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文化
-
南大日本学研究刘东波本书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组织筹备的论文集,以日本语言文学、社会文化为主,兼顾历史学、经济学等其他日本学研究领域。依托南京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在吸收每年承办或主办的各类学术会议论文基础上,广泛收入国内外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学生的研究成果。本书预计收录15篇学术论文、2篇书评,由向全国征集而来的稿件和活跃在日本研究线的科研人员的优秀成果组成。作者中既有日本权威学者吉海直人、南京大学教授叶琳等资深学者,也有一部分刚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走上独立科研道路的青年学者。
-
神工李延声 著画册《神工》是画家李延声先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所作的画像集。画家用画笔为传承人立传,注重发觉每个人物的传神之处,反映了传承人的心灵世界和艺术天地。本书呈现了李延声对绘画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心得。本画集是《神工》系列的第二集,延续集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画像与自述结合,使语言与绘画交融,充分展现了传承人的精神面貌。李延声是当代著名画家。在《神工》中,他以画笔为默默耕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立传,在一幅幅画像中,读者能感受到画家对中华文化和人民的热爱。
-
长溪文脉李健民本书对福建省福安市的37个非遗项目进行比较充分的叙述,从文化视野叙述非遗项目,关注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沿革变迁、文化事象、地方特点等。全书分“习俗风情”“戏曲与曲艺”“传统技艺”“食品加工”“节庆信俗”五卷,每卷若干篇。另有一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案例”,对2项非遗即福安平讲戏和坦洋工夫红茶的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介绍,以期对后续的非遗工作起示范作用。本书附录包括《福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福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展示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名称、项目类别、公布批次、保护单位、保护级别,以及传承人等。
-
魔都上海刘建辉 著,甘慧杰 译作为东亚与西方交往的重要窗口,日本的有识之士从明治维新到20世纪20年代,就在时刻观察并体验着上海。上海如何从举世闻名的“摩登”变成“魔都”?她的城市性格中混杂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她又是如何影响东亚世界的?都是本书将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
远东考古博物院汇刊安特生1929年创刊,由安特生担任主编,用于纪念瑞典中国委员会成立十周年。贝德士编《西文东方学报论文举要》著录:「本刊乃瑞典最精之出版物,大致论列考古学、艺术学、曁人类学。撰述用英文,亦间有用德法文者。」此后,每年一期,作者除安特生外,尚有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伯希和(Paul Pelliot)、喜龙仁(Osvald Sirén)、贝格曼(Folke Bergman)等西方汉学界重量级学者,集中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汉学研究文章,是东亚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今影印前二十号,以供学者参稽。
-
远东考古博物院汇刊安特生1929年创刊,由安特生担任主编,用于纪念瑞典中国委员会成立十周年。贝德士编《西文东方学报论文举要》著录:「本刊乃瑞典最精之出版物,大致论列考古学、艺术学、曁人类学。撰述用英文,亦间有用德法文者。」此后,每年一期,作者除安特生外,尚有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伯希和(Paul Pelliot)、喜龙仁(Osvald Sirén)、贝格曼(Folke Bergman)等西方汉学界重量级学者,集中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汉学研究文章,是东亚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今影印前二十号,以供学者参稽。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殡葬文化遗产名录和谱系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刘锋,魏坚,孙危本书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旨在通过搜集、翻译、整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墓葬文化遗产情况,以墓葬文化的概念入手,通过其葬式、葬法、葬俗、陪葬品中包含的中国文化因素,展现中华文明与中国周边国家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及其遗产,并通过墓葬文化遗产名录与谱系的撰写最终集结成书,向大众展示这一成果,讲好中国故事,让遗产和文物说话,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服务。本项目丛书共分4卷,即北亚卷、中亚卷、东北亚卷、南亚东南亚卷,本书为北亚卷。作者团队在负责的区域内以距今5000年至民国时期为时间范围,按年代、级别、族属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墓葬(高等级墓葬和一般平民墓葬均有),收集其葬式、葬俗、风格、陪葬品中包含中国文化因素的材料(包括在当地搜集到的资料和国内外已出版、发表的学术成果),在此基础上翻译、汇总整理,每个墓葬编写一个2000—3000字的谱系内容,内容包括墓葬名称、位置、所属年代、整体情况及实物形态介绍,重点介绍出土的具有中国元素的葬式葬法、葬俗、随葬品的年代、来源、功能、外观含义等,配有相应的图片,并从人员交往、政治、社会、经贸交流甚至军事行动等方面进行概括性的对比性分析研究,给出基本的结论判断。
-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 京绣技艺刘秀花 高伟毅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非物质性和非文体性,它以人为载体,因人而存,随人而动,人亡艺绝,人去技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核心、最关键的环节就是保护传承人。借助现代化设备以文字、录音、影像等形式通过对访谈传承人,对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态予以记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京绣又名宫绣,燕京八绝之一。起源于辽金、元,兴盛于明、清,以料不厌其贵、工不厌其繁、艺不厌其精、品不厌其雅而著称。它吸纳了顾绣、苏绣、湘绣的优点,是最具北京独特艺术风格的刺绣品种,成为东方文化的象征。本项目将以图书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可读性和欣赏性并存。编者采用田园调查的方式,通过录音采访,记录了刘秀花从农村妇女成长为国家级传承人的曲折经历,书中刘秀花还对京绣的工艺流程、宫廷京绣的技法和技巧做了详细介绍。
-
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宋俊华本书包括总报告、分题报告、年度热点,以及大事记四个部分。一、总报告题为“2021年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全面疏理我国2021年度非遗保护实践中法制、名录体系建设,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数字化保护,传播传承,学术研究等问题经验与发展趋势,开展理论探讨,提出可行性建议。二、分题报告为十篇,按照我国非遗名录的十大门类,分门别类地撰写一篇2021年度保护发展报告。(1)总结各门类2021年度非遗保护实践工作概况。(2)分析各门类非遗保护实践难点、重点问题,就难点、重点问题做学理分析和保护经验总结,提出合理化建议。(3)预测各门类非遗保护的趋势。三、年度热点:对2021年度非遗热点进行评析。四、大事记和附录部分,疏理2021年非遗保护重大事件和重要资料。
-
留学生与近代中俄外交变演刘振宇本书以晚清至民国初年的近代中国留俄教育为研究对象,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搜集的各类史料和中外文献,以文化外交作为理论分析工具,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中俄两国外交关系及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的产生与演变入手,深入分析近代中国留俄教育的目的、性质、特点、发展过程,审视和评价其具有的独特历史作用,以此深刻揭示中俄外交关系与近代中国留俄教育之间存在的密切关联,着重分析文化外交对近代中国留俄教育的重大影响,并总结其中蕴含的经验教训,为当代中俄关系及以留学教育为代表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启示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