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美丽经济张鑫著本书主要探讨1903—1949年上海化妆品工业的发展历程,明晰不同时期的发展特色和运营方式,探究20世纪商业发展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本书从长时段考察近代化妆品业的历史演变及其规律,系统概括出其产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发展特色,弥补抗战时期和战后化妆品行业研究的不足,有助于全面了解近代化妆品业的整体脉络。本书从整体史观出发,突破以往单一研究,加强了对化妆品业的多面向解读。
-
商会与近代中国的社团网络革命(加) 陈忠平商会是近代中国最早得到法律承认、由商人精英组成和领导的新式社团。本书使用丰富历史资料和新的网络理论,对近代江浙地区200多个城镇商会、它们与其他社团从乡镇到全国的联系及其在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中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其中的网络分析丰富了此前商会史中使用组织分析、阶级分析或公共空间、公民社会等理论所取得的成果,也对其中西方理论提出了不同看法。这种理论与文献结合的分析证明,江浙商会起源于商人精英在行会、善堂、半官方企业等组织中社会关系的制度化扩张及其与清末政府在内外冲击下的互动,其发展促进了工商界内外从地方到全国的社会联系和整合,并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改良、革命和民族主义运动及经济现代化。
-
历史语言研究所与现代中国的人文学术建设刘承军 著本书整合利用大陆和台湾的档案资料以及日记、书信回忆录和口述史,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综汇学术史、社会史和文化史于一体的研究,考察了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1949)的缘起和发展过程,系统梳理了该机构的组织、制度建设和取得的学术成就。史语所在确立现代人文学术研究的制度、范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在人才培养、专业研究和中外学术交流等诸多领域建章立制,这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对学术话语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导引了学术潮流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学术典范,为现代中国人文社科的研究发展奠定了基础。本书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弥补了民国学术史研究中学术制度、体制层面研究薄弱的环节。
-
中国思想学术史论稿方光华著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思想学术发展历史和前景的初步探索,包含先秦儒道关系、两汉经学学术、佛学儒学关系、近代学术文化思潮、中国思想史研究发展趋势等内容,此次再版修订了前版内容存在的谬误,突出了作者关于上述内容的观点和判断,同时增补了作者的新思考。本书注重研究同一历史时期主要学派之间的思想交锋,考察不同思想流派以及同一思想流派不同思考方式之间的吸收、互补与融合现象,注重探讨历史阶段思想学术发展、演变的辩证过程,力求揭示中国古今思想兴衰赓续历程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于如何从文化自觉的高度深化中国思想史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展望。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思想史发展历程的理解,推进中国思想史学科体系建设。
-
中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身份建构赵少峰,于镭著太平洋岛屿地区由14个独立的国家和尚未独立的地区组成,位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线。尽管太平洋岛国在浩瀚的海洋中只占据了面积较小的领土,但是14个岛国拥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专属经济区,是发展中的海洋大国。中国与太平洋岛屿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联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太平洋岛国陆续建立了外交关系,开展了多领域的合作,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11月和2018年11月两次与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举行集体会晤,建立了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本书介绍了太平洋岛国的地理、资源、制度、文化,美、澳、新等域外大国对太平洋岛国的新战略,分析了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政治、经济等领域合作的现状,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打造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的新路径。
-
全员育人大思政格局下的第二课堂胡雪莲,罗月佳著本书阐述了于1985年创立的学生社团——广东省中山大学求进报社近四十年来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本书通过报刊、亲历者的忆述文章等大量一手史料,细致梳理了求进报社成为中山大学全员育人“大思政”格局下第二课堂的历史过程和基本经验。内容包括求进报社的创办历程、办社宗旨、经费来源、组织结构、报刊体系、社团活动、荣誉奖项、育人成效等,文末附有求进报社35年工作纪事、报社章程和亲历者忆述文章,内容丰富,可读性较强。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在对历任学校主管部门负责人访谈的基础上,清晰地勾勒出中山大学在全员育人“大思政”格局下进行红色学生社团求进报社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推进过程,再现了中山大学第二课堂——求进报社的历史原貌。本书总结出了求进报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教育培养工作中的历史经验,以期为中山大学乃至广东省其他高校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供有益镜鉴。
-
技击余闻 技击余闻补林纾,钱基博技击是指利用身体、器械进行搏斗的技巧。《技击余闻》是林纾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每篇文字短小精悍,着力描摹一个擅长技击的人物,故事性与文学性兼具。这些人物来自三教九流,个性分明。《技击余闻》开创了近代“技击”系列小说的风潮。1910年以后有多位撰者为其作续或补。钱基博《技击余闻补》发表较早,1914年开始在《小说月报》连载。
-
东南亚潮州人研究黄晓坚著潮州人是海外华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多分布于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越南、老挝等国。研究东南亚潮州人的历史和现状,是潮学研究的应有之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不仅如此,历史上,东南亚潮州人还与潮汕地区的社会变迁息息相关,也是当代潮汕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研究和宣传东南亚潮州人移民、拼搏、创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助于增进海内外潮州人的相互了解,密切彼此的经贸往来,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为潮州及海外潮州人的振兴增添助力。
-
走向世界的挫折汪荣祖本书讲的是晚清首位驻外公使郭嵩焘的生平略事,郭氏历经道咸同光四朝,早为皇帝秘书,办过盐务、军务,做过广东巡抚,后又出任中国第一位驻英法公使。郭嵩焘是近代史上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见识远远超过侪辈的士人,早就洞悉中国不能再闭关自守,而应走向世界。然而这种认识却受到举国人士的讥嘲和辱骂。他寡不敌众,只好靠边站。他个人的挫折,正好象征中国走向世界的挫折。然而再挫折、再艰难,中国还是走向了世界,只是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而已。
-
《庄子-应帝王》与引导性的政治哲学陈赟《庄子》内篇的第七篇为“应帝王”,被学者们视为内篇中的外王学作品,与《大宗师》的“内圣学”思想对应。《应帝王》只有1350字左右,包括7个自然段,但其文本、结构与思想在深层逻辑上的整体贯通,却殊为不易。本书就是对《应帝王》的一种文本学诠释,这一诠释意在一方面给出《应帝王》的内在文本结构与思想逻辑,一方面重构《庄子》的政治哲学构思,突显其独特的内容与特质。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从“轴心时代”中国的“精神突破”语境来重构《庄子》的政治哲学,指出其核心问题在于回应“帝”“王”政教典范——也就是所谓“三代”秩序的终结,在精神与权力分离的新时代语境中重构思考政治的基础与潜能,尤其是通过浑沌之死的寓言突破礼义论的中国中心主义天下观,建立一套超越名教体制的“非正式秩序”、基于个人心灵秩序尤其是“性命之情”的无为引导性政治典范秩序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