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文化
-
庞德与中国文化陶乃侃 著由于欧洲中心论的缘故,西方学者涉及庞德与中国的关系时,往往回避计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大多好考证庞德涉及的中国文史资料。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整体给人的印象是庞德研究中的中国问题是考据学问题。然而,庞德却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备至,视中国古籍为“新大陆”。为“宝库”,甚至是现代西方“文艺复兴”的思想之源。这种认识成为庞德终身究读中国古籍的动力。庞德著作不仅有明显的儒家思想影响,而且也有道家思想影响的痕迹。本书取比较学视角,结合当前主要批评方法,沿中国传统诗学和儒学两条思路,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庞德及其现代主义诗学的影响与意义。全书分五章,考察讨论庞德研究中较为忽视的问题:如庞德的比较诗学、中国文化影响的生成及其发生点、庞德选译《中国诗集》的真实标准和动机、庞德对中国诗律的拒绝与改造、乐府诗与西方叙事诗的内在关系、费氏遗稿及其译介影响的实质意义、《诗章》叙事模式和集合模式的建构、儒家伦理母题的生成及其建构、《诗章》儒学题旨的显隐表现、“潇湘八景”和山水诗对庞德创作的影响等。由此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庞德的创作、诗学、审美、伦理、信爷、思想均有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刺激、影响了庞德现代主义诗学的建构,而庞德的观点与写作实践又为中国文化遗产输入了时代气息和新的生命,使其得以在域外的现代文学话语中流传。这种东西方文化交流相得益彰的共生景观,是对赛伊德“东方主义”的文化霸权论的有力反驳。
-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曾艳兵 著本书旨在探索和研究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卡夫卡特别钟情于中国文化,他说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本书探索了卡夫卡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的理由和原因。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显然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他阅读了大量经过翻译的中国典籍、诗歌、传说故事,认真研究过西方学者撰写的有关中国及东方的著述,翻阅过许多西方旅行家、神职人员、记者、军人、商人等撰写的旅行记或回忆录。他在他的书信、日记或谈话中多次谈及中国文化,引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他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非常崇拜和赞赏。他以他的不朽作品精心构筑了一座德语的“万里长城”。他创作的第一篇小说《一次战斗纪实》就与中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以后他又创作了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往事一页》《中国长城建造时》《一道圣旨》《中国人来访》等,他的其余作品也常常与中国文化思想有着某种或隐或显示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卡夫卡在创作中驾轻就熟地掌握了一种变成小动物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通常只有中国人堪与媲美。中国文学中zui能体现这一方法特征的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卡夫卡恰巧读过这部小说的德译本,他的创作有意无意地受到过这部小说的影响。卡夫卡还熟读过老庄哲学,这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有所反映和表现。卡夫卡的“法”与“道”一样,充满了多义性、歧义性和神秘性;卡夫卡笔下人变成甲虫是异化的结果,庄子梦蝶则是自由逍遥的化身;卡夫卡的寓言是自我表现和自我宣汇的现代寓言,庄子的卮言则是沟通天人之际和载道的工具。卡夫卡的《城堡》与钱钟书的《围城》在主题立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而它们之间的差异又体现了两位作家迥然相异的生活方式、人格特征以及东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卡夫卡的一生大致经历了想象中国、阅读中国、描绘中国和创作中国这一过程,这在西方作家中虽然不能说是juewujinyou的,至少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难能可贵的。同时,卡夫卡又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敬重的作家,而且,他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生活和创作还产生过巨大影响,被许多中国作家视为“知音”。卡夫卡活着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他以其独特的创作使中国作家感到震惊,并为中国作家打开了另一个世界。该书zui后综述了20余年来中国(大陆)对卡夫卡的译介和研究。
-
