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传说时代的南土文明单思伟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时期代表性文化。文化层面上,屈家岭文化结束了以往多个文化系统林立的局面,实现了文化统一,并对外扩张,深刻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文化格局。聚落与社会层面上,屈家岭文化时期遗址数量、密度和规模远超以往时期,大量兴建古城、人口空前膨胀、人群分化、农业经济发达、宗教意识进一步发展,表明屈家岭文化已达到较高的社会复杂化程度,是长江中游史前文明进程的高峰。 《BR》本书致力于构建屈家岭文化的时空框架和谱系结构,将屈家岭文化分为两期四段,七个地区类型。在广域文化背景下,以文化分期的尺度来揭示屈家岭文化的形成、发展、转化或瓦解的动态变迁过程,并将区域文化互动关系与模式融入文化变迁动因解释中,是对谱系研究内涵的有益延伸。
-
中国学案史陈祖武本书为《陈祖武学术文集》之一种。《中国学案史》是著名学术史专家陈祖武先生所著,远溯先秦诸子、史汉儒林,上起南宋(伊洛渊源录),下迄民国间(清儒学案),对我国学案体史籍的演变源流进行了第一次系统梳理,是近三十年问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创获。是一部有开拓意义的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编纂学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学案体史籍在中国政治思想,学术文化方面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陈祖武教授所著《中国学案史》无论是对中国学术思想主流的把握,还是对各个学案内容细致入微的分析考证,都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获意义的新见解,显示出卓越的识断,吸引研究者的注意,启迪人们在思想史,史学史和文献学诸方面以更多可以开拓的新领域。此外,该书表现出的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学风,对于今日的学风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
-
中古时期敦煌文人诗歌传播研究侯成成著本书在系统梳理唐以前敦煌地区汉文化生成历程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学方法,对中古时期(指唐五代宋初)敦煌地区文人诗歌传播问题,作了细致的专题研究,发现如下两种现象:1.敦煌与内地之间的文人诗歌交流,是自东向西的单项流傅,且吐蕃时期中原文人诗向敦煌的流傅,极有可能是中断的。2.中原文人诗传入敦煌以後,其接受群体不断扩大、流传范围不断扩展,个别文化素养较高的敦煌本地人士,甚至掌握了诗歌创作技能,并从事到了诗歌创作中。上述雨种现象说明,敦煌本地诗歌是在中原文人诗的长期孕育下产生的。这一结论,提示我们,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中古时期的敦煌,中华文化才是敦煌地域文化的主体,敦煌以及更西的丝绸之路沿线各地,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任何外部力量,都无法否认的历史事实。本书的价值,即在于此。
-
待建之世(智) 玛尔塔·阿内克尔著 靳呈伟译《待建之世:通向21世纪社会主义的新途》作为“世界马克思主义与左翼研究论丛”中的一本,以拉美左翼政府和社会运动的斗争经历和所作的努力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围绕“如何在一个旧框架内建设一个新世界”这一困扰拉美左翼社会运动的问题,对拉美近40年来的社会主义和左翼运动进行了全方位展现和审视,总结了拉美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委内瑞拉的经验教训。本书作为研究该领域的“引进来”的代表性著作,不仅有利于拓展我们对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视域,丰富研究主题,更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服务。
-
中国现代同人期刊研究举隅付祥喜著自从《新青年》杂志创办以来,同人办刊成为中国现代期刊史的一个重要现象。本书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月派创办的各类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晨报副刊·剧刊》《新月》《诗刊》)和40年代影响巨大的《观察》周刊为例,既依据丰富翔实的文献史料考察刊物创办的缘由、资金来源、财务状况、栏目设置和运作情况,也关注刊物周围的主要撰稿人和读者群体,由此深入探索中国现代同人期刊办刊模式和聚散离合的原因,揭示中国现代同人期刊的传统及其传承规律,了解现代同人期刊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期刊编辑出版的贡献。
-
