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
粤海民系民居粤海民系民居本书为《中国汉族民系民居建筑研究》之“南方民系民居建筑系列书”的其中一种,介绍广府民系民居的形成、类型、居住方式、居住模式以及与之相邻的民系、地区民居的异同分析;广府民系民居及其子民系民居的特征,以及特征形成的因素,如习俗、文化、审美观、气候、地貌、地形、材料等。
-
播种主义瞿骏 靳帅 武小力 著红色文化在江南社会的形成与拓展是党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但是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仍较多集中于红色景点的形成、党史人物的革命事迹以及红色文化的国际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探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红色文化通过上海这一五四运动中的中心城市向江南社会传播的过程。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媒介是各种发行量极高、传播范围极广、接受面极宽的报刊。此外,红色文化在江南社会的形塑并非单纯地、被动地受之于上海、北京等五四运动中心区域的辐射,其亦有主动选择以及自我生发的过程,二者是双向互动,互相形塑的过程。因此,为了充分呈现这一双向互动的过程,避免单独研究一份刊物所带来的研究盲点和缺陷,本研究利用五四运动中在上海五份著名报刊——《民国日报》特别是其《觉悟》副刊、《学生杂志》、《东方杂志》、《时事新报》特别是其《学灯》副刊、《星期评论》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探讨红色文化在上海生发、形塑的过程以及在江南社会的传播、拓展过程,另一方面,讨论处在江南社会的知识人对上海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新思想、新刊物进行选择阅读、选择接受的过程,进而探讨上海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于江南红色文化的关系。
-
你未能触摸的福建“闽人智慧”丛书编委会千百年来,福建人在历史长河中寻觅和践行发展之“道”,形成了崇高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造就了闪光的思想、革命的贡献、先进的发明、精湛的技艺、非凡的创造,被我们统称为“闽人智慧”。《你未必知道的福建》为“闽人智慧”丛书之分册,侧重展示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里蕴藏的匠心智慧。通过介绍福建的能工巧匠、非遗传承、技艺营造,用非遗传承人与众不同的能力、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创造力,展现令人叹为观止的福建技艺、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璀璨生辉的福建创造。全书共介绍十九个福建非遗项目,从缩龙成寸的软木画到错彩镂金的漆线雕、娟繁秀雅的惠安石雕、以形写神的漳州木偶头雕刻、质朴灵秀、与时偕行的柘荣剪纸、古法天成的福鼎白茶,等等。这些传统非遗技艺是千百年来一代代闽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
闽商文化古今谈吴访益本书从全球化的角度考察闽商,以历史意识和历史主动精神,全面系统地梳理了闽商文化及其形成的地域、社会、历史、人文因素,揭示闽商文化的丰富内涵、精神内核及其重大意义,描写了一大批富于家国情怀,善于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与时俱进、因时而变,着力发展实体经济,为国为民为世界造福的闽商人物。此书是一本有助于我们了解闽商、读懂闽商文化的好书。
-
上海空中行走地图营光学社 ( 美) 丹尼尔-萨法里克 译这是立足于上海空中“行走”,了解上海的新观察。一群建筑学背景师生,致力于为公众提供认知城市的多样视角。他们精选了上海城区18处19栋地标建筑,以及22栋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通过航拍摄影,向读者呈现难得一见的城市新景象。这些摄影将城市片段连接成可感知、有温度的城市记忆,并梳理其中蕴含的城市发展脉络。This book endeavors to take readers walking over vast city sceneries throughout Shanghai. A group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architectural backgrounds have determined to provide the public with various and unique observational methods for recognizing and perceiving the city, 18 key aerial public spaces, 19 landmarks, and 22 significant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urban areas of Shanghai, are selected meticulously. The showpieces of aerial photography collected in the book present readers with rare point of view over the city. Segments are connected, fractions are integrated, and thus, the city has become discernible. While sorting out the progression of urban developments, the precipitated memories of the city have been awaken and waltzed into people’s hearts.
-
品读正定孙万勇《品读正定》是一部历史文化类书稿,正文共8章,通过对地理、历史、人文、民俗、古迹、文化的描述,向读者呈现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千古之美。作者在挖掘史料、点评综述中,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增强品读的故事性。许多生动故事穿插书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寓于历史、寓于人物、寓于历史与人物的结合中,让读者在历史故事中感受正定的人文精神与魅力。
-
半井斋治史随笔邱捷本书系作者发表的与历史题材有关的文章辑录,多数发表在《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文史纵横》《近代史研究》等报刊。本书充分依据历史资料,如《杜凤治日记》《广东七十二行商报》《香港华字日报》、清末澳大利亚出版的华侨报纸等,撰成的文章短小精悍,文笔生动,注重知识性、新颖性和可读性,目的是向普通读者讲述历史故事,传播、介绍历史知识。书稿内容多与广东、广州历史文化有关,对于宣传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特别是岭南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福建三坊七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编写,潘鲁生、邱运华 总主编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中心地段,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古城风貌核心。三坊七巷起源于晋代,历经千年变化,遂成著名历史街区。三坊七巷建筑格局规整,经纬分明,许多古民居保存良好,素称“明清建筑博物馆”。街区中二百余座古建筑,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它们是城市历史最为鲜活的记忆。这里聚居了许多文人学士、名宦显贵,尽多钟鸣鼎食之家。坊内文人多以读书为业,所以科举事业极盛,据统计坊巷中共有一百五十多名进士,三百六十多名举人,几百位历史名人。这里的文化氛围成就了街区博大的气象,“人被诗书之泽,家传弦诵之声”,这些人物,亦为三坊七巷书写了一段宏大历史。
-
古典戏曲与民俗镜像彭恒礼戏曲是中国文化孕育出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戏剧领域的唯一的和最重要的文化表征。其在文化上代表性,不亚于汉字、儒学和四大发明。可能也正因为如此,自从二十世纪以来,戏曲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显学。大师辈出,著作汗牛充栋。纵观戏曲研究百年史,关于戏曲源流、作家作品、声腔音乐的研究成为主流,关于戏曲的跨学科研究不过才三四十年。本研究就是对于戏曲跨学科研究的一次尝试。正如许多戏曲研究大家所意识到的那样,戏曲与民俗生活、民俗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此前也已经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戏曲研究的主流相比,跨学科的研究仍然是戏曲研究有待开掘的领域。此前虽然已经有学者以元代的戏曲为例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产生了一批重要的成果。但必须看到,元代只是戏曲发展过程中的一百年而已,元代之后,戏曲又经历了将近六个世纪的突飞猛进,如果只研究元代,显然无法涵盖整部戏曲发展史。本研究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将理论视野涵盖整部戏曲发展史,从前人研究不多的视角切入,研究戏曲与戏曲中民俗文化的关系。正如开篇中说过的,关于戏曲艺术本体的研究是研究花朵,对于戏曲与民俗关系的研究则是研究生长花朵的土壤。中国戏曲之所以历经千年,走出了一条与西方戏剧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其原因要从培育这花朵根部的土壤中去寻找。对于根部土壤的研究才是最本质的研究。
-
苏式生活 民俗风雅施伟萍 编著《苏式生活 民俗风雅》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案例分析展示和民俗活动场景再现等方式,结合网络资源和影像资料,让大专院校的学生通过《苏式生活 民俗风雅》的学习,感受中国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特别是苏州那粉墙黛瓦的民居、小桥流水的街巷及温婉可人的吴侬软语。这些生活细节可以让大专院校的学生切实感受精致典雅的苏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