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教学法历史十二讲W.N.海尔曼(W.N.Hailman) 著本书展示了近千年课程史基于社会变迁的发展历程,用简明的语言叙述现代教育主要原则的逐步发展过程,向读者描绘了一幅较为清晰、流畅且完整的课程史脉络图像。本书成书于20世纪初期,所讨论内容以教学法领域比较著名的思想家和工作者为纵向贯穿,每一章节独立呈现,将教学历程的发展置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之下讨论。
-
中古时期敦煌文人诗歌传播研究侯成成著本书在系统梳理唐以前敦煌地区汉文化生成历程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学方法,对中古时期(指唐五代宋初)敦煌地区文人诗歌传播问题,作了细致的专题研究,发现如下两种现象:1.敦煌与内地之间的文人诗歌交流,是自东向西的单项流傅,且吐蕃时期中原文人诗向敦煌的流傅,极有可能是中断的。2.中原文人诗传入敦煌以後,其接受群体不断扩大、流传范围不断扩展,个别文化素养较高的敦煌本地人士,甚至掌握了诗歌创作技能,并从事到了诗歌创作中。上述雨种现象说明,敦煌本地诗歌是在中原文人诗的长期孕育下产生的。这一结论,提示我们,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中古时期的敦煌,中华文化才是敦煌地域文化的主体,敦煌以及更西的丝绸之路沿线各地,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法否认的历史事实。本书的价值,即在于此。
-
陕西文庙书目汇编肖雁 著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庙(孔庙)是儒学文化的物化载体,是儒家文化的传播“媒介”,传承与延续着儒家传统文化的根脉。由于历史原因,文庙曾一度陷入“失语困境”,失去“表达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统儒学文化的日渐复兴,文庙愈加备受关注,文庙研究也日渐兴盛。陕西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儒学文化的繁盛之地。陕西文庙现存数量众多,位列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文庙总数第六位。
-
宋朝武官制度研究史泠歌 著书稿首先叙述了中国武官的起源,接着对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武官做了概述。第三章至第九章从宋朝武官的起源和分类、出身、铨选管理、军事差遣、非军事差遣、升转、致仕等方面,对宋朝武官制度进行细致而较为深入的研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
太平天国及晚清社会研究 2021年第2辑朱庆葆 著《太平天国及晚清社会研究》系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国性一级学会—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主办的学术专刊。本刊主要刊载关于太平天国及晚清时期(1840~1911)相关史实与理论的研究文章,宗旨在于保持严谨扎实的学术风格,以客观、理性的研究理念拓展太平天国及晚清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本书是总第7辑,共收录文章15篇,分为“太平天国及晚清史研究”“档案整理及考证”“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70周年”“综述及书评”四个部分。
-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曹强,凌朝栋,赵前明 编《司马迁与研究年鉴》(2018年卷),是我们编辑出版的《司马迁与研究年鉴》第十五辑。《司马迁与研究年鉴》(2018年卷),基本保持了2017年卷的栏目框架。编辑《司马迁与研究年鉴》(2018年卷),得到了中国史记研究会、陕西司马迁研究会、韩城市司马迁研究会等组织的大力支持。
-
最后的家天下杨猛 著,孙燕京 编清代政治的“家天下”色彩较重,由宗室王公构成的亲贵集团是统治集团的核心部分,在国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清史稿》谓之“内襄政本,外领师干”“以摄政始,以摄政终”。宣统朝的“亲贵用事”历来被视作导致清王朝覆灭的一大弊政,这一时期活跃在政坛上的亲贵,除奕勖外皆是年富力强、新进政坛的少壮派,他们主导或参与了清廷历次关键决策,对政局走向有重要影响。《最后的家天下:少壮亲贵与宣统政局》尝试以宣统朝少壮亲贵的政治实践活动为考察重点,以时间为线索,将宣统朝分为摄政开启、立宪提速、走向覆灭三个发展阶段,对少壮亲贵与宣统政局的互动关系做一番动态考察,展现宣统政局的演进历程。《最后的家天下:少壮亲贵与宣统政局》着力搜集与少壮亲贵相关的各类史料,以实证为基础,通过对重要史实的建构与关键细节的考证,系统探讨了少壮亲贵对宣统朝清廷决策的参与及其影响,丰富了对清末政情的认识。
-
追慕与忧惧罗伯特·马克利 著作者对殖民主义欧洲中心的否定,和对后殖民批评范式局限的批评,这一共存的双重叙述,使得这部十余年前出版的专著,至今仍具有其重要性,或者说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显得更为重要。 ——马丁·普赫纳(Martin Puchner) 17世纪至18世纪,中国、日本和香料群岛等远东异域令英国人一度目眩神迷。当时的远东供应着欧洲渴求的香料和奢侈品,也是欧洲幻想中潜力无限的商品外销市场。作者罗伯特·马克利重新思考了彼时英国文学对国族和个体身份的想象,由此考察富强的远东如何唤起英国的追慕与忧惧。 本书是英语世界中国形象研究的“转向”之作,也是一部“亚洲主导秩序下的英国文学史”。继萨义德《东方学》及后殖民研究之后,马克利进一步超越欧洲中心论的理论框架,审视了弥尔顿、德莱顿、丹尼尔·笛福和斯威夫特等作家如何应对一个愈发陌生又颇具挑战的世界格局:迄至1800年,远东帝国主导着全球经济,而英国则身居边缘。 为了还原早期现代欧洲作为“弱势”文明对富庶的亚洲的历史想象,在细读文学经典的基础上,作者还广泛探讨了荷兰商人、欧洲传教士、俄国使团、西方地理志作者等群体撰述的两百余种作品和史料,勾勒出一幅“远东中心”的全球史图景,深刻影响了同领域此后至今十余年的研究方向。
-
中国简史+世界简史吕思勉 著暂缺简介...
-
求索集殷玮璋,曹淑琴著本册收入作者在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先秦考古研究、科技史与年代学方面的论文几十篇。在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方面,首次对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这两种基本方法和无隔梁发掘法作了论述;还对我国史前文化的区、系、类型作了划分;此外,对考古研究中违背考古方法、不按科学规程操作的现象作了反思与讨论。在先秦考古研究方面,围绕二里头、琉璃河遗址、大洋洲商墓等夏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存,就它们的年代、文化属性、社会形态等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科技史与年代学方面,这些文章对先秦时期的采矿、治炼,髹漆工艺及古代科技的历史成就等进行研究;对夏商周三代年代框架的构建和郑州商城、北京建城年代、商王武丁的年代等作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