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
赣州地名文化大观 第二辑孔刃非 刘润发地名是城市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赣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着极其深厚的内涵,也是所有赣州人的情感栖所和乡愁所系。通过梳理并深入挖掘地名中所承载的历史故事、人文内涵,以时间为轴,以空间为坐标,多维度地展现赣州的历史人文底蕴。在丰富地名文化内涵的同时,有助于市民构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丛书选取赣州市行政区划 18 个县(市、区)各地有内涵、有底蕴、有历史、有故事的地名予以介绍。内容包括地名的历史沿革、所处时代及地域的风土人情和风物民俗、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等。丛书力求秉持历史考据的严谨性,又不失娓娓道来的妙趣,努力讲好每个地名背后的故事。
-
这儿是老北京!李硕暂缺简介...
-
手艺?守艺杨沁本书所要描述的是贵州黔东南一个世代以银饰 打造为生的苗族村寨—麻料村,从“空心村”到成 为旅游村落的转变。以振兴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来改 变贫困状况,实现乡村振兴,这使得麻料村成为了 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但事实上,我 们不能以十分乐观的态度去看待麻料村的银饰手工 艺发展,手艺是否能“守住”,终究是受到市场力 量的驱动。当地方性文化融入到“现代性”这个叙 事结构中,我们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去观察麻料村 的银饰手工艺是如何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 哪些境遇? 话语和民间力量在权力场域中的博 弈是否能趋于平衡等问题。
-
丝路重驿印度的再发现孟昭毅本书是孟昭毅先生数十年间4次前往印度访学、考察、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当代中国印度研究的重要收获。他以学者的精细、宏大的叙事、精湛的研究、优美的笔触,从文化、文学和交流3个方面对丝绸之路重驿印度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让我们得以更真实、更具象地了解这个熟悉而显得有些陌生、神秘的邻邦,还原“不可以思议的印度”。
-
普洱茶记雷平阳 著普洱茶能有今日之气象,邓时海居功至伟,云南应该给他发勋章。云南没有比普洱茶更伟大的品牌了,让我们一起宣传它、珍惜它,让它与时间一起永存吧!
-
香谱[宋]洪刍 陈敬《香谱》收录文津阁本《四库全书》中的《香谱》和《陈氏香谱》两种。《香谱》“乃今存世界最早论香之书,凡论香品、香异、香事、香法四类,释名彰义,敷理举统、实例制作,均足以为后世香方、香乘之典范”。《陈氏香谱》为古代香文化重要著作,对宋代前期大量香谱做了收集和整合,将沈立、洪刍以下之十一家所著的《香谱》,汇为一书,荟粹群言,征引繁复。全书四卷,记载了当时香料的出处、历史,介绍了香的功效、用途、窨藏、用具、典故等,核心内容是合香的配方。
-
中华古典歌赋李燕 罗日明了解中华文化,不能不了解中国文学,而了解中国文学就应该从了解中华古典歌赋开始。“关关雎洲,在河之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书通过介绍古典歌赋的起源、歌赋名家以及古典歌赋的鉴赏等,带领读者接受美的熏陶,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和鉴赏水平。
-
南京是座博物馆嵇刊本书作者通过反复比较、筛选南京地区45家博物馆、并对博物馆进行多角度展示,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让公众足不出户也能了解、“逛”遍各大科普场馆,为公众献上一道可口的科技文化“大餐”。 本书还将这些博物馆中的藏品、人物、科学等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无论是展示前沿科技的、展示科学演进历程的,还是揭示自然发展规律的,笔者通过对展品及其背后故事的深入挖掘,既能让读者对这一类博物馆有直观的感受,又能了解到科普展品背后的科学原理与奥秘,激发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探究科学的兴趣。本书的出版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让公众知晓并走进这些场馆。
-
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肖颖关中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关中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形成了 我们所看到的关中文化。关中小吃、西安鼓乐、皮影闻名世界,关中人特有的朴实与爽朗正在把关中文化推向世界。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了解关中民间信仰文化、服饰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等,走进关中、走近关中人的生活!本书分为8章。 章关中地区传统文化根基,引用大量古籍中的话语介绍了关中、关中的农耕文化、关中人及其生活习俗;第二章关中民间信仰文化,介绍了关中人的佛教信仰、道教信仰、村社信仰以及家神信仰;第三章关中地区服饰文化,介绍了关中地区衣裳、鞋帽、头饰及鞋袜的材质和特点;第四章关中地区饮食文化,介绍了关中地区饮食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第五章关中地区民居文化,介绍了关中地区半地穴式民居、天井式窑洞和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第六章关中地区民俗文化,介绍了其婚育和丧葬文化;第七章关中地区戏曲音乐文化,介绍了关中地区秦腔的发展、皮影的特点以及西安鼓乐的发展和文化内涵;第八章关中地区工艺美术与武术文化,介绍了关中剪纸、年画、泥塑等特色工艺美术以及陕西红拳的发展历稗。
-
中华楹联文化李燕 罗日明中华楹联文化既有外在的美感,也有丰富的内涵,每一副楹联都蕴含着创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因此,了解和学习楹联创作的基础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书从楹联文化的起源出发,从创作规范,到实践应用,再到名人联句赏析,最后到自撰楹联写作,脉络清晰地将楹联文化的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