来的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等等。本书反映了近两年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可以说是一部具有学术代表性的重要作品,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人员汲取近代建筑历史经验从事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有指导作用,对文物保护部门保护与再利用近代建筑、开发历史地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祭祖经邦张雁勇 著天子宗庙祭祀是指天子以主祭者的身份在宗庙中参加的祭祖仪式。本书采用历史文献考证和分析方法,并择取和借鉴考古学、宗教社会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材料、理论和方法,探寻了《周礼》所载天子宗庙祭祀的对象及类型、祭前准备事宜、祭祀之日的仪式和社会功能四个方面的内容。 作者既着力于天子宗庙祭祀内容的梳理和考辨,又注重对其寓意的阐发和社会功能及其运行机制的探索,试图挖掘出那些在信仰和仪式背后起着支撑作用的各种文化要素。祭祖经邦是天子宗庙祭祀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追念、祈福于祖先及增强宗族内聚力,巩固君臣关系,以孝道垂范教化臣民,将礼义嵌入人心,确认与展示祭祀者的身份及地位,此外还有与政治相关的娱乐和审美功能。这些功能既是天子宗庙祭祀系统正常运行的逻辑结果,又是支撑它得以存在的重要支柱。
-
明清汉口商镇的社会变迁王惠敏 著全书的主体由五个部分构成。部分分论述明中期至明末战乱之前汉口勃兴与变迁的历史。首先追述江汉大市场自三国以来久远的商业积淀,理清明中期汉口能借助汉水大规模改道契机兴起的历史渊源。接着分析汉水改道后形成的新水口地带——汉口占据了极佳区位,这是汉口在明代迅速勃兴的地理动因,同时晚明时期全国性商品流通市场的形成和更趋活跃的商品经济则为汉口在明末成为全国名镇提供了良好的外围环境。如果说江汉大市场的变迁和汉水改道是明代汉口得以兴起的天时地利条件,那么嘉靖碑记则为我们展示了有关早期来此垦殖的民众和楚地蕃王、各级官府之间产生的利益纷争与博弈的实况,自然是给资料罕见的早期汉口历史平添了几许有关人的具体活动的宝贵历史信息。晚明汉口借助天时地利和移民与商人的努力,很快取代了附近有着百年繁盛声誉的刘家隔的地位,在市镇规模和商业贸易上均获得巨大发展。但这条快速崛起之路并非坦途,各种天灾人祸不断降临这个新兴市镇,造成极大的破坏。幸亏有广大商民和有为官员的勠力经营,使得诸多不利因素终都未能遏制晚明汉口的强劲发展势头。第二部分论述清前期汉口从战乱重创走向全盛的发展历程。主要论述全盛时期汉口的社会政治经济面貌,并兼及水火灾害、鸦片、弊政等给清中期汉口造成的重创。第三部分主要论及清代(开埠前)汉口市镇除了商业独步天下外,手工业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透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对清前期汉口的发展状况形成较为丰满的认识,即此际汉口并非是对晚明汉口市镇发展道路的简单复制,而是拥有更丰富的内涵。第四部分则是聚焦学界很少关注的明清汉口的渔业和农业发展状况,藉此对汉口市镇“九分商贾一分民”的人口结构中的“一分民”形成具体的历史感知,不再拘泥于“汉镇士民惟贸易视事”的历史评价。第四部分主要关注该时段汉口镇开放、趋利与世俗的大众消费文化景观。第五部分尝试在前两个主体部分铺陈和论述的基础上,对明清汉口发展路径的特点和历史走向进行较为开放性的探讨。也就是说,该部分的论述不是要给开埠前的汉口发展历程进行类似“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 “现代化前夜”的标签化定性,而是探讨其历史走向的可能性。
-
关公文化十六讲胡小伟 著建安二十五年(220),关公兵败荆州,大义归天。近四百年后他在神话中重生,由人而神,由神而圣,直至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汉字文化圈不分年代、地域、阶层、行业和族群供奉的文化英雄。历千载而不衰,经六代而愈盛,关公文化似乎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不解之谜。 本书以文化学的角度,结合大量历史资料,诠释关公在不同时代下的不同形象。再现关公文化的发展历程,揭示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