荣格与中国文化申荷永,高岚 著《荣格与中国文化》是中学西渐丛书的一种,中学西渐丛书的选题意图是通过揭示西方世界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艺术大师、哲学家、思想家等人与中国文化的关联,从中理出“中”学渐次浸润、影响“西”学的脉络。本书分为六章及“引言”与“后记”。第一章“荣格的中国文化情怀”,从荣格出生与成长中所接触的中国文化元素作为缘起,呈现荣格家中的中国气氛,以及荣格内心深处的中国意象,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从中国主流文化的几大支系出发,分析荣格著作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印记,探索荣格思想形成过程中“中学”的催化、启发和影响;第六章“爱诺思及荣格之后的发展”,呈现荣格及其学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与整合的持续努力,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荣格与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影响。
-
文明开化来了[日] 林丈二 著,凤气至纯平,许倍榕 译日本在明治时代历经文明开化的变革,逐渐形成现代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习惯。本书通过日本“路上观察之神”林丈二利用明治初期到1930年代日本的新闻(报纸)、杂志里的“插绘”和“广告”,配合报纸社会新闻纪事,仔细探究和挖掘其中各种物品和潜藏的故事,记录一百多年前日本人的生活样貌和变化,从而建构其独树一格的日本明治时代的文明开化史。 明治时代曾出现“附插画的报纸”,如《东京绘入新闻》《绘入朝野新闻》等,以“绘入”(插图)为卖点。本书收录23种报刊250幅珍贵报纸插画,聚焦20个日常生活故事,运用“插画”这样的时代投影器,管窥一百多年前日本人的面对文明开化的踌躇与前进。让我们在时光旅行中回到明治时代,从那里看到“日本的现在”的根柢。
-
昭和上班族 月薪一百圆岩濑彰 著日本昭和时代从1926年延续至1989年,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又分为战前时期和战后时期。 二战前普通日本人的生活,在我们的想象中,也许尚无现代生活的痕迹。但若细究本书,就会发现事实可能并非如此,那时领月薪的“上班族”已经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月薪百圆”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普通日本人靠什么才能“出人头地”? zuigui的嫁妆竟是衣服? 让我们跟随这部昭和时代的导览书,去了解当时日本的种种习惯、家庭形态及战前生活的真实样貌。
-
伏尔泰与中国文化陈宣良 著在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中,伏尔泰对于中国文化的推崇,可以说是一个难得一见的景观。但是,作者认为,伏尔泰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自身存在着太多的偏差。具体地说,伏尔泰与一般的西方人一样,缺乏对于中国文化本质的洞悉。该书深入解析伏尔泰是如何误读中国文化的;而且这种误读未必是消极的,有时候它正是一种新文化产生的契机。误读也理解为重新解读。
-
中国禅与美国文学钟玲 著《中国禅与美国文学》探讨的是比较文学学门中的文化移植课题,所探讨之内容则属中国文化西渐的范畴,专注于研究中国禅如何移植到美国文学作品之中。此书试图解答以下几个问题:从历史的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中国禅如何传入美国文化界、文学界?二十世纪中叶到二十一世纪初的美国文学作品中,吸收了什么中国禅文学的养分?在这大规模的文化移植中,中国禅文学的英译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英译呈现了什么文化上的误读现象?
-
白璧德与中国文化段怀清 著《白璧德与中国文化》一书,在关注到白璧德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之间所存在着的客观联系的基础之上,对白璧德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在西方汉学历史语境中的地位与意义、白璧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形态、白璧德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等进行了qiansuoweiyou的阐述,并对国内学术界一直很少直接涉及的白璧德的人文思想的核心要义,结合对白璧德主要著作的读解,予以了提纲挈领式的揭示说明。不仅如此,本书还对陈寅恪、汤用彤等与白璧德思想学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独到的解释发阐,而且,对于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与白璧德的人文批评之间的关联以及现代中国保守主义或者人文主义批评与白璧德思想之间的内在契合,作了历史性的勾勒与理论上的阐明。
-
从常青藤到华尔街刘佳妮 著常青藤盟校是如何进行海外面试的?美国大学对国际学生有什么期待?有什么恐惧?新冠疫情爆发后,身处纽约“震中”的华人留学生,如何自处?这场全球大疫,我们能学到什么?刘佳妮,“千禧一代”中的典型代表,从一名重点公立学校的芭蕾舞特长生,考入美国常青藤名校布朗大学。毕业后,接受过每周工作110小时华尔街投资银行的历练,也曾在麦肯锡咨询公司旗下的投资基金努力打拼,直到创立自己的公司……从中国公立学校,到美国私立大学,从曾经渴望融入,到如今的淡定、自信与从容,她用了10年时间。
-
寻找香槟彼得·林(Peter Liem) 著,马千 译香槟是世界上具标志性、受欢迎的葡萄酒之一,深受严肃的葡萄酒收藏家和日常饮酒者的喜爱。然而,它也是容易被误解的葡萄酒之一,消费者很容易被香槟的豪华营销所蒙蔽。彼得·林,著名葡萄酒专家、“香槟指南网”创始人,与其他许多职业鉴酒师不同,他离开繁华都市,长年定居于香槟区的乡间。通过多年在香槟区的交流与实践,基于风土解读香槟,向人们展示这些美酒的生产地、生产方式和生产者,梳理香槟和香槟区的历史脉络,无论对于入门新手还是资深爱好者来说,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指南。随书附赠极为详尽的原版香槟地区“拉玛地图”,可指引读者按图索骥,前往香槟区探访葡园和寻找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