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
区域文化与文学靳明全主编<br>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一些个案分析。是对一个地域的文学和文化作出综合性的实践研究:如香港文学、巴渝文化、三峡诗、藏戏、丰都鬼城文化等等,着重分析这些地域文化和文学的独特性。作者挖掘出其独特性所在,并提出了保持这咱独特性的方式和意义。另一方面,他们在下篇中提出了研究区域文学和文化的一般性理论和方法,是本书中的理论部分。<br>
-
八仙山曼著《说文解字》:“仙,长生仙去也。” 仙,人经过修炼,达到了“老而不死的境界,永留人间,且往来与天上与人间。” 民间传说中,成仙之道,就是好人做到底,不管怎样的磨难都不灰心。 中国民间著名的八仙是: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 八仙作为吉神,不像别的神那样,架子很大,只坐在庙宇里和神龛中。 八仙与包公不同,头上没有乌纱,样子又常常是不如平民的乞丐,但是办起惩恶劝善的事情来,比包公还厉害。 农历正月初八这一天,许多地方有“游八仙,去百病“的习俗。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本任务论张景荣著本书包括引言和七章。引言概述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指出我们把培育“四有”新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的关系作业研究的切入点。由此切入,就能确定培育“四有”新人问题在社会有机体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应有地位。这样,我们就可以从社会大系统中文化要素与社会整体的关系的角度,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的角度,来展开本课题的研究。第一章是对文化、文化的任务、文化根本任务的探讨。第二至五章,分别探讨了“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内涵、意义,我们党重视“四有”的传统,当前 “四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以及“四有”教育所应把握的环节和关键,如何把“四有”教育落到实处等。第六章,进一步研究了“四有”的内在联系,阐述了“四有”的整体性和非均衡性,探讨了“四有”要求的层次性 。第七章,探讨了知识分子在培育“四有”新人中的使命 和神圣职责,研究了培育“四有”新人的途径和方式。
-
脸谱覃思李孟明著脸谱是中国戏曲特有的人物造型手段,也是独特的人物造型样式,一般用于净、丑和红生等脚色的面部化装。由于脸谱颇具民族风格,而且谱式多样,色彩艳丽,夸张性强,所以它已进入纯绘画、雕塑、剪纸、编织等领域,而成为各类艺术家的创作对象和大众的欣赏品。对这一颇具民族特色的脸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艺术现象与艺术品格进行深层的探讨,就显得很有意义,本书乃是脸谱研究中的一部力作。
-
黄宗羲与中国文化朱义禄著本书作者通过研究黄宗羲的人性论与政治哲学、“工商皆本”论、心学天地与学术民主、经世致用与豪杰人格、以真情实感为标准的审美情趣、求实明理的科学思想等,论述了黄宗羲在学术思想史上的影响及贡献。
-
国学研究袁行霈 主编暂缺简介...
-
出发即归宿赵虹著本书分汉文化遗传密码的“归宗”,汉文化心理结构动态的“骨骼”,汉字深涵的情感参数,艺术代码——美的世界的“现象”等六个部分。
-
文论巨典戚良德著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几百年间(即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称“轴心时代 ”),南亚的印度人、西亚的希伯莱人、南欧的希腊人和东亚的中国人,在各自历经长时段的文明积淀之后,不约而同地达到文化史的一个临界点—— 人们已不满足于对现实的直观反映,而致力于对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探索,并思考作为实践与思维主体的人类在茫茫时空中的地位,开始形成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辩证的而不刻板的关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学说,并首次用完整的典籍将其记载下来,从而使得此前处于萌芽状态的、散漫的宗教、科学、文学、史学、哲学成就得以凝集、综汇和升华。这些第一次强有力地歌咏出诸文明民族“元精神”的为数有限的典籍,可以称为“文化元典”。 如果说,《吠陀文献》和《佛典》是印度元典,《古圣书》是波斯元典,《理想国》、《形而上学》等先哲论著是希腊元典,《圣经》是犹太及基督教元典,那么,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首推《诗》、《书》、《礼》、《易》、《舂秋》等“五经”。被儒家尊为经典的《论语》、《孟子》、《荀子》,被道家及道教奉为经典的《老子》、《庄子》,被墨家视作圭臬的《墨子》,法家的集大成《韩非子》,都享有“元典”之尊。