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文化
-
格调与文明[英]露丝·古德曼(Ruth Goodman)著,亓贰 译经久不衰的时代风范,融入文明的极致探寻,深刻塑造了今天的品位感知 只有了解维多利亚人的日常生活形态,才能理解这种文化的追求。从贵族的绫罗绸缎到农民的粗布麻衣,从上流的法式大餐到底层的饥饿难耐,从时尚杂志上的精美图样到黑暗矿井里的极度剥削……维多利亚人的晚宴、游戏、礼仪、禁忌,甚至隐秘性事,均被露丝·古德曼以时间为序呈现笔下,叙述内容的时间跨度长达60年: 作为尊贵的绅士,男人们的“西装笔挺”到底是什么标准?身为优雅的淑女,勒紧紧身胸衣其实不止为了展现身材?人们搭上蒸汽火车去工厂上班,维持体面仪态外表的同时又该如何下矿干活?射箭、网球等“高级”运动兴起,可人们为什么在打球时要系上格格不入的围裙?豪华浴场其实不是富人专享,它的源起和穷苦人民脱不了干系?到底是什么掀起了洗浴之风,让人不分身份高低齐聚“大澡堂”? 更难能可贵的是,古德曼将理论与个人实践相结合,亲自化身维多利亚人持续一年体验当时生活,不仅将当时的穿着打扮、饮食文化和日常工作呈现在本书中,还讲述了维多利亚时代在个人卫生、厨房科学和性等方面极大的观念革新,回顾了经济极度繁荣的宏观社会中微观的个体,展现了这段迷人历史中真正的细节。
-
以色列教育耶胡达·巴-沙洛姆本书属《以色列与中东研究译丛》中的一本,是教育BU国别与区域备案中心四川外国语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学术译介成果之一。自1948年建国以来,多元文化社会成为以色列社会形态的显著特征,为了缓解多元文化造成的社会冲突,弥合社会裂缝,塑造共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成为以色列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本书作者利用自然主义的观察方法,系统全面地记录与介绍了以色列各层级学校在纪律规范、校服文化、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教育举措,并结合对教师、家长、学生的访谈,以期展示与总结总结以色列教育实效性与创新性的一面,对于我们了解以色列社会发展,进行对外交流具有积极作用。
-
以桥之名王雅平本书作者有感于此,立志于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通过梳理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与浙东运河段)上有代表性的桥梁,以桥之名,串珠成链,探索每一座桥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意义,如从登云桥引出中国科举制度、从江涨桥探索满族政权对江南士族文化的利用、从观音桥介绍民族蚕桑和丝织业的发展、从大关桥介绍漕运与谷仓制度、从长征桥讲述清末民初市井商埠……通读此书,读者能获得大运河(浙江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览式了解。
-
尼罗河开始流淌吕强 著都说非洲是最古老的大陆,世界的目光似乎总停留在它的古老和蛮荒之上。这里是遭受过无数苦难的地方,甚至可以说人类把最恐怖的罪恶留给了自己的祖先之地。这里总被当作文明的起点,却好像又被现代文明遗忘。一位中国记者用1123天飞向30个非洲国家和地区,去认识总统、信徒、士兵和路人,去探寻废墟、家园、城堡和灯塔,去看见星空、裂谷、沙漠和海洋。他投身锐利的当下,又随时进入磅礴的历史,不断走近苦难与挣扎,又不断发现希望与可爱,并且始终相信: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你我有关。
-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人文交流发展报告韦红,刘明周,陈菲2015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立了两国间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这一机制同两国的政治安全对话、经贸合作对话共同构成了统筹和推动中印尼关系发展的重要支柱。2021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合作从政治、经济、人文“三驾马车”升级为政治、经济、人文和海上合作“四轮驱动”,两国合作的范畴与深度都有重要提升。本报告主要研究2021~2022年度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在人文交流领域的发展状况,具体分为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三部分。总报告对这一年度中印尼人文交流情况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整体梳理;分报告对这一年度的文化、教育、卫生、青年、科技、媒体、旅游、智库等颇具特色的人文交流进行了深入分析;专题篇则主要探讨中印尼人文交流中某一具体问题。整体而言,本年度的中印尼人文交流发展报告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既注重截面分析又注重纵深探讨,系统总结了中印尼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报告提出切实可行的相关建议,以期为政府、社会等实践层面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最终为中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人文基础。
-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钱乘旦、陈晓律在世界各国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平、渐进、改革为主要特色,其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就在这平稳的现象之下,英国经历了深刻的、惊涛骇浪般的社会变化。它率先闯进现代文明的大门,走进现代社会,它开创了现代经济与政治制度,其科学与文化发展给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国是现代化的开拓者,它的开拓永久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这种剧烈的变动与沉稳的路径,如何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本书即追溯这种文化模式的形成机制,从中寻找带有普遍意义的历史启示。
-
多瑙河畔的东方王国王佳懿、赵彬本书是走进“一带一路”丛书中的一本。本书是走进“一带一路”丛书中的一本。本书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情等方面全方位展示奥地利这个低调而现代的国家,勾勒出奥地利社会的最新面貌。本书还钩沉奥地利和中国之间的历史人文故事,梳理当前中奥、浙奥之间的国际交流合作,挖掘浙江省与奥地利下奥州、宁波与维也纳的友城故事,整理近三年最新经贸领域的数据,调研在奥浙籍华人的生存空间及变化。
-
塞泽尔与桑戈尔利利安·凯斯特鲁著该书汇集了作者本人不同时期写作的20余篇专题论文和访谈录,是对塞泽尔和桑戈尔两位黑入诗人进行的系统、全面、深入介绍,着重分析了他们对于“黑人精神”(或称“黑人性”)内涵的理解。各篇论文采取不同的观察视角,涉及丰富的主题。本书既是作者对两位黑人诗人客观的学术研究,也饱含了对他们思想的敬意,尤其充分肯定了他们跳出自我国度而放眼全球、对于整个黑人世界的关切之情。透过作者的深入剖析,读者可以重新认识到一种立体的、多元的、发展中的“黑人精神”,这对于进一步认识这一思想对当代非洲乃至对整个黑人世界的思想发展产生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
民俗传统与特色小镇建设毛巧晖,王卫华,张青仁,王文超本书稿系北京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北运河课题组”2022年的研究成果。项目组主要选取了北运河流域台湖影视小镇、西集生态休闲小镇、张家湾设计小镇、宋庄艺术小镇等四个特色小镇,在当地展开了数年的田野调查研究。书稿围绕当地民俗文化资源及其创造性转化等问题,侧重于以口述史的研究方法,记录当地的人文历史与记忆。第一部分,台湖影视小镇:民俗文化资源及其创造性转化的研究第二部分,西集生态休闲小镇:地理及人文基础、小镇文艺资源、小镇文化空间建构、小镇文化产业化。第三部分,张家湾设计小镇:漕运重镇的运河记忆、红学之乡的文化赋能、情境再生与景观重塑。第四部分,宋庄艺术小镇:传统村落公共民俗、艺术集聚区自然形成期的公共生活实践。
-
非遗的植物朋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人民依托岭南各类植物传承发展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光辉灿烂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见证了人类对植物世界从未停步的探索。本书选取广东各地的二十多个涉及本土特色植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广州榄雕与乌榄、新会葵艺与蒲葵、新会陈皮与柑橘、莞香制作技艺与莞香树等,从生活文化的角度出发,展现人们运用植物资源创造美好生活的技艺和智慧。本书不仅铺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人文知识,也介绍相关的植物知识,力求语言生动,插图精美,引领读者朋友从身边的花草树木出发,去深度理解美好的传统文化,去感受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