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知所先后裘陈江 著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五年来有关近代人物和新见文献的考证文章,多是以私密文献、散佚资料为切入,研究近代史上被忽视的人物,如朱祖谋、狄郁、赵元益、张尔田、耆龄、孙至诚、陈恭禄等;或者重要人物被忽视的面相,如张之洞与张佩纶的早年交往、筹安六君子中声名不彰的四位、章太炎与晚年弟子孙至诚的交往、吕思勉的早年征文和诗友、陈旭麓的第一本著作等。通过钩沉人事关系,挖掘文献产生的来龙去脉,重访那些被近代潮流所掩盖的边缘角落,从而敲动历史的“低音”。书取名“知所先后”,出自《大学》开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考证事事物物的本末终始,明晰其中的先后脉络,也正是历史学的本意所在。
-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与国家川本芳昭族群间的遭遇与融合是形塑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浪潮,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演进。本书对此开展了全景式的考察。至第三篇聚焦于十六国北朝的胡汉交融,从社会观念、国家制度等多个层面展现了北族入主中原所带来的变化。第四篇将目光投向南方的汉化进程,细腻地描绘了国家权力以及普通民众同“蛮”的接触。第五篇通过探寻南北朝政权与朝鲜半岛、日本古代国家的互动,揭示出中国的民族形势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作者川本芳昭先生是当前日本在中国中古史领域的代表性学者,这部著作汇聚了他踏.上研究之路以后二十年间的成果。
-
日本大陆浪人与侵华战争赵军本书通过七章43万字的篇幅,先对“日本浪人”这一关键名词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分别具体详略地对日本“大陆浪人”的代表人物、代表性团体及其活动的整理与分析,概述该群体从制造舆论、影响政策形成、直接参与近代中国的重大政治事件,以及在侵华战争过程中从事的种种不法活动,总括该群体的基本存在形态、特点以及与日本政界、军界、财界等深层关系,对日本大陆浪人与侵华战争关系进行全方位分析与探讨。这为国内读者深入了解这一特殊群体,提供了有价值的学习和研究资料。
-
书写者、武士和国王Willam L.Fash 著在现代洪都拉斯境内的科潘曾经是古典期玛雅文化的伟大城邦之一。它在热带雨林里隐匿了将近一千年后,直到19世纪时才被重新发现。在这里,探险家们发现了被毁弃的神庙、广场和比新大陆任何一处遗址都要多的象形文字和雕塑纪念碑。但那些石头是沉默的,那些文字是未被释读的,究竟是谁统治着这个古代城邦?而它又繁盛了多久,最终又是何以灭亡?基于在科潘遗址持续了一个世纪的研究,本书全面展示了玛雅文字是如何被释读的,并以最新的墓葬发现解开了科潘的历史之谜,其中主要描述了科潘从兴起到繁盛的国家之路、它的盛世与衰落,以及它最终的灭亡。本书将全面展示古代科潘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国王和他的人民与祖先建立沟通的放血仪式,城邦的统治者参加的神圣球赛,以及书写者留下来的如此详尽的关于他们时代的记录。科潘精美绝伦的建筑、雕塑和玉石制品在本书的插图和照片中得以充分地展示。这是一本以丰富的一手材料和持续进展的考古新发现颠覆我们对于古代玛雅认知的好书,也是一本将消失的科潘带回现实世界的佳作。
-
曾仕强品三国曾仕强 著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是是非非、分分合合一直令读者津津乐道。曾仕强教授根据其*创的“气球理论”,从三国故事中发现了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将三国故事的情节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相对应,从中会发现宇宙间的所有变化,都受一只看不见的手——规律左右。 人类看得见的所有作为,其实都逃不开看不见的手的掌控,顺应规律会事半功倍,逆规律而行则会事倍功半。 看不见的手也要和人心变化相配合。魏、蜀、吴俱已灭亡,但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却从未中断。读国学,不只是看个热闹,还要从中看出中国人的特性、中国人的传统、中国人独有的文化特色。
-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王汎森《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增订本)是王汎森先生中国近代史学史经典作品。本书系在初版的基础上增订而成,收录了王汎森先生关于史学史的重要论著,所涵盖的范围大概是晚清最后十年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前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偏重的是“变”的部分,即新的历史观的形成过程、对近代中国史学革命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学者学术眼光的差异及其学术研究中的传承与进展等等。
-
戏说与正说孙自筠 著本书由《戏说文坛十二怪杰》和《论内江十作家》两部分合成。《戏说文坛十二怪杰》,作者对苏曼殊、李宗吾、钱钟书、三毛、贾平凹等十二个作家进行了系统讲述。《论内江十作家》,作者对来自四川内江的十个具有全国影响的作家,如康白情、范长江、周克芹、刘心武、傅天琳等人进行了系统论述,展现了内江作家方阵。
-
作为历史的口头传说(比利时)简·范西纳本书是一部著名的研究口述史的理论著作,书中认为口头传说是文化延续的工具之一,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同时本书也注意到口头传说的缺憾,这一缺陷表现在缺乏年代顺序,以及因各位社会原因而产生的选择性解释。
-
龙与洋鬼子[瑞典]安特生《龙与洋鬼子》一书是民国初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中国的亲历记。作者于1914—1925年受聘于北洋政府,作为地质学家帮助中国寻找矿藏,亲身经历了从辛亥革命到完成北伐的巨变,也与胡适、傅斯年、丁文江、袁世凯等重要人物有直接的交往,对于袁世凯的统治,张勋复辟,段祺瑞、张作霖等军阀的争斗,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都有细密的观察和切身的体会与思考。除此之外,作为“北京猿人”遗址、“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者,安特生对于中国史前考古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既包含作者对中国大历史的梳理,也有他作为亲历者对中国社会变革的记录与反思,对于研究当时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
晚清国家类型学说的传播与影响邓华莹国家类型学说,是系统区分和比较不同国家形式的学问。晚清时期译介国家类型学说,1898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1898年之前,进程缓慢,规模有限。1898年之后,明治日本借用汉字吸收西学而形成的国家分类理论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潮涌而进,内容丰富,观点纷歧,尤其表现为“国体”“政体”异同关系的辨析。“国体”“政体”是否有别、如何区分的争议,虽导源于欧美关于“国家形体”与“政府形体”异同的争论,本质上却是明治立宪后遭遇君权与民权之争的表征。清季朝野各方援引“国体”“政体”学说分析规划改制,同样因君权、民权立场的差异,衍生出各种言人人殊但又交织交贯的“国体”“政体”认识和主张,深刻地反映了不同政治力量的分化重组和近代政治转型的曲折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