清初学术思辨录陈祖武清初的80年是一个由乱而治的历史时期。作为这一时期历史特征的折射,清初学术走过了一段由诸说并起,竞相斗妍,趋向对古代学术成果进行清理的历程。这一历史过程是如何演进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演进?其间所反映出来的基本历史特征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去把握这一演进的基本规律?以及对清初学术的历史地位该做何评价?这就是本书力图回答的问题。该书研究的时间范围,主要是顺治、康熙二朝,即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初时前后,凡80年间的学术思想。作者从社会史与学术思想史相结合的综合分析鲜明地指出:从总体上说,清初的学术界始终没有出现所谓“和世界的进步思想相联系的历史自觉”,也没有产生什么“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历史自觉”,更没有产生什么“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绝对要求”,并对以往清初学术思想史研究中,一度存在的将其人为近代化的倾向,提出了质疑。总之,从社会史与学术思想史相结合,来探索清初学术思想发展的规律,是本书的显著特色。此书在宏观论述清初学术思想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同时,又进行了具体的个案研究,逐一对清初的浙东学派、浙西学派、关学派、颜李学派和经学、理学、考据学、史地学、文化艺术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著述、学术成就、思想特点、地位影响等方面条分缕析,一一进行了具体的考察和论述。
-
山西长子崇庆寺宋塑造像艺术和信仰研究王丽雯著山西长子崇庆寺三大士殿内的彩塑遗存是我国北宋佛教造像中重要的实证代表。本书以实地考察和相关文献资料为据,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图像采集、数据测量、线图绘制、碑文考证等手资料;探析和考辨了“三大士”与十八罗汉群像题材组合的造像思想来源和信仰转化;分析了崇庆寺宋塑的世俗化艺术特征和罗汉像“温润含蓄气象”的时代审美意蕴。长子崇庆寺宋塑造像乃至山西北宋佛教造像艺术,充分反映了北宋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集中体现了佛教宗派之间,佛、儒、道之间圆融的美学思想,传达了佛教“觉悟人格”和与儒家“共同治世”的人生审美理想。本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专业的学术精神进行研究,旨在保护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遗产。
-
麦积山文书总目·索引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编,李晓红 白秀玲 翟玉兰 主编麦积山文书总目·索引(第一卷),为麦积山石窟于50年代从寺院僧人处接收保管的1500余件古文书编号前0989,时代最早为唐代,继有元、明、清的刻本、写本。主要以佛经、论疏为主,也有一部分道书、经史子集和杂类文书(社会文书、医药、音乐、教育、佛教美术作品等),这批文书中不乏古善、孤本,也有部分为《大藏经》以外的藏外佛教典籍。此批古文书,一直不被外界所知,编辑出版《麦积山古文书总目》意义重大,它在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如何进行鉴别、分类、编目、检索乃至整理学科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的重要意义;在古籍整理学中,对目録学、版本学、校勘学、典藏学等基础研究方面,也有着自己不可忽视的地位;由于又是与麦积山石窟有关千丝万缕的关系,更是麦积山石窟研究中密不可分的宝贵资料之一;与之相关的社会、民族、宗教等学科的横向联系,也有着深远而广泛的深度与广度。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文化的建设,麦积山石窟艺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等重大现实和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其紧迫性不言而喻。《麦积山古文书总目》上册,为整理的麦0989号之前文书,其余部分待整理后再行出版。新编号以“麦”字打头以示区别,“麦”即麦积山文书。一件文书编一号,残片亦编一号。内容分佛教文书、道教文书、儒家经典、杂类文书四大项。文书目录分为:书号、书名、著者、时代、版本、现状、题记、每纸、杂项、说明等十项记录。有的大项分若干子项。如题记项,指题名与序跋杂记两部分。
-
中外论坛2023年第1期刘中兴 主编本稿内容为中国古代文史研究前沿论文及述评。时段为中古隋唐到宋代、明代。常设栏目为专论、书评等。本期为文书研究专号,刊出文章15篇,包括笔谈4篇,专论4篇、译文2篇、书评4篇和动态1篇。内容包括文书与丝绸之路研究的关系,律法中的罪与罚,祖先世系研究,古文字函件文化小考,等等。本书旨在成为海内外汉学研究的前沿交流平台,刊文不多,求精,求新。译文部分为常设栏目,发布世界各地的汉学研究成果。
-
六朝山水文精读与研究吴冠文六朝美文一直是后世作者汲取营养的源头,鲁迅、周作人和废名等现代小品文名家,都十分推崇六朝美文。如果能将六朝这些优秀的美文——尤其是涉及我国如画河山的山水名篇,以深入浅出的解读方式呈现在当代读者面前,不但可以展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也将会有助于各个阅读层次的读者借此进入各种文学胜境,从中各取所需,或者效其颇具感染力的文学表现手法,或者沉浸在古人的文字中俯仰为乐。全书精选六朝二十多位作者涉及山水的各体文学作品,依照时间顺序,对每位作者和入选的整篇文章或节选作品,进行作者简介、解题(包括相关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等等)、正文注释(难字注音)和精彩段落文学鉴赏、配图,等等,以期为读者呈现一部深入浅出的六朝山水美文精读。作者简介、解题和注释鉴赏部分,将充分吸收古今重要论述成果。本书将尽量兼及六朝山水美文写作的发展演变,将全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