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文化表征与非表征的理论与实践成志芬近年来,国家既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又重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此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既要保护表征文化,也要保护非表征文化。而当下,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及保护主要集中于前者,忽视了后者。按照文化地理学新兴的“非表征理论”,这样的保护不足以保护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两者综合保护才更全面。本书选择北京西四北一至八条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表征理论、非表征理论、三元空间理论等,分析街区的表征文化、非表征文化,并探究表征文化与非表征文化之间的关系、表征文化与非表征文化综合保护的途径。本书可以完善文化地理学的地方理论,也为历史文化街区综合保护提供一个 新的框架。本书也可作为高校文化地理及相关专业的教材参考书。
-
会通与流变陈才俊著本书为作者关于16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部分成果结集,主要探讨基督宗教在华传播引发的思想碰撞、文明对话以及近世中国的知识转型、文化流变、教育革新、信仰冲突等议题,涉及历史学、哲学、宗教学、教育学、语言学、传播学等领域。作者围绕基督宗教与近世中西文化交流这一主题,抉剔个案,细心考证,钩深索隐,洞幽烛微,揭示大航海时代以来文明交汇视域下中国社会文化的觉醒与谋新。
-
清代道光朝海洋活动编年闵泽平 编本丛书以《清实录》为核心,结合官书、内档、方志、谱牒、稗史、笔记小说等,采用中国传统史学的编年史体裁,以时为经,以事为纬,结合考据学研究方法,去伪存真,考订史实,求同存异,并进行必要的注释,详细注明每一条清代海洋史文献资料的出处,便于相关研究者引用核查。本书详细搜辑清朝道光年间与海洋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以及海洋灾害等相关的内容,对当时的海洋历史进行展示。
-
致富难舍乡梓恩廉朴《致富难舍乡梓恩——长沙富商朱昌琳》为“乡贤文化丛书”第二辑之一种,内容讲述了晚清长沙富商朱昌琳的身世、发家历程和反哺乡里的慈善义举。全书有十章一结语一附录。章讲述了棠坡朱氏的发展迁徙。第二至九章,依时间次序讲述了朱昌琳的成长发家、抗灾救荒、投身洋务、解囊行善等内容,向读者介绍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晚清富商,客观地审视他的发家、认识他的行善义举,解读他行商的独到之处。第十章,介绍朱昌琳为棠坡朱氏所流传下的家风家训,介绍了棠坡朱氏的后人。本书稿附录为朱昌琳之事迹,以年谱的形式展现。该书很好的将朱昌琳这一对社会、乡里有慷慨义举的晚清富商介绍给读者,对我们当今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乡贤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
浮天载地赵珍水,浮天载地,与城市发展紧密关联,受人类干扰较大。本书立足于唯物史观与生态学学科前沿,以学术新观念为起点,通过对清代京畿水环境及其特征的梳理,分析了以往研究中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普遍性问题和有待深人探讨的方面,对清代一系列与水有关的政策措施和实践活动进行了考察与讨论。本书将研究建立在潜心爬梳手档案资料的基础上,主体研究包括:西山人工水系的构建、城市供水困局的摆脱、北运河漕运的变化与应对、以护佑京师为首要的永定河治理,以及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人水关系、人们趋利避害的宗旨与期望等。本书认为,清廷为应对京畿水环境变迁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有积极主动的一面,也有消极应付的一面;而从国家意志层面展开京畿各项与水有关的实践活动,是清代治水与治政的主要特点。这些活动,或对京畿地区水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或为今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凡此,均为今人的用水、治水与节水提供借鉴,也进一步揭示了资源利用是环境史研究的核心价值。
-
近代中国商会、行会及商团新论朱英《近代中国商会、行会及商团新论》全书列为历史与社会学文库丛书之一,分为商会篇、行会篇、商团篇。对于商会的研究,运用不同解释路径给予多维度分析,从组织或制度走向对相关群体和社会的剖析,对国民党发起商民运动及对商会进行的整顿改组进行了新论述;对于行会的研究,既探讨了传统行会在近代的演变,又重点考察了中国近代新型行业组织——同业公会的传统特色;对于商团的研究,主要利用了丰富的苏州商团档案,对清末至民国时期苏州商团的特点、发展演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
清末社会调查资料丛编·初编·习惯卷总主编 黄兴涛 夏明方 ;本卷主编、点校 邱志红清末社会调查是时人早以现代社会调查和统计方法调查、了解国情和世情的一种认识、实践活动,调查的领域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是国人早使用现代调查方法、统计方法和相关专业知识调查、搜集当时社会情形留下的一手宝贵材料,对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世界情形很有裨益。本卷主要收录清末习惯调查资料,即各省法律行政习惯调查资料,包括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尤其是宣统年间宪政编查馆和修订法律馆统筹领导的习惯调查资料,其中修订法律馆系统以民事、商事习惯调查资料为主,而宪政编查馆系统则以各省调查局(多以某某省宪政调查局为名)为依托进行的包括本省民情风俗、地方绅士办事与民事商事及诉讼事习惯、督抚权限内各项单行法及行政规章,以及行政上沿习利弊等内容。这些习惯调查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点校出版在学界尚为首次,对于认识清末预备立宪、法制改革、地方因应与自治等,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
吕著高中历史教科书吕思勉 著本书原名《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本国史》,是吕思勉先生任教上海复兴高级中学时所著。全书约四十万字,自上古社会一直叙述到20世纪三十年代,“自古而今,依着时间的顺序排列”。采用白话文著成,叙述上力求具体而少作概括,以忠于史实、便于学习为职志。吕先生指出:“编教科书,自不宜羼入议论。但此亦只指空论或偏激穿凿之谈。至于正确的理论,成为读史的常识的,则不徒不在禁例,并宜为相当的输入。又利用历史以激发人民的爱国心等等,亦为有失忠实之道。但此亦以与史实不合者为限。至于陈古可以鉴今;读了某种史实,自然会感动愤发,自亦不在此例。”本书编纂体现了吕先生的高中教学要旨。
-
蒙古史研究乌云毕力格 主编《蒙古史研究(第十五辑)》收录关于蒙古史研究的论文18篇,内容涵盖历史学、文献学、文学、语言学各个学科,针对《蒙古秘史》卷三山川地名考释、刘整降蒙过程、《布顿佛教史》托忒文文本的形成史、《蒙古家谱》作者罗密行迹、茂明安部原牧地、清代蒙旗札萨克府、近现代内蒙古东部地区多民族杂居村落的形成等诸多蒙古史的研究课题展开了探讨和论述,从不同角度、不同论点,就蒙古史的研究问题展开了探讨和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蒙古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
新史学(英)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 编,彭刚 译在这本别开生面的访谈录中,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通过与九位引领了“新史学”写作的学者的对话,探讨了历史写作的新路径,考察了所谓“新史学”的特性。在一系列的访谈中,阿萨·布里格斯、彼得·伯克、罗伯特·达恩顿、卡洛·金兹堡、杰克·古迪、丹尼尔·罗什、昆廷·斯金纳、基思·托马斯和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就他们的主要著作以及他们与其他重要史学家和理论家之间的关系,回答了相关的问题。帕拉蕾丝-伯克促使每一位历史学家说明他们的方法的合理性,反思自己的思想轨迹,将历史学家们原本可能会深藏不露的经历和思想清晰地展现出来。这些访谈为当代史学实践的可能性、问题和关注点提供了新的洞见。这样一部生动而予人启迪的著作,对于学生和研究者而言都会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