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
普洱文化通论李娅玲 著《普洱文化通论》作者力求以清晰的历史理念、时代感悟和文化自觉。以广泛的视角和深入细致的切入点,系统梳理普洱文化的历史演变、全面盘点普洱文化的门类演进;揭示普洱文化的个性特征、地位和价值,考察社会转型中普洱文化的现代调适变迁与未来走向,以填补普洱文一化综合研究的一些空白。 《普洱文化通论》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这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普洱区域文化论著。全书分为普洱文化的生态环境、普洱文化的孕育和滋生、普洱文化的发展和融合、历久弥芳的普洱茶文化、多元并存的宗教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一文学、艺术文化等七章。作者力求以清晰的历史理念、时代感悟和文化自觉。以广泛的视角和深入细致的切入点,系统梳理普洱文化的历史演变、全面盘点普洱文化的门类演进;揭示普洱文化的个性特征、地位和价值,考察社会转型中普洱文化的现代调适变迁与未来走向,以填补普洱文一化综合研究的一些空白。使生活在普洱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费孝通语),让更多的人进一步全面地了解和认识普洱。
-
昙华彝族插花节张跃,王晓艳,张源洁 著《昙华彝族插花节》图文并茂、精美的图像配有文字的解说,呈现了昙华彝族插花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图景。插花节是一颇具特色的彝族传统节日。楚雄州境内从金沙江畔到哀牢山麓的各地彝族普遍到此集会,其规模仅次于火把节,以大姚县昙华山区的插花节最为隆重盛大。人们身着节日盛装,胸前插戴马樱花,背着米酒干粮和肉食,从四面八方涌向昙华山的千柏林,举行祭花活动,并且互相插马樱花,表示美好祝愿,祈祷人寿年丰,欢聚一起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尽情欢乐。
-
丙中洛阿怒民歌何林,丁爱华 著《丙中洛阿怒民歌(附盘)》正是要为你介绍身处遥远的丙中洛的阿怒民歌文化,阿怒民歌的特点是运用隐喻手法,句式简练,语言质朴,与劳动生活结合得比较紧密。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怒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伊呀学语的幼童,几乎都能闻歌起舞。要问怒族有多少歌?多少舞?请听他们的回答,“你想知道我有多少歌,就去数数沙滩上的沙粒;你想知道我有多少舞,就去数数山坡上的树叶”。
-
双柏彝族老虎笙谷跃娟,王翼祥 著《双柏彝族老虎笙》图文并茂、精美的图像配有文字的解说,呈现了双柏彝族老虎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图景。以期使增进读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进而推动保护实践的广泛有效展开。双柏被誉为“中国彝族虎文化故乡、云南地理中心、滇中绿色明珠”,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四,县城妥甸依山傍水,城在林中,水在城中,是典型的“袖珍园林城市”。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被专家称为彝族古傩仪“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活化石”的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流传至今。
-
沧海桑田黄河口蒋义奎,崔光 编《沧海桑田黄河口》以朴实、厚重的文风,向人们展示了大气磅礴的黄河口文化。其中包括波澜壮阔的河口治理文化、乡情浓郁的移民文化、壮观神奇的湿地文化,以及河口地区灿若繁星的民间传说、民俗风情、人文景观、历史掌故、名人轶事等。尤其黄河口人为确保一方平安,肩负起历史的使命,致力稳定黄河人海流路,服务河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拼搏精神;黄河三角洲这片共和国最年轻土地的历史沧桑、百年巨变等,厚重多彩,颇具特色。
-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概览陈荣 主编《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概览(3)》包括:当代浙商与专业市场制度——传统与变迁、近代浙江商会组织研究、跨区商业网络构建研究:浙商与台商之比较、温、甬、杭三地浙商群体比较、浙江商帮与近代浙江社会变迁、浙商成长与淘汰规律研究、浙商的人文特性、伦理精神和经营理念——循着超越自然历史发展的主体文化属性与机能、浙商与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研究等内容。
-
浙江文化教程罗昌智 主编《浙江文化教程》介绍了浙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与中原文化一样悠久和相对独立发展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浙西山区建德一带已有人类活动,考古界称之为“建德人”,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越人最早的祖先。越人早期主要生活在浙江东部的宁绍平原和浙西北部的杭嘉湖平原一带,由于几次海侵和海退所造成的自然环境与条件变化,越人曾数次迁徙,由高地迁往沿海平原,或由平原迁往高地。大约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越人因海侵,再度由沿海平原地带向高处迁徙:一部分向内陆高处,分别在杭嘉湖平原的马家浜、宁绍平原的河姆渡等地建立聚落;另一部分则漂洋过海,迁徙到了日本群岛、南洋群岛等地。《越绝书》将这两支分别称为“内越”和“外越”。可见,浙江是以后逐渐遍及亚洲东南部的“百越”文化的发祥地。古越族又称百越,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分布于我国的东南及南部,甚至越南北部的广大地区也有百越的足迹。
-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制度研究唐德彪 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制度研究》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经济属性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将民族文化资源纳入到市场化运作中来,按照市场的运行模式和理论来进行度量,还将市场化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完善和丰富了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理论和方法。《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制度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操作指导,对完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制度建设具有学术指导意义。
-
松溉古镇赵万民 等著松溉古镇是重庆市居于长江上游的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底,人选了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松溉古镇历史上因“水码头”的物资转换而得到规模发展。其独特的山水和城镇的构成关系,形成“一品古镇,十里老街,百年风云,千载文脉,万里长江”的人居环境特色。松溉建镇历史悠久,镇史辉煌,律动的建筑遗存、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遗址以及独特的码头文化奠定了古镇的历史价值和今天的旅游发展地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松溉古镇》介绍了松溉古镇名字的由来、区域、沿革、经济、人口以及其城镇体系的基本概况,从山水格局、空间布局、街巷肌理及环境景观等方面来解析古镇形态,在建筑特色、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展示松溉古镇独特的社会文化习俗,并提出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策略,对古镇保护规划及其建设、旅游发展等方面做了可借鉴的探索。《松溉古镇》适用于城市管理工作者、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景观、人文艺术等相关专业人员、教生阅读和研究的资料。
-
荷事周裕苍,周裕幹 编著我国荷文化源远流长。它已融入到诗文、绘画、歌舞、建筑、雕塑、工艺品、宗教、民俗、饮食、医药等诸多领域,传承至今并日益光大。当前,倡导、构建和谐社会,更凸显了荷文化的时代意义。荷(莲)的形象及其谐音的意蕴,已不囿于一般祈福吉祥的范畴,而有着重要的深层内涵。“荷”谐音“和、合”,“莲”谐音“联、连”,又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理念:“和为贵”、“协和万邦”(《尚书·尧典》)。和能生财,和能致祥,和能聚力。且荷花品种丰富多彩,各有个性和特色,“和(荷)而不同”,但共同组成了一个高洁的世界,对立统一、平衡和谐。就这一层面来说,荷(莲)又象征了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与联合。和平事业与和谐世界具有荷花般的高洁。因此,弘扬传统“和(荷)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事业,有着莫大裨益。荷花,不像浮萍那样随波逐流,也不像某些花草离群索居、孤芳自赏。它深根以自养,严妆以自恃,而又不以天生丽质骄人。它既可置身于名园佳苑,供人游目骋怀,然而它更乐意植根于湖塘沼泽,于地不争丰瘠,于人但求有益。它不畏炎夏风沙的威胁,不惧晚秋严霜的欺凌,更不怕虫豸的噬咬,始终如一地直立着、盛开着,散发着芳馨……但愿荷花的高洁与默默奉献的精神注入吾人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