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文化
-
上海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23徐锦江 主编 ;李艳丽 执行主编本书以“文化交流的生命圈:中心与边缘,交错、交流与创新”为主题,聚焦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城市形象重塑、中外文化交流的现状及关系重构、世界文学关系等问题。全书内容共分为:“总报告”“WithCOVID-19时代下的社会及城市新形象”“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文学交流史迹钩沉与新探”“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五部分。
-
给教师的建议杨衍春《给教师的建议》由苏霍姆林斯基所著,是一本教育经典书。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改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每个条目都会谈一个具体的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评价与教学王玉萍本书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上,力争体现立足现实、多元开放、促进教师教学评价理念的转变。本书以“评价支持教学"为核心理念,从教师视角分析评价对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从“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方面提供切实有效的、以评价支持教学的策略,并对教师评价素养提升进行详细阐述。书中包含大量来自一线的生动案例,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理念或策略,从传统的学习结果评价,到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从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到同时关注学生认知策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从以纸笔测验为主,到真实情境中的评价。
-
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23徐锦江 主编;袁红涛 执行主编本书稿系统梳理了2022年上海文学在文学创作、城市文学、网络文学等方面新的动态与收获。书稿着重深入解读了《千里江山图》《纪念碑》这类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展现了上海的红色文学底蕴,刷新了都市叙事现状。此外,对《繁花》这类沪语文学创作初始展开了探析,总结了上海文学创作在叙事手法、情感结构等方面的突破与创新。同时,收录了书写城市印象、反映城市特色的文学评论,加强了城市与文学的思考和联系。书稿中对网络文学中的写作语境、类型潮流、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观察和分析,对文学创作的整体环境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
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23徐锦江 主编;冯佳 执行主编《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23》在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背景下,在上海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以“奔赴后疫情时代的公共文化创新思辨”为主题,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囊括了新空间建设、乡村振兴、事业单位机构重组、融合发展等全国公共文化领域的新近热点,也凸显了高质量博物馆群建设、延时服务、数字化建设等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特色与成就,以期为上海为全面提升人民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智力支持。
-
上海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3主编 徐锦江,执行主编 毕旭玲本书包括一篇总报告和四个栏目。“文化遗产保护与江南文化研究”栏目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提出了江南文化建构的种种思考,包括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生产的分析,对江南历史文化遗迹的考察,对江南历史文脉的梳理,以及通过广播节目建构江南文化认同的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认同与实践研究”栏目对非遗在社区工作的意义与实践路径进行了探索,对新型城镇化下浙江三官信仰的谱系与文化认同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新节庆仪式营销和认同建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博物馆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中的价值与创新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传统工艺遗产传承研究”栏目对传统工艺非遗展陈叙事与江南文化认同建构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对丝网印刷技术在上海漆艺传统工艺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对新时代非遗传承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长江渔文化遗产研究”栏目对长江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思考,对上海金山嘴渔村生活习俗的非遗保护进行了研究,对长三角地区江海文化传承问题进行了分析,对长江流域的食鱼文化特征和内涵进行了梳理。
-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3徐锦江 主编;花建 执行主编本书围绕“培育新赛道,树立新优势”的主题,深入探讨上海推动文化产业重启繁荣,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的新成果和新经验,分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框架等,对上海文化产业进一步迈向高质量发展出了对策建议。本书包括五大板块,汇聚了15篇研究成果,包括栏目一:总报告,培育新赛道,树立新优势——上海文化产业的坚韧与活力;栏目二:产业篇:把握新趋势,发展新业态;栏目三:专题篇:突出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栏目四:前沿篇:推动创意开发,激活文化消费;栏目五:国际篇:把握国际潮流,拓展前瞻视野;《上海文化产业大事记》对2021年12月—2022年11月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事件,做了系统的梳理。
-
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23徐锦江 主编;郑崇选 执行主编本书分为“总报告”“重点关注”和“比较借鉴”三个板块。“总报告”及时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发展问题,提出以上海“三大文化”的融合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城市文化新形态,强调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融合发展、共生共荣,指出以“三大文化”融合发展为底蕴的上海城市发展历程就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示范。“重点关注”聚焦近年来上海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包括城市文脉与城市更新、人民城市的文化建设、城市品牌打造、城市韧性中的文化生产、公众的文化参与等多元的考察视角,既充分肯定客观的建设成效和基本经验,同时又直面问题,在开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提出基于充分调研基础上的对策建议。“比较借鉴”选取长三角城市的文化创新,城市智库的文化功能,温哥华的城市文化建设和疫情中德国文化政策等几个案例,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供多样的经验借鉴。
-
图书馆[澳]斯图尔特·凯尔斯 著1.在本书中,“图书馆”的内涵非常丰富,是名副其实的人类文化汇聚之所在。既包括真实存在的图书管,也包括以口传文学为主要表现的精神性图书馆,还包括知名作家,如埃科、博尔赫斯、托尔金等所构想的图书馆。建筑、人和书的故事相互交织,那些代表性图书馆,俨然成为人类文化史上一个个光点。2.掌故丰富且言之有据。作者本人是珍本收藏家,说起藏书场所和珍贵图书如数家珍。图书馆建造者、藏书家、书商、偷书贼……各色人等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构成了文化的多幕剧。
-
创造慈善资本市场露西·伯恩霍兹 著本书基于慈善行业的发展体系,研究了商业化时代的慈善资本化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尤为侧重于慈善市场的金融服务创新,分析了慈善产品、慈善联盟和资源聚合的创新发展,为捐赠者提供可选择的组合式“慈善选项”。指出未来愿景中新慈善资本市场的基石由三部分组成:新收入体系、行业领导力和多样性实践。并从公众监督等视角阐析了慈善的行业进化与新评估策略,以期不断改进和应对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挑战,共同构建一个社会公益的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