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
泰山香社研究叶涛 著《泰山香社研究》中充实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显示了叶先生所掌握的泰山民俗材料的广度与深度。而在相关文献的把握上,同样反映出在广泛占有材料基础上的得心应手。《泰山香社研究》不仅在泰山信仰的研究中.具有突破性意义,而且对泰山文化的综合研究,也具有指导意义。这无疑对泰山文化价值的认识及研究的深入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书中论据材料的尽生与鲜活,使得论点具有挑战性。书中对泰山信仰的基本特征、泰山神祇的人格化进程、香社团体的形成等等,都有独到的见解。而对泰山香社的内部组织结构及外部社会环境的探讨,更是发前人所未发。尤其对碧霞元君信仰8特点分析及封号年代的提出,无论从宏观的认识根源,退是在具体的崇拜行为,都具有开拓性。并且,将香社这一特殊的信仰团体放置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又使命题增加了认识的深度与理论的价值。
-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研究王飞,杨玲 著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道德的萌芽。那时人们使用简陋的石器、木器和骨器去征服严酷的大自然,为了生存,终日与大自然和野兽作斗争,无暇顾及其他,此时的意识尚属“纯粹畜群的意识”,与人的本能还未完全分开。婚姻形式主要是原始杂交和血缘群婚。据《吕氏春秋·恃君览》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的“洪水”神话和关于人类、民族来源的神话,其中尤其是关于兄妹成婚、姐弟成婚、母子成婚、父女成婚的神话,便是这种群居共处、血缘婚配道德观念的反映。人际关系完全处于天然的自发状态,但每个人又天然地服从集体的需要,自发地与集体融为一体。在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所进行的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人们开始“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人们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一般是生活在社会中的”①。这样,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就逐渐出现了。
-
浙江文化史沈善洪,费君清 主编《浙江文化史》为套装书包括上、下两册。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并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并坚持把建设先进文化作为推进创业创新的重要支撑。2008年5月,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对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专题部署,制定实施了《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是,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的同时,继续深入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扩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努力使我省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文化建设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当前,浙江文化建设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面对十分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始终保持浙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更好地发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探索的重大新课题。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得力的措施,大力推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努力回答浙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努力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努力形成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
-
羌笛悠悠邓廷良 著《羌笛悠悠:大地震后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图文并茂全方位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族系之一羌族的历史与现状,是对5.12汶川大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羌族文明的传承和保护;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与世隔绝》,以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灾难带给人的生死冲击以及最强烈的心灵震撼,讴歌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抗争精神,揭示出了“地震毁灭了人类的生存家园,却重塑了人类的心灵家园”这一主题。一场突如其来的8.0级特大地震,对古老的羌族和羌族文明造成了巨大创痛,抢救和保护羌文化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历史课题。《羌笛悠悠:大地震后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地介绍了羌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和习俗,对于保护和传承羌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记录着羌族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200余幅图片,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
上海俗语钱乃荣 编我国是一个多个民族的人口大国,因而是一个有多种语言和多种方言的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与作用已深入人心,目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已达53.06%。沟通和谐社会的语言生活,要处理好推广普通话与使用方言的关系,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所处地域的特点,选择使用方言或其他语言。上海是我国迅速崛起的地处东南沿海的移民城市,原住民仅占15%左右,而80%以上的人口是来自国内各地的移民,主要来自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地区。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外国移民定居申城,来上海工作、旅游的也为数不小。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上海这个特大城市的人口构成,较之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有多元性、包容性和流动性,说普通话的同时也讲上海话,说中国各地方言、世界多国语言者大有人在。在上海,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到语言的南腔北调、洋腔洋调。极具地方特色的上海语言,是海派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研究。上海大学教授钱乃荣先生,致力于中国语言文学教育数十年,同时潜心研究海派文化,对上海地方戏曲如沪剧、滑稽戏、越剧等的研究有独到见解,特别是对上海方言、俗语的调查研究成果累累,就我所知已经出版专著如《海派文化的十大经典流变》、《上海语言发展史》、《上海话大词典》、《当代吴语研究》等,广受好评。不久前出版的第一批海派文化系列丛书中,就有钱教授的《上海方言》引人注目,备受欢迎。时隔不久,钱教授又将推出新作《上海俗语》,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
寻羌王明珂 撰文这是一本配合照片的田野杂记,来呈现作者十几年的寻羌之旅中所见、所闻,介绍各地羌村民众生活与沟中的文化、传说。这不只为了纪念一些骤然消逝的过去,而更希望借着它来呈现羌族的独特之处――他们如一面诚实的镜子,映照着人们难以察觉的自我本相。王明珂先生的寻羌之旅开始于1994年夏季。他说,他一路跟随文献记载中的历史记忆,追寻羌人来到汶川。然而便是在此,突然,前面那些历史臆想以及二十年来的羌族研究成为一场空幻梦境。面对真真实实的羌族,他觉得自己对人、社会、民族、历史等等的知识贫乏得可笑。他十余年的“寻羌”之旅找到的并非传统,而是变迁。
-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旺秀才丹 编著《藏区》是泛指包括藏、青、甘、川、滇五个省区内的藏族自治地方,既现今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果洛、玉树、海西、海北、黄南、海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阿坝、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甘肃省的天祝藏族自治县。还包括五省区内自治州,县以外地区的一些藏族聚居区和藏族乡。
-
达斡尔族萨满文化传承吕萍,邱时遇 著萨满文化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宗教文化,从远古一直保存至今。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中,无论是古代民族还是现代民族,都是萨满文化的传统。《达斡尔族萨满文化传承:斯琴掛和她的弟子们》的出版,首先是为达斡尔族萨满文化造势。该书通过大量翔实的资料和图片,向人们介绍了达斡尔族及其传统文化,是现已出版的萨满文化书籍中少见的,其学术价值很高。其次,《达斡尔族萨满文化传承:斯琴掛和她的弟子们》是为萨满文化传承人立传。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说明人们开始关注萨满文化传承人。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传承人,就不会有萨满文化。其三,《达斡尔族萨满文化传承:斯琴掛和她的弟子们》向世人证明了,中国的萨满还在,萨满文化仍有遗存,需要我们珍惜与保护。
-
南京云锦金文 著《江苏文化丛书·风物系列》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实施文化传承展示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该系列计有《江苏名镇》、《江苏名园》、《江苏名宅》、《江苏名刹》、《江苏名街》、《江苏名店》、《南京云锦》、《南京金箔》、《苏州刺绣》、《苏州桃花坞年画》、《扬州漆器》、《宜兴紫砂》十二种,基本囊括了江苏物质和精神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各个方面。本书是其中的《南京云锦》。
-
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云驹 著《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著名学者向云驹先生继其所著《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又一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著。《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著者多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全书内容丰富、文体多样,广泛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原则、国家政策、抢救理念、保护实践、学术追问、类型研究、历史分析、现象批评、鉴赏品析等,熔知识性、学术性、思想性、丰富性于一炉,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过程和行动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