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鸣沙·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桑兵本书是一本谈历史学治学方法的著作。作者在总结前贤治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治学所悟,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些实用有效的运用材料、研究问题的基本门径和办法。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有关近代中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的通论及专论;其二,关于各种类型史料的认识及其应用的分说;其三,关于各个具体研究领域、方面的史料与取法的探讨。可为初入史学之门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
北京明长城边墙建筑形制与材料研究范磊,王菊琳 著长城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由中国古代军民无数血汗和智慧凝聚而成,以悠久的□□、雄浑的姿态、丰富的□□文化价值享誉世界。长城大多凭险建造,处于相对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明末以降,长城除个别重要关隘区域,大部分段落未实施任何形式的维修和保护,自然或人为损坏、坍塌现象较为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长城的保护修缮工作,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全国长城资源调查,丰富了人们对长城的认知,为长城保护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依据。2005年颁布的《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和2006年提出的《长城保护条例》,代表着对半个世纪以来长城保护经验的总结,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使长城保护修缮工作前进了一大步,拉开了全国长城资源大规模勘测的序幕。2017年和2018年两年间,北京市古代建筑□□□(现并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勘查研究明长城(北京段)边墙建筑形制、构造及材料性能。通过选取北京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门头沟等六区18处长城边墙段落,实地勘测和实验室分析,基本掌握了北京明长城形制、结构、材料等相关信息,主要包括边墙外观尺寸、构筑工艺,以及砌筑材料尺寸、性能、材质等相关内容,同时对勘查地点明长城保存状况和砌筑材料病害予以评估。本次北京明长城勘测工作汇总整理了勘查地段相关图片、文字及勘测、实验检验数据,从而为明长城保护修缮工作提供较为科学的指导依据,以切实保护长城,助力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
-
探访老荣成李继发他戴着米色的遮阳帽、 金属框的太阳镜,骑着一辆 老旧的自行车,走村串巷, 采访荣成数百个村庄几千位 老人,搜集沉淀于民间、行 将消失的史话。他写有上千 万字的文稿,先后在《人民 日报》《大众日报》等发表 了1000多篇文章,这些脚 板底下走出的资料,大多未 见于史册。居住在成山卫的 几十年,他一边教书育人, 主编、参编教育论著17部; 一边探访老荣成两千多年的 历史遗迹,特别是建卫设县 六百多年的文化风情,系统 地梳理了荣成乡土文化发展 的脉络,对本土文化的继承 和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年近八旬的李继发老师 ,把一段平凡的路走出了别 样的意义。原山东省政协委 员、东营市市长,荣成籍人 士刘国信盛赞他“家国情怀 深厚”;原荣成六中校长唐 延亭与他共事多年,熟知他 的艰辛与付出,深情为他题 字:“每日孤灯独研,号为 荣成马迁,不求生活安逸. 但愿史传后人。”《齐鲁晚 报》曾登载过他的多篇文章 ,高度赞誉他是“民间司马 迁”。
-
南宋宁宗朝前期政治研究李超 著南宋宁宗朝前期的十四年处于韩侂胄专权时期,在此期间,韩侂胄经历了一个由以外戚、近习身份专权到以平章军国事即宰相身份专权的转变。本书的主旨即在于探讨这一转变的过程及其意义,并在这一脉络下对绍熙内禅、庆元党禁、开禧北伐等一系列在南宋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事件重新加以审视。
-
晚清目录学研究李立民著目录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优良治学传统。古代士人、藏书家往往将所藏所购所阅之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部次成编,并于每书下略置提要,述本书之要旨。然而,传统目录学发展至清中叶,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尤其是19世纪后期西方图书馆模式的传入,开始发生流变。在著录分类、编纂体例以及学术功用等方面,晚清目录学都突破了古典目录学的范式,衍生出了诸多新的目录学理论与方法。本书在总结晚清目录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以晚清时期新、旧文化的互相碰撞、互相渗透为研究视角,系统考察晚清目录学的流变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学术影响。
-
吴大澂书札吴大澂 撰,陆德富 张晓川 整理吴大澂(1835-1902),江苏吴县人,字止敬、清卿,号恒轩、愙斋,以愙斋行世。同治七年,吴大澂会试中式,朝考后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散馆授编修。自光绪四年起,他先后任河南河北道、广东巡抚、河道总督、湖南巡抚等职。吴大澂一生勤勉,在政事、金石、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之成就,是晚清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吴大澂留下的书信甚多,已经编辑成书者即有《吴大澂尺牍》、《吴大澂赤牍》、《吴大澂手札》三种。此三种书,已经收入作者与张晓川博士所整理的《吴大澂书信四种》当中。吴大澂书信四种出版后,并不意味着吴大澂书札整理工作的完成。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未经整理的吴大澂书札日渐增多。这些书札,除了藏在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等公家机构,还有一些藏于私人或各大拍卖行之手。从目前的情况看,它们的数量约一百五十余通,不可谓少,而且时段颇长,涵盖吴大澂在吉林,广东,河道,湖南前后任上,内容也相当丰富,涉及练兵、中法战争、治理黄河、甲午战争、金石收藏等,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亟需整理出版。
-
简牍与秦汉邮驿制度研究高荣著本书所收24篇文章,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在梳理学术史的基础上,论述了秦汉邮驿机构渊源流变及其职能和相互关系;第二部分主要探讨秦汉公文的收发、传递与管理;第三部分为邮驿吏员杂考,涉及郡督邮、边塞部候史和各邮驿机构服役的刑徒及汉化的羌人;第四部分考证汉代武威郡治移徙和居延郡县建置,其内容与邮驿管理密切相关,故作为“附录”置于文末。
-
信仰与技术耿强本书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之后的十七年时间里,中国翻译话语的内涵与特征,明确提出十七年时期中国翻译话语的政治/审美一体化特征,对它的话语生成机制进行深入探索。本书的研究表明,中国社会主义翻译话语体系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特征,这一话语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国语境下翻译实践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文化建设的价值和功能。本书对拓宽中国当代翻译理论话语范围,建构一个立体多元的翻译理论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社会史研究熊得山 著,陈峰,刘立磊 编熊得山是近代一位民主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传播者,一生从事革命事业,同时潜心钻研中国社会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参与社会论战,留下了不少社会史研究著作和马克思主义译著。本书收录了熊得山三部代表性作品:《中国社会史研究》《社会问题》《社会思想》。《中国社会史研究》驶入从对中国社会史的剖析中探寻中国革命的出路;《社会问题》集中探究社会问题发生的总原因;《社会思想》对古今中外的社会思想进行了对比考察。
-
两宋宗室研究何兆泉 著宗室是皇权政治与血缘关系结合下的特殊群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始终引人关注。宋代恰好处在破旧开新的历史转型期,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在宗室问题上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以制度为纲,通过专题形式展开论述,比较系统地考察了宋代宗室的管理机构、联名呈报、谱牒编修、法律特权以及宗室教育、选举、入仕、文化等重要问题,并针对宗室的人口、进士及重要任官情况等作出计量统计分析,揭示宋代宗室事务的特殊性及其广泛的影响。宗室是社会有机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发现”宋代宗室,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宋代社会,也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中国传统政治与社会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