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文化
-
文化屐痕孙宜学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就“向世界讲中国故事”所作的理论探讨文章结集。全书共分三章:一,“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二,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与民心相通;三,孔子学院与国际中文教育。作者主张,在向世界讲中国故事的同时,应基于强烈的文化传播战略研究意识,使叙事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和学科构建动机。
-
汉语之花盛开在波罗的海之滨尚劝余《汉语之花盛开在波罗的海之滨——我与拉脱维亚的故事》由95位在拉脱维亚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撰写而成,讲述了自己在拉脱维亚为促进中拉友好的汉语教学以及生活经历,约30万字。本书内容的编排以横向共时和纵向历时相交融为原则,以期立体展示拉脱维亚汉语教学的宏图。首先,按照横向共时的原则,本书以汉语教学点为分类进行编排,共分为十五篇,全面展现遍布拉脱维亚全境的二十二个汉语教学点的汉语教学风采。其次,按照纵向历时的原则,每个教学点文章按照作者任教时间先后顺序编排,以期清晰地展示各个教学点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汉语教学传承。本书是一部难得的口述历史画卷,既展示了拉脱维亚汉语教学的发展轨迹和中拉人民友好交流合作的动人故事,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波罗的海之滨和琥珀之乡拉脱维亚的风土人情,是渴望了解拉脱维亚这个国家以及拉脱维亚汉语教学的人士的读物,也是全国200多所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的宝贵读物。
-
发明巴西樊星若热•亚马多是巴西经典作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也是我国迄今为止译介最多的拉美作家,对于巴西身份塑造及巴西形象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书将亚马多作品放置于巴西历史语境之中,强调其在记录现实的同时,有意识地发掘巴西民俗传统,不断构建起新的巴西文化身份,并以此来应对巴西各阶段的社会需求。全书分为如下几个部分:1.亚马多文坛评价及文献综述;2.亚马多笔下的巴西:“西方”或“亚非拉”;3.亚马多式的混血女郎与巴西式的“种族民主”;4.巴西狂欢精神与亚马多的狂欢化写作;5.亚马多对“巴西身份”的解构与重塑;6.结论:亚马多70年创作历程与巴西民族身份建构过程回顾。
-
外人来华从教授业的历史考察兰军 余子侠在中国近代高校发展历程中,外籍教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书在对已有研究成果与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教育史学的视角,以来华外籍教师在中国近代大学的从教授业状态为主线,对外籍教师群体的形成、结构和扮演的角色等展开研究,力图回答中国近代大学外籍教师群体从哪里来、如何形成与活动,以及怎样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与发展等基本问题,同时补充和推进学术界现有的有关外籍教师的研究。本书由八部分组成。导论部分对本书的写作做一简要交代和说明,第一章探讨外籍教师来华背景和从师轨迹,第二章交代外籍教师的来华渠道,并对所搜集到的外籍教师基本信息进行分析,第三章概述中国政府对外籍教师在华的任聘管理,第四章展示外籍教师的教学生存状态,第五章探究外籍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第六章考察外籍教师在华大学教学研究活动所产生的影响,结语主要就中国近代大学外籍教师在华从教授业的现实观照提出看法。
-
管理纪事遗产朱海风,史月梅 编丛书从全国范围内遴选出古代水利工程等工程类遗产,水利管理机构衙署、祭祀场所等建筑类遗产,水利碑刻和镇水兽等石刻石雕、水利名人墓葬等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水利舆图、文献、生产生活用品等可移动的文化遗产,以及水利口头传说、祭祀仪式、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典型水文化遗产,以图文并茂形式介绍其历史沿革、遗产概况和保护现状等,向社会公众展示其深厚的历史价值、富有创新的工程技术和丰富的文化艺术底蕴,从而提高社会公众对水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并自觉参与水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适度利用行动,使水文化遗产这一不可再生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
-
跨文化对话乐黛云, [法]李比雄 主编 ,钱林森 董晓萍 执行主编跨文化对话第47辑关注西方汉学史研究和古代和近代东方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如有法国、英国、比利时汉学史的专题文章和汉藏学者对《大唐西域记》的研究成果。本辑对美国、俄罗斯及拉美文坛动态也有专门介绍,体现了辑刊立足于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宗旨。
-
非遗成果转化与合理利用张志颖本书以非遗成果转化与合理利用为主要讨论对象,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再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转化”“非遗成果的利用方式”“非遗现当代保护与传承”等内容,对中外文化非遗视角下的保护、传承、前景评估进行了阐述,形成了有个人研究特色的理论体系,是一份价值较高的理论成果,是专业性较强、理论水平较高的艺术理论、文化理论类图书,可作为艺术学、社会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专业的参考资料。
-
长溪文脉李健民本书对福建省福安市的37个非遗项目进行比较充分的叙述,从文化视野叙述非遗项目,关注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沿革变迁、文化事象、地方特点等。全书分“习俗风情”“戏曲与曲艺”“传统技艺”“食品加工”“节庆信俗”五卷,每卷若干篇。另有一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案例”,对2项非遗即福安平讲戏和坦洋工夫红茶的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介绍,以期对后续的非遗工作起示范作用。本书附录包括《福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福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展示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名称、项目类别、公布批次、保护单位、保护级别,以及传承人等。
-
近代电化教育的传入成型乔金霞本书以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学科构建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考察电化教育在近代传入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活动、事件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力求全面而真实地再现电化教育在近代中国传入的主体、渠道、成效,国人对其由排斥到吸纳的心理转换,以及电化教育学科体系的创建。作者从教育交流的角度,将中国近代电化教育引介中的传播主体、传播载体、传播效果以及影响等若干要素作为研究的重点,按照电化教育传入中国的关键人物与重要事件连缀起来的历史主线,结合传播学中相关的传播模式理论,分析了作为近代新型教学手段电化教育的引介主体与主要传播载体的变化及其不同的传播内容。
-
战士的餐桌丛丕、赵暾、唐茜《战士的餐桌》以二战时期的战地饮食为主题,从大量史料中遴选了数十个与食物有关的小故事,展现了在不同环境下各国军人以及平民在前线和后方的饮食生活,介绍了世界各地的特色饮食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背景。英国海军为何在数百年间坚持配给烈酒?美国大兵为什么如此厌恶斯帕姆午餐肉?德国军队的代用咖啡真的那么难喝吗?在苏联“125克黑面包”和“100克人民委员伏特加”意味着什么?日本海军在发动珍珠港偷袭前为飞行员提供了何种特殊食物?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踏上黄泉时又吃了怎样的断头饭?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本书融军事历史、饮食文化、人文情怀于一体,通过餐桌看战争,透过食物聊历史,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别样的感官享受和历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