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
黔东南经济地理蒋焕洲,尚海龙 著《黔东南经济地理》是一部从地理学视角系统阐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经济地理的学术著作,对于科学认知和系统研究该区域发展战略、民族团结进步与民族经济地理具有重要意义。该书不仅仅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介绍黔东南经济地理资源、环境、产业及其产业布局的著作,而且也是进行黔东南研究的参考书。全书分三篇,由二十一章构成。具体内容包括:(一)导论,阐明研究的对象、意义、内容和方法,以及区域发展的主要理论。(二)自然地理资源,梳理黔东南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分析黔东南自然区位与经济位置、自然环境与资源,分析对黔东南经济地理的产业发展和布局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条件。(三)人文社会资源,通过调查收集和研究数据,综合、归纳分析劳动人口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等,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产业布局的成因。(四)各县市经济地理,阐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6个县市的自然区位与经济位置、自然环境与资源,分析对黔东南经济地理的产业发展和布局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条件;通过调查收集和分析数据,研究劳动人口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等,探讨产业布局的成因;分析各县市—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生产与布局;探讨各县市城镇化体系概述、城镇化发展现状、城乡融合发展对策建议。(五)黔东南主要区域问题与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阐述黔东南存在的重大区域问题,主要包括频繁的自然灾害、脆弱的生态环境;研究提出新时期黔东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工业结构和地域布局、现代农业发展的地域组合、城镇体系的规划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域旅游发展等产业发展战略。这些内容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构建了黔东南经济地理的完整体系。《黔东南经济地理》无论是对区域经济地理的学习、研究者,还是对县域经济领域的实际工作者,以及中学生学习黔东南乡土地理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在鲜花山谷发呆的日子殷洁,周小林 著本书记录了殷洁、周小林夫妇在鲜花山谷与花为伴的神仙眷侣般的日子。以随笔的形式,语言清新、图文并茂地展示鲜花山谷不同季节的美,也介绍鲜花山谷品种丰富、绚丽多姿的花卉植物,更展示了两人回归自然,以花为伴的闲适心境。全书分为八个章节,讲述了从最初只有一个与花为伴的梦想,到梦想变为现实,两人合力打造了鲜花山谷的过程,介绍了鲜花山谷里的各种花卉植物、鲜花山谷的宠物、鲜花山谷四季的四季更迭,图片精美,文字清新,饱含对花园生活的热爱。
-
蜀道天下元夫 著本书为颇具空间感的历史文化散文,秉承非虚构特征,以古蜀道线路(韩城—西安—成都)为经,古迹遗存现场、史书记载为纬,纵横捭阖进行经纬编织,营造一种在时空隧道中自由穿梭的蒙太奇似的文学意象,以史学的视角看蜀道,以文学的笔法写历史,让史学与文学融合,在解码的过程中重新编码,为读者展示出一条人类与地球共同拥有的立体而丰满的蜀道,不仅仅限于交通意义,还是一条植物的、生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美学的、哲学的蜀道。
-
江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集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江宁区委员会 编《江宁非物质文化资源集萃》汇集了南京市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编排,分为传统技艺、民俗艺术、传统舞蹈等十大部分,共收录条目520条,总字数约150万字,图片3000多幅,完整收录非遗代表作品基本信息,同时辅以精选图片与传承人名录,全方位、多角度呈现非遗代表作的文化魅力。本书兼具知识性与文献性,编纂中注重通用性、简要性和可读性,以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和参考需要,使专业人士和非遗爱好者都能从中受益。
-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河北天长潘鲁生、邱运华天长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早在五万年前就有人居住。唐太和元年已称天长镇。天长镇附近绵河环绕,背靠玉峰山,西倚唐家垴,地势北高南低,形如簸箕,玉峰山寺峙于村之北,显圣寺立于村之中,拥群山之秀,环绵水之波,谓之天然之形胜。天长镇北关大街是古驿道必经之地,是明清以来县城北面的主要街道。它与东关街北折,呈丁字形,被称为丁字街。街面商户铺店,梳次鳞比;茶楼客栈,随处可见;人流熙攘,热闹非凡。以霍家宅院、张氏店铺为代表的明清古建筑集中展现了古镇深厚的商贸文化,环山而建的书院文庙彰显了天长人崇儒尚文的传统精神。
-
讲中国故事 听锦江声音胡彦云,胡萍《讲中国故事 听锦江声音——成都市锦江区对外人文交流主题课程》遴选了具有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特色的23个专题,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通过“背景知识”“活动体验”“展示评价”等几个版块丰富活泼的形式,同时以国(境)外学生提供感知、体验、学习锦江特色传统文化的载体,帮助国内外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升国内外中小学生的跨文化沟通理解能力。《讲中国故事 听锦江声音——成都市锦江区对外人文交流主题课程》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展示,内容翔实,展现了锦江区的教育教学成果。
-
笳吹弦诵在山城杨简茹《笳吹弦诵在山城——昆明城市文化研究(1937-1945)》研究了1937年至1945年全面抗战8年间,这一历史阶段是昆明城市形象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成为今天政府主导、改造、开发城市文化的依据。本书探讨了战争与城市的遭遇对城市文化的影响,通过抗战前夜的都市空间、抗战期间的城市文化,以及抗战结束后的思考推动研究的逻辑序列的形成,来说明今天昆明的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面向。全书共6章内容,分别从城市空间、消费文化、校园生活、艺术取向、建筑观念、文本读解这六个面向来探讨这一历史阶段昆明城市形象的塑造,其中已经隐约可见昨日昆明对今日中国文化脉络的伏笔,文化之花的种子生根发芽的原点离不开昆明。
-
中国西南民族服饰研究梁旭暂缺简介...
-
运河上的古村落陈喜波本书以行政、科研人员为阅读主体,讲述北京城市副中心区域大运河沿线传统村落起源、地名故事、运河漕运、商贸、堤防、运河治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结合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传统村落文化挖掘、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生态建设、文化旅游方面的具体建议。本书主要讲述传统村落与大运河文化,结合现实规划建设,强化传统村落文化建设的操作性,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展现传统文化村落的特色。
-
饮食汉江何道明本书着眼于汉江全流域,视野宏观,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现代食俗学和价值理论,立足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背景,调查走访、科学论证和理论演绎并重,力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力求实现对汉水传统食俗文化和食俗文化的传承模式的全面透视,解析汉水流域千年食俗文化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成功奥秘,以达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及传统遗产精华之目的。具体思路按汉水食俗界定、食源、食具、食技、食型、食庆、食礼、食语、食忌、食尚、食思、食义等章节展开,以30余万字的篇幅全面记录和系统描述从远古传承下来的汉水流域饮食习俗,详尽展现了汉水流域饮食习俗多样别姿之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