此外,一些专科创始之作,如军事家鼻祖《孙子兵法》、医学宝典《黄帝内经》也可排人“元典”行列。 元典率先系统荟萃先民智慧,其思想富于原创性,其主题具有恒久性,因而元典有着立足于现实基础上的超越性,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人生等普遍性问题,在回答这些普遍性问题时,所提供的并非实证性结论,而是哲理式原型;并非僵固式的教条,而是开放性的框架,有着广阔的“不确定域”,从而为历代阅读者和解释者保留了“具体化”和“重建”的无限空间,使之可以纵横驰骋,这便是所谓“《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春秋繁露·精华》),以至在两千余年间,元典常释常新。一部中华元典诠释史与整个中国文化史的进程相伴相依。互为表里。 历史的辩证法反复昭示:发展不是简单的生长和增进,它往往不一定呈直线式进步,而是通过一系列螺旋式圈层实现的。这样“回复”便不总是重复往昔,而可能是一种上升的形式,是“唤醒”事物在其开端时即已蕴蓄着的可能性的一种形式。作为由具有自觉意识的人类创造的文化,也生动地展现着螺旋式的发展轨迹,如欧洲“文艺复兴”的崇尚古希腊、“宗教改革” 的服膺《圣经》,便是对“元典精神”的发展和再造,而欧洲文化正是在这种“回复”中赢得历史性进步的。这种向“文化元典”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现象在中国也多次出现,著名的“古文运动”便是典型事例。考之以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这种“返本开新”、“以复古为解放”,即回归元典精神以求新变的情形也俯拾即是。当然,现代化是一个文化转轨过程,充满变异与新生,现代生活好比一台巨大过滤器,对往昔文化传统或放行,或阻遏,于弃取间行扬抑之道。近世中国人立足于文明转型和挽救民族危亡的社会实践,选择中华元典精神里的变通哲学、忧患意识、华夷之辨、革命观念和民本思想,并与外来西学的相关部分彼此激荡交融,从而锻造出在近世中国发挥巨大作用的社会变易论、社会救亡论、民族国家论、社会革命论和民主主义。可见,元典精神的选择性发扬和创造性转换,是近现代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题旨,也是今人和后人所要反复探讨和力加实践的。 我从事元典研究多有年所,然困惑处不少,亟望友朋切磋。令人高兴的是,河南大学出版社推出“元典文化丛书”,这使我顿觉良师益友在侧,其欢欣鼓舞自不待言。该丛书将先秦时期应运而生的一批文化元典逐部加以诠释,并阐扬其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及中国民族性格的全方位影响,从而揭示今人精神之来源,民族文化之来龙去脉。这套丛书旨趣高远,而行文切实,为一雅俗共赏佳品。主事者今嘱余为之序,特撰上述,以谢盛意,并藉此就教于丛书作者和读者诸君。《文心雕龙》是我国文艺理论史上的一部奇书,但由于其离我们年代久远,相对而言,其文字艰涩,内容深奥,现代极少有人能轻松理解。本书正是出于此原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各位读者介绍并解读。全书以刘勰的生平故事开篇。
-
危险的愉悦(美)贺萧(Gail B. Hershatter)著;韩敏中,盛宁译《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危险的愉悦》是一部上海娼妓业史话,但它是产生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史学著作,得益于20世纪后半叶丰富的理论探索、思想对话与多重视角,作者尤其受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研究、后结构主义、后殖民研究中“下属群体”概念等的影响,将“史料”和自己所生产的“历史”都看作是无比生动的、复杂的、开放的“过程”中的对话、商谈、记忆、建构、创造活动。全书分五大部分,共15章,论述从晚清到20世纪90年代初100年间,“娼妓”问题在各个层面上如何扭结了民族意识、政治权力关系、商业和经济利益、强国方针、社会改革、民族心理、欲望和恐惧、社会性别构造等等的丰富的语义场,成为相当核心的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符号。《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历史学会首次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者。
-
港澳与珠三角文化透析李燕著本书内容包括:研究意义和目的;概念界定与理论综述;区域文献相关研究;研究设计和框架;港澳与珠江三角洲文化空间关系;港澳与珠江三角洲文化的同质性;港澳与珠江三角洲文化的异质性;文化回归与文化认同;港澳与珠江三角洲文化传播的历史演变;古代以广州为中心的文化传播;明末清初以澳门为基地的文化传播;近现代穗港双中心并峙的文化传播;当代香港文化在珠江三角洲的传播;空间模式;渠道模式;驱动机制;约束机制;效应分析;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文化整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