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文化
-
航向亚马孙(美)乔·凯恩背着独木艇及数百公斤的装备,这支探险队徒步爬上高达18 000英尺的米斯米山,寻找世界第二长河——亚马孙河的源头,从此展开一场费时6个月、长达4200英里的泛舟历险之旅。他们是全球首支成功航完亚马孙河全程的队伍。阅读这场搏命之旅,我们感受到人的恐惧、自私与渺小,更见识到人的勇气、智慧与伟大。
-
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甄红菊暂缺简介...
-
跨文化交际研究概论王卓,洪宇跨文化交际研究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往往会涉及跨学科的内容,当今中国在进行全球化的融合中也需要大量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跨文化交际研究概论》正是遵循实用性、阶段性和适度性的原则,从价值观、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跨文化冲突、休克与适应、跨文化交际心理与态度等不同维度来重点培养读者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终身学习意识。《跨文化交际研究概论》适合作为研究世界不同文化的参考用书,也适合作为其他各专业人员在涉外活动中的跨文化指南。
-
菊与刀(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共十三章: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怎样“自我训练”(修养)和孩子怎样受教育。全书夹叙夹议,抛开了对樱花、茶道、武士道等煽情描述,更多是对家庭关系、精神信仰进行白描式的对比,诸如美国人和日本人看待健康、物质、战争宣传、家族关系等的不同观念。《菊与刀》直接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成功也证明了《菊与刀》对日本人所做研究的成功。从此,西方对日本文化的研究热潮也揭开了序幕。
-
江户一日(日)善养寺进 文/图,(日)江户人文研究会 编本书旨在让人们通过绘画了解江户生活,共由七个主题构成。①《江户的城镇》,从“江户城”开始,到游览胜地“王子”,介绍十六个地方,可以一览江户的全貌。②《武士的装束》,具有代表性的武士正装,以及奥勤(内勤侍者)的装束。③《官吏和刑罚》,介绍了“寺院和神社奉行”“城市奉行”“火付盗贼改”。各种与力、同心的打扮和“拷问”“处刑”,还有武士的生命——刀的特征等。④《庶民的穿着和工具》,介绍庶民的风俗。⑤《庶民的生计》,描绘了二百七十种庶民的职业。⑥《江户三火消》,介绍了江户三火消(三大消防组织)的消防队旗和半缠等。⑦《异国》,介绍的是江户的人们看过的书籍中,外国的船和外国人的样子。多数的绘画源自江户时代的书籍或彩色“浮世绘”版画。
-
体验世界文化之旅阅读文库 爱尔兰JOHN SCOTNEY体验世界文化之旅阅读文库 爱尔兰
-
知日52 BGM之魂茶乌龙《BGM之魂》是知日系列第50本特集(暂定序号),全面介绍了日本在配乐文化,从日本电影、电视剧、游戏、纪录片等领域的配乐的流变、经典作品以及名家专访等方面进行剖析。**专访了坂本龙一、菅野祐悟、菅野洋子、天门、平泽进等当代知名音乐家,近距离了解他们的创作与故事。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日本配乐相关的背景、发展,梳理现当代*具有代表性的配乐作品与作曲家,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在日本影视、动画、游戏等流行文化领域中独具特色的配乐文化。
-
英语世界的《易经》译介研究朱睿达 著《易经》等中华文化典籍在海外的传播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对于它们译介的真实与具体隋况,学界总体上还停留在模糊认识和笼统描述的层面,缺乏细致统计和前沿研究。《英语世界的《易经》译介研究》结合海外易学界的较新考察,重估了现有《易经》英译版本的真实隋况,并对其整体风貌进行了初步评述。《英语世界的《易经》译介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绪论至第二章为《易经》英译研究概览:绪论简略论述《易经》英译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章描述《易经》英译版本的总体情况;第二章分析《易经》英译研究现状,其中包括基本情况、研究的进展和水平。第三章至第六章为《易经》英译代表性版本述评:第三章评析来华传教士译介中华文化时期的《易经》英译典范——理雅各译本;第四章评析承前启后、由来华传教士过渡到专门汉学家的人物卫礼贤的译本简况及贝恩斯转译本概览;第五章评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西文化交通新时期的两个译本,译者分别是Richard JohLynn和Richard Rutt;第六章评析个独立完成的英译本——汪榕培、任秀桦译本,以及收入国家大型文化工程《大中华文库》的傅惠生译本。第七章、第八章主要探讨上述六个译本中反映的跨文化阐释问题:第七章以六个译本中的具体文本为例证,分析各家在由中向西传播《易经》及易学上的得失成败;第八章重点讨论《易经》英译涉及的主要几个跨文化阐释问题。余论相对独立,但与《易经》英译及国际易学的核心息息相关,即《易经》及易学本身是否具有可以跨越时空的阐释效度和文化张力,及其能否被传播接收方成功收受、能否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延续生命的问题。《易经》与古希腊罗马史诗之间曲径通幽的具体文本对读,是对易的阐释体系的一次检验。
-
点亮巴黎的女人们(澳)露辛达·霍德夫斯 著乔治·桑,香奈儿,柯莱特,荷坦丝,蓬巴杜夫人,拿破仑的约瑟芬…… 在巴黎,每一条街道都刻着女人的名字,她们活在几百年前,也活在当下。 她们的狂野、高尚、勇敢、败德、坚强、愚蠢,已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她们对自我的忠诚,对权利的追求和对欢愉的信仰,就是这城市永恒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人生的转折点,露辛达·霍德夫斯来到巴黎,开启了一段随性而自我的旅程,走过那些曾在此发光发热的女人们的生命、爱与失落。从路易十四到法国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到新世纪,当她在过去的时光中追寻她们的足迹,亲自走过她们哭过、笑过、活过的每个角落时,她也从这些创造和滋养了世界最文明都市的迷人女性身上获得了生活的灵感与勇气。
-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阿马蒂亚·森印度是一个极端多样化的国家,拥有众多不同的追求,大相径庭的信仰,判然有异的风俗和异彩纷呈的观点。《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一书分直言与异议、文化与交流、政治与抗争、理性与身份四部分内容。本书对于理解和利用印度丰富的争鸣传统,对于消除各种与阶级、种姓、性别及社群有关的不平等现象,对于南亚次大陆的和平事业,都是至关重要的。收入本书的这些关于印度的文章,是在过去十年间撰写的,而其中约半数则是在过去数年间完成的。第一编的四篇文章概述印度争鸣传统的性质、范围和重要意义。第二编中的文章论述交流在文化的发展与理解中的作用。第三编涉及剥夺或匮乏的政治问题(贫困、阶级和种姓分裂、性别不平等),也涉及印度和巴基斯坦发展核武器导致的次大陆人类安全风险。最后一编的主题是推理在印度人认同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