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史讳举例陈垣 撰避讳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所不可缺少的知识,因为在辛亥革命前,遇当代帝王或所尊者之名时,必须回避。但各朝所讳不同,避讳方法也不一致,因此史书上常有因避讳而改易文字的地方,甚至改变姓名、官名、地名、书名、年号等。《史讳举例》是陈垣先生在避讳学方面的一部总结性的著作,举了80多例,分析并说明了历代避讳的种类、所用的方法及其利用,以及与避讳有关的问题,言简意赅,学术水平很高,同时亦不失为一本较好的普及性读物。本书以中华书局1962年重印本为底本。
-
美国建国时期政治文化的主流李剑鸣本书博采国内外史家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丰富多样的史料和其他文献,借鉴政治学、历史社会学和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遵循由宏观而入精微的探讨方式,对美国革命和建国时期政治文化的源流加以系统梳理,以揭示美国建国一代政治思维的方式、内涵及其意义,展现美国早期政治史上诸多纷纭复杂、变幻多姿的场景。本书采用精英和民众博弈的解释框架,结合美国革命各个阶段的具体历史语境,对大变动时代“众声喧哗”的政治言说加以仔细辨析和深入诠释,把关于现代民主的“竞争性想象”作为美国建国时期政治文化的主流,并以“精英和民众的共治”来界定美国早期统治体制的特征。
-
《形象史学》2023年秋之卷刘中玉主编本书为《形象史学》第二十七辑,《形象史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办,是CSSCI来源集刊。“形象史学”,是指把形与象作为主要材料,用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本辑有器物研究、图像与形象、壁画研究、地理图像、考古札记等五个栏目,兼具图像与实物、文献与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下至明清,所跨时段较长。入选的文章符合学术规范,都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圆满的论证和说明,使用的史料和文献、图像材料等丰富、可信。
-
敦煌故事李焯芬,李美贤本书讲述了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与石窟造像和壁画相关的历史文化故事。同时专设篇幅讲述了敦煌守护者的故事,大致以时间为序,介绍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回顾了以常书鸿为代表的历代莫高窟人为保护洞窟、临摹壁画、传承文明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
-
如何探究史前史[加]布鲁斯·G.特里格(Bruce G.Trigger)本书的研究填补了学界的两项空白。一是探索了史前学研究方法论,因为在当时的专著中,都没能解决在没有文献记载的人类群体的历史重建和解释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技巧构成了史前学区别于考古学的独特方法。二是用人类学的术语来讨论前王朝时期的埃及。本书的研究横跨了人类学和埃及学两个领域,因此也是交叉学科研究的优秀范例。时至今日,本书依然对世界史前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
-
美国历史教育的困境(美)山姆-温伯格 著,曲鑫 译互联网信息总是触手可及,历史老师该怎么做呢?首先,绝对不能再坚持过去几十年来让学生们接受“读完一章并回答问题”的学习状态。如果我们想要培育能够筛选大量信息并区分事实和假象的学生,我们必须明确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批判性思维工具。作者从一系列研究和教学实验中得出了令人惊讶的发现,即历史思维与备考式的记忆能力无关,只要细心关注历史信息和培养历史意识,我们就都可以拥有批判性的历史思维。
-
地图上的中国通史吕思勉 著,李不白 绘读历史,绕不开吕思勉;看历史,跳不过地形图。吕思勉封神之作《中国通史》自20世纪40年代出版至今传世近百年,现代地图专家、畅销书作家李不白倾5年心力以图入史,为国学经典架构历史空间,打造百年一遇之版本:上编“通贯各时代”,主要梳理中国上起远古、下讫民国的20余朝兴衰更替,李不白老师随文编绘历史大地图一百幅,以飨读者,让读者一边感受国学经典的文化底蕴,一边体会由地图带来的历史空间感;下编“周赡各领域”,涵盖婚姻、族制、财产、实业、教育等18章历史专题知识,佐以精挑细选的传世文物图27幅,新增图注3000余字,图文并茂,娓娓道来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架构中国历史常识,一本足矣!
-
落木大江顾宏义 著宋高宗在长江流域重构偏安朝廷,是中国大地再次出现数个政权鼎立的局面,南宋帝王大多暗弱无能,在金与元的频频打击下,屡签屈辱合约。而占据中原的金,国力迅速衰弱,仅能与虚弱南宋对峙,形成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南北朝“。本书从十个视角入手,讲述了南宋政治上的贫弱,却完成了经济中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并带来了大量人口的南迁,客观上帮助封建社会文化进入了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对后世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思想文化带来的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
创世神话与中华文明探源毕旭玲 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滋养着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支撑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自强不息,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燃烧的火炬。而要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需要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工作。本书通过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西王母掌瘟疫、燧人钻木取火等十个神话,分析阐释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勇于探索的科技观念、敬畏生命的价值关键、发明创造的文化传统等十个特有精神,从而展现神话如何形塑中华文明的历史逻辑。
-
乌人传冉正万因为二叔的一通电话,“我”被迫从马戏团返回乡下老家——半边坡。出人预料的是,半生困顿的二叔,竟在山上挖出一头状似人形、长逾人身的巨型何首乌。这片土地上的贫穷、嫉妒和贪婪,引爆了一场二叔家与村民抢夺乌人的大混战。千钧一发之际,何首乌竟不翼而飞,种种嫌疑却指向了“我”。机缘巧合下,“我”结识了一对年龄、形貌和身材十分相仿的姊妹——明姜与明黄,而分辨两人的唯一不同处在于气味……诡谲复杂的人性、扑朔迷离的转折、暗流汹涌的暴力,搅动着每人心中的欲望。这一切,全部暴露在明暗不定的月光下,在疑似乌人化身的小男孩眼里。 冉正万凭借对现实的细微观察和深度体验,糅合非虚构的笔法,融创超现实的情节,成就了一种摆荡于理想和现实之间、富有古典写实风格与当代先锋气质的文学景观。在繁复迂回的叙述之中,作者经由一个“乌人”背后的重重疑云,勘探人心深处的欲望,思索生存本身的困境,以纯然的文字触碰复杂的世界,让失落的灵魂寻唤人性的光辉,重现了一部耐人寻味的现代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