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文化
-
披头士对英美流行文化的影响王倩本书对披头士这个乐队的生活方式和披头士乐迷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一个时代人的生活方式,或者说当下某种人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概括性的阐述,应该说,所谓的“披头士文化”包括这一切,也远远大于这一切。“披头士文化”并非一个死去僵化的尸体,而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运动的意义结构体,它召唤着新的意义的加入。通过描述表面和深层次上的现象,展现文化背后一种社会结构和人存在意愿的变迁。因为在笔者看来,发生在披头士文化上的复杂性和冲突性从很大程度上说也是20世纪后半叶整个流行文化的一个总体的特色。
-
英语世界的《易经》译介研究朱睿达 著《易经》等中华文化典籍在海外的传播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对于它们译介的真实与具体隋况,学界总体上还停留在模糊认识和笼统描述的层面,缺乏细致统计和前沿研究。《英语世界的《易经》译介研究》结合海外易学界的较新考察,重估了现有《易经》英译版本的真实隋况,并对其整体风貌进行了初步评述。《英语世界的《易经》译介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绪论至第二章为《易经》英译研究概览:绪论简略论述《易经》英译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章描述《易经》英译版本的总体情况;第二章分析《易经》英译研究现状,其中包括基本情况、研究的进展和水平。第三章至第六章为《易经》英译代表性版本述评:第三章评析来华传教士译介中华文化时期的《易经》英译典范——理雅各译本;第四章评析承前启后、由来华传教士过渡到专门汉学家的人物卫礼贤的译本简况及贝恩斯转译本概览;第五章评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西文化交通新时期的两个译本,译者分别是Richard JohLynn和Richard Rutt;第六章评析个独立完成的英译本——汪榕培、任秀桦译本,以及收入国家大型文化工程《大中华文库》的傅惠生译本。第七章、第八章主要探讨上述六个译本中反映的跨文化阐释问题:第七章以六个译本中的具体文本为例证,分析各家在由中向西传播《易经》及易学上的得失成败;第八章重点讨论《易经》英译涉及的主要几个跨文化阐释问题。余论相对独立,但与《易经》英译及国际易学的核心息息相关,即《易经》及易学本身是否具有可以跨越时空的阐释效度和文化张力,及其能否被传播接收方成功收受、能否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延续生命的问题。《易经》与古希腊罗马史诗之间曲径通幽的具体文本对读,是对易的阐释体系的一次检验。
-
日本之味道[日] 北大路鲁山人 著本书是日本书法家、陶艺家、厨人兼美食作家北大路鲁山人(1883-1959)的散文合集,集中编选了他历年来所写的谈吃论食的文章。鲁山人不仅懂得吃、善于做菜,还具有高度的审美,他的名言是餐具是料理的衣服,正是对食器的想法和要求,使他最终成为一代陶艺大师。这本书体现出鲁山人特有的辛辣和专注,爱吃、钻研吃、为吃较真,一则则食物小品读来让人会心一笑,也可以让亲近庖厨的读者获得启迪。
-
西方文化与艺术鉴赏谢工曲 著本教材以西方社会发展演变的脉络为主线,文图并茂地描述人们的生活场景,城市形态,建筑与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相互关联性,形成一个描述西方社会及文化艺术的动态影像。通过对西方文化艺术的纵向历史发展演变和横向不同观点的阐述分析,使读者初步掌握西方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及纷繁复杂的种种表现,以此激发对西方文化艺术的本质及意义的思索。本教材内容包括古埃及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中世纪哥特文化、伊斯兰文化、拜占庭文化、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主义等,涉及西方文化艺术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发展时期及其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勾勒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西方文化艺术坐标体系,试图揭示许多历史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应对时代发展需求的解决方案。
-
体验世界文化之旅阅读文库 爱尔兰JOHN SCOTNEY体验世界文化之旅阅读文库 爱尔兰
-
