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近代蒙古文献大系·风俗卷李红权,朱宪暂缺简介...
-
词中老杜周邦彦研究孙虹,孙龙飞 著周邦彦其人其词,历来是词学研究的“显学”之一,在词史上具有集其大成、承前启后的崇高地位。近代词学大家郑文焯、王国维等更是将周邦彦拟诸“词中老杜”,足见其人在词史上地位之崇。《词中老杜周邦彦研究》一书分别从周邦彦词作编年、词集的整理传播与文学评价、思想意趣、词学法度与审美规范、艺术风格创新与哲学意义、词史定位与影响等向度切入,梳理了两宋词学词风的发展流变,探究词体与其他文体(特别是诗歌)、哲学思潮的关系,进而论述清代及近代阐释经典的理论建构、治词方法的现代转型,为周邦彦与其词的研究提供一个更加多维、开阔、立体的视野。
-
宋史研究论文集李华瑞,邹锦良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2022)》为“‘两宋历史与王安石’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九届年会”会议的论文集,收录了大会的开幕式致辞、大会的主题报告、新任会长年会致词、闭幕辞和23篇学术论文。这些相关的主题报告、学术论文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宋辽金史乃至五代史的研究动态和学术研究新视野。本书所收录的大会主题报告和相关论文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宋辽金史乃至五代史的研究动态和学术研究新视野,从而对进一步推动宋辽金史乃至五代史研究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内容的深化有其较好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
地理学思想史潘玉君,郑度,杨勤业等著本书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和历史及其关系的有关思想和理论,以长期以来的地理学思想方法及其历史研究为基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下,在前续有关著作和论文等基础上,完成《地理学思想史——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理学大事年表长表》。该书系统研究和阐述了从“公元前25世纪之前”到“公元21世纪以来”,以世界地理学发展为背景、以中国地理学为中心的地理学大事年表长表。本书是地理学学术著作,也可以用于地理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有关课程如“地理科学导论”“地理学思想方法”等的教学及其研究。
-
文物可阅读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本书是昆山市文体广旅局策划的一本关于昆山文物介绍的书。本书重点介绍昆山的不可移动文物,以“江南文化”为创作大背景,以昆山不可移动文物中的精品:桥梁、古村落、古宅、古塔等为写作对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的描述,通俗灵动的语言方式,向读者介绍这些古老文物的内涵。使读者能够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感受到昆山不可移动文物的美丽和丰富内涵,从而通过“阅读形式”,完成对昆山文物的一次“纸上游览”活动,了解昆山文物,深入领悟这些文物深层的文化内涵。
-
意大利汉学家罗生电研究谷倩兮 著罗声电(Lodovico Nocentini)是19—20世纪之交意大利著名的东方学家和远东语言文学教授。他不仅著有丰富的汉学论著,而且其人生经历和学术活动深刻反映了中意近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背景,串联起此时意大利重要的三大汉学机构,也串联起多位意大利汉学的代表人物。作者以佛罗伦萨大学、罗马大学、意大利外交部档案馆和图书馆等机构中关于罗声电的一手档案材料为文献基础,结合历史学、国际政治学理论方法,从语言、文化视角,展开对罗声电的外交和学术生涯的全方位的梳理,彰显他在开拓意大利汉学新的研究领域和推动意大利汉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分析罗声电的重要论著,阐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中意关系的认识和解读。
-
战时的乡村社区政治蒋旨昂作为“华西学派”的优秀社会学家,蒋旨昂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中国 “本土化”研究做出卓越贡献,《战时的乡村社区政治》即为其代表作。书中将源于欧美的“社区”概念与中国传统“乡”这一基层社会组织结合起来,从历史文化、制度习俗、农商生计和人情世故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乡村社区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变迁。本书细致描绘出转型中的乡村社会政治及当地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并将现代国家政治制度、行政区域的划分、市场区域的界定、乡土人情的影响综合起来,从理论角度探讨国家政治与乡土社会在中国传统“乡村社区”中的运行机制。
-
齐鲁戏曲与齐鲁文化精神陈公水 著本书梳理了齐鲁古典戏曲和近现代地方戏曲文献资料,挖掘其美学特点,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对齐鲁戏曲如何体现齐鲁文化精神,进行了文化解读,开辟了齐鲁文化深入研究的新路径,为齐鲁戏曲的振兴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
中央苏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钟日兴本书从长时段、乡村史的角度考察中央苏区基层政权在乡村社会的深入过程和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关注其实际运作情况和对乡村社会的影响,总结经验和教训。中央苏区基层政权建设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中国当下基层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江河之上刘东黎 著三江源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也是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它对影响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河西走廊、青藏高原、蒙古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本书从历史、地理、人文的角度,进行钩沉梳理、深入探寻。作者对三江源牧区、河流、自然环境进行了深入观察,引领读者奔走于悬崖荒野,捡拾失落的文明;同时微观呈现了汉藏民族的历史记忆、生活史、风物志,与三江源辽阔的知识场域和文化地理空间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