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
首都文化贸易发展报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贸易研究中心 编著改革开放30年,不仅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产业也在蓬勃兴起。近年来,国际文化贸易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并直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文化贸易实践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对这个领域进行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我们希冀国际文化贸易研究系列报告的编撰与出版,能够引起更多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产业界同仁以及关心中国文化经济发展的各界人士的关注,并成为政府决策、企业投资以及学术研究的重要依据。
-
从游牧到时代高地的勇士张新泰 主编《从游牧到时代高地的勇士》主要内容有当雅利安民族以四海为家的游牧形态,步入定居生活的农业社会形态时,把自己的文化融人的当地文化,使两者得到融合,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的文化发展。地处新疆的哈萨克族正经历着这个过程,由游牧到定居、由社会化程度很低的牧业生产,经过半牧半农阶段,最后选择了较之更为先进的农业定居生活。从而实现了由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的民族,在短期内迅速迈进了商品经济的大门,逐渐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文明特征的民族。地处新疆的哈萨克族正经历着这个过程,他们保留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又不断地融入到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大潮之中,形成一种深厚而久远、独特而清新、充满着浓郁气息的文化。
-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马立明 著《晋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是青年摄影家马立明同志回眸、回味的结果。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本来就有职业的敏感,再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一拍即合,用了三年时间,用光和影采集下了存在于这块黄土地上的这些遗产的种种信息。令人为之击节称赞。以其结构的完整和脉络的清晰愈益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几乎无可替代,甚至无与伦比。在山西这块土地上的文化遗存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在工业化信息化大踏步前进的今天,这些遗产还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引人回眸,诱人回味。
-
敦煌闲话佚名 姜德治 校注《敦煌闲话》所记,为某长者之谈话。而此长者“须白目细”、“老而重听”、“年愈古稀”,“鬻书画所得,米盐而外,专收古代佛像、碑碣、古泉、古砖瓦、画像石、铜器、玉器、古镜、铜印、古瓶、古砚、古代武器、唐墨、写经、拓本法帖等数千件,悉有文字记载,为其特色”,又“特于邸一角,设一小博物馆”。且此翁能读汉文经典,对中国古代史有相当的知识……
-
重庆读本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编八百多年前,有一段史事,值得我们去追忆。这段史事的主人公是赵悖。他是孝宗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淳熙十六年正月在恭州被封为恭王;同年夏历二月二日,受孝宗内禅而即帝位为光宗,成为南宋第三代皇帝。对于我们今人来说,他有两件事最能让人记住:一是,他说:“大凡芝兰珍草都不足称为瑞兆,只有年登谷丰,民间安业,才是国之瑞。”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二是,他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先被封为恭王而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为重庆府,时在公元1189年。重庆由此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这应该是重庆“城市史”的开篇。这个开篇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将其记住。纵目环视,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城市,总是因为与某些名人名著名句联系到一起而让人特别能够记住。而且情意绵绵,浮想联翩,诗情画意,回味无穷。比如说,由太白诗中的金陵而想到了南京;由杜甫诗中的锦官而想到了成都;而刘鹗《老残游记》中的名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就不仅成了济南特有的名片,而且不知鼓动了多少人想象的翅膀!有人说,一讲到火锅,就想到了重庆,这自在情理之中。其实,“红岩上红梅开”,一曲《红梅赞》不仅唱响了全中国,让人记住了红岩,也记住了重庆。而且,不知有多少人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缅怀先烈,心生敬仰,热血沸腾,豪情万丈……如果说,这就是一种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背后所要揭示的、所要证明的是: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座城市特有的品格,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智慧的体现!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不可想象的。
-
东瓯遗韵温州市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 编《东瓯遗韵——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较为生动地介绍温州市已经列入省级以上名录的7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本情况。通过阅读,读者能够基本了解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貌,增强广大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更好地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相传和丰富发展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维护我国文化主权,坚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战略。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关系到先进文化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市在建设文化强市中,正着力打造“戏曲故里、歌舞之都、书画名城、首工之乡”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这些特色文化品牌的根源是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命力的延续同样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历史责任,全市人民责无旁贷。希望大家在走进故乡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守护美好的精神家园。
-
北宋宁波文化史张如安 著本书是笔者撰写的《宋代宁波文化史》的北宋部分。撰写中的最大困难在于,文献大量失传,现存史料对这一时段的记载极为零碎,即使久负盛名的“宋元四明六志”,有关北宋的史料也极为有限,清人全祖望在《湖语》中已有“叹文献之沦胥,致图经之缺失”的感慨。再加上当今的研究基础亦过于薄弱,能参考的成果不多。在不得已中,笔者只能竭尽所能,勉力而为。尽管笔者在史料的挖掘上下了苦功,点点滴滴,有用即录,但许多地方仍然难以尽情铺展,因此,本书对北宋宁波文化的系统梳理只是初步的尝试。
-
喊礼贾绍兴 著《喊礼:湘西神秘婚丧礼俗考察记》是作者多年来在湘西武陵山区实地考察而整理记录的一种独特的民间习俗。这种流传当地的习俗记载着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礼俗文化。一群没有自己文字的当地人,千百年靠口耳相传,在当地人的婚丧活动中演唱和讲解着《诗经》、《孝经》、《论语》、《孟子》等中华文化的传统经典。文中记录的活动仪式、演唱文本和曲调,对于文学、民俗学、民族学、音乐和舞蹈等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
民族学报云南民族大学 编《民族学报》是涵盖民族研究各个领域(民族史、民族语言文字、民族学、民族艺术……)的大型集刊。凡是研究国内外民族的论文、调查报告、新发现之文献和文物资料、国外论著的译文等质量达到要求且未曾在国内报刊上公开发表者,字数不限,均受欢迎。本集刊强调作品的学术性和资料性,侧重于基础研究,但对深人实际、确有创见、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应用性研究成果也予发表。投稿可邮寄,也可用电子信箱。邮寄请附光盘。年老资深学者的手写稿件,亦为本刊所接受。来稿请注明作者的工作单位、电话、通信地址。
-
古代汉藏文化联系吴健礼 编著西藏人民出版社为了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将出版我退休后写作的书稿《漫话古代汉藏文化联系》。我对藏文化的结缘始于l948年在康定学习藏文。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进军西藏。l952年在拉萨独立支队宣传部工作时,奉命拓印大昭寺门前唐蕃会盟碑的碑文,萌生了探索古代汉藏文化联系的想法。在党的安排下,l952年我在公余时间,有机会向汪德先生(藏族)、祝维翰先生、马俊明先生(回族)、傅师仲先生学习《卓娃桑姆》、《卡切帕鲁》、《米拉日巴传》等藏文书籍。这为我进一步学习藏文化打下了初步基础。以后,我曾多次到西藏各地调查社会历史情况,寻访一些西藏的名胜古迹。文革中我下放到察雅县农牧区基层工作了十年,加深了我对藏文化的认识。40多年来,我结识了一些的手工业工匠、农牧民、基层干部和爱国民主人士,他们都是我学习藏文化的老师。这一切就是我写作《漫话古代汉藏文化联系》的原由。书中共收集了我自1999年后写的漫话古代汉藏政治、经济、宗教、天文历算、医药、建筑、茶文化、酒文化、陶瓷文化以及语言文字联系等单篇文章。重点是反映古代汉藏文化的联系和交流,不是专门研究这些文化本身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