文明碰撞与范式转变温馨 著欧洲与中国两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由来已久,从“现代性”的视角考察近代以来欧洲与中国文明交流关系的动态发展及演变进程,能够为当下的世界提供重新审视近代中欧文明交流史的另一种可能。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政治组织与制衡、经济贸易沟通、科学技术发展、精神文化与信仰等与近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相关的一系列因子为核心,通过此种意义上的“文明”概念考察19世纪来华德国人与中国文明相遇的范式转变。在梳理19世纪来华德国人所著旅华记述的基础上,本书将研究重点集中于三位19世纪来华的德籍代表性人物之上:新教传教士郭实猎(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1803-1851)、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33-1905)、汉学家福兰阁(Otto Franke,1863-1946)。以郭实猎、李希霍芬、福兰阁为代表的19世纪来华德国人通过不同的个人意识与在华经历对中国文明现状呈现出不同的认知,并由此产生不同的文明范式。这些文明范式同时参与到19世纪欧洲人认知中国文明的范式过程中,从微观角度构建出“现代性”相遇以来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范式转换的宏观过程,使其具备更为丰富立体的维度。本书由绪论、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章节构成:绪论 一 话题缘起与学术意义二 论文所涉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三 研究视角与方法 第一章 欧洲与中国文明世界的联结 第一节 古罗马至中世纪:欧洲文明之孕育 第二节 从大航海时代至18世纪末:欧洲文明扩张之萌芽 第三节 16至18世纪:日耳曼与中国文明之交流第二章 19世纪来华德国人及其旅华记述第一节 19世纪德国对中国之渗入第二节19世纪来华德国人所著旅华记述综述 第三节 郭实猎、李希霍芬、福兰阁之旅华记述第三章郭实猎、李希霍芬、福兰阁对中国文明现状的认识第一节中国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中国人之人性 第三节中国人之精神信仰第四章郭实猎、李希霍芬、福兰阁与中国文明的碰撞第一节郭实猎的基督教文明范式:对中国之期待第二节李希霍芬的科学技术文明范式:对中国之开发 第三节福兰阁的学术文明范式:对中国之尊重第五章 19世纪来华德国人与中国文明相遇的范式转变第一节历史与个人因素双重作用下的文明范式第二节 三种文明范式之间的内在关联:批判与发展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节附录
-
悦读日本龙昇 著本书是“悦读日本”书系之一,从日本庭园的三大形态谈到各类庭园,包括佛家庭园、武家庭园、宫廷庭园、神社庭园、商家庭园、美术馆庭园等。以庭园的发展串起了日本社会历史发展的长线,读者行于文字之间,游览于庭园山水之间,也是漫步在日本历史的长卷中。
-
点亮巴黎的女人们(澳)露辛达·霍德夫斯 著乔治·桑,香奈儿,柯莱特,荷坦丝,蓬巴杜夫人,拿破仑的约瑟芬…… 在巴黎,每一条街道都刻着女人的名字,她们活在几百年前,也活在当下。 她们的狂野、高尚、勇敢、败德、坚强、愚蠢,已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她们对自我的忠诚,对权利的追求和对欢愉的信仰,就是这城市永恒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人生的转折点,露辛达·霍德夫斯来到巴黎,开启了一段随性而自我的旅程,走过那些曾在此发光发热的女人们的生命、爱与失落。从路易十四到法国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到新世纪,当她在过去的时光中追寻她们的足迹,亲自走过她们哭过、笑过、活过的每个角落时,她也从这些创造和滋养了世界最文明都市的迷人女性身上获得了生活的灵感与勇气。
-
文人偏食记(日)岚山光三郎山光三郎历时五年写就。文人是从五官感受世界,再将之形诸文字的能手,舌头与咽喉的构造自然也与常人不同,他们在吃方面的嗜好,和作品的生理有直接关系,每天的餐点就是文人秘密纪录的一部分。从料理深入追究文人的嗜好,可以看到作品中至今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 从漱石的饼干、鸥外的手抓饭团到太宰治的鲑缶、三岛的牛排,了解文人饮食生活的话,就能看到文人们的秘密。文人的饮食充满各式各样的故事,和作品之间保持着微妙的温度感。文人的餐桌绝非等闲,将食物在体内中过滤之后,方有作品的诞生。
-
文人料理店(日)岚山光三郎在谷崎润一郎《疯癫老人日记》里,充满官能享受的情色之梦。浅草什锦烧店染太郎,感受到坂口安吾《堕落论》的无尽沙漠。川端康成带着二十五岁的三岛由纪夫前往银座Candle,咬下当时最高级的炸鸡块。大口吃下山珍居肉粽,就会受到豪迈男子檀一雄的放浪诱惑唆使,飞奔出这个城市。京都上七轩万春的苹果芹菜色拉中,交杂着担任典座时代的水上勉禅味……在文士经常前往的料理店里,不仅仅只有绝佳的美味而已,故事的碎片成为粒子潜藏于其中。作家之舌敏锐地反映着当下的时代,饥渴、吼叫、嚼碎,定焦在当下的情况。引人欲望的食材气味、笔锋下的文学滋味,二十二位作家昔日品尝的陶然时光,饮食至今仍能饱腹的醇厚味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