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
回应韦君宜邢小群,孙珉编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收录了《我的文学道路》、《王翰传》、《忆魏东明》、《负疚》等三十余篇韦君宜的作品,下编收录了《真话直说》、《记韦君宜》等四十余篇回忆、评论韦君宜的文章。
-
易学与道教符号揭谜詹石窗著人为什么进行文化创造?这种创造有什么特点?回答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但若追根到底,则不能从最根本的自下而上需求寻找原因。在中国历史上,《易经》向来素有“龙书”之称,而正是这部“龙书”里跃动着远古先民最直接的自下而上愿望,闪烁着生存智慧的灵光。这种生存智慧经过薪火传接,在传统宗教——道教中发扬光大。在道教文化殿堂里,那些貌似神秘的科仪动作、符图咒说等等都隐藏着先民的生存理想。 本书从符号学的角度将传统易学与道教文化联系起来进行探讨,对道教基本理论、神仙意象、金丹炼养、道门之天文地理经验记录、斋醮仪式、禹步艺术等等进行符号解密。通过层层深入的考察,揭开了披在道教文化殿堂中的神秘面纱,以显示其原始的生命律动……
-
易学与儒学任俊华著自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易学与儒家密不可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了解易学与儒学相结合的历史,也就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易学与儒学:再塑民族之魂》对历史上著名的儒学人物和儒学经典文献中的易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挖掘,从中可以看出易学为儒学的发展所作出的理论贡献,以及易学依靠儒学得以不断弘杨的历史轨迹。那些古今儒林高人,诸如孔子、葡子、孟子、董仲舒、范仲淹、周敦颐、朱熹、王夫之、曾国藩、熊十力等,他们的智慧人生,治国方略与理论风采,书中都有通俗而深刻的介绍,通过这些介绍不难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成语故事锡锚在这本小册里,作者以内容健康、故事性强为原则,选了一百七十多个常用成语,注明出处,在原文的基础上用现代白话编写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
-
中国古代名著故事刘晓雨 编本丛书是为海外华裔及大陆的少年儿童编写的汉语学习读物,它可使读者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每本书包括故事若干篇,每篇故事的语言都是典范的现代汉语,并加注了汉语拼音,篇后附故事梗概的英文介绍,全书语言流畅生动,图文并茂。 学习一种语言,可以掌握一种工具。如果结合相关的文化知识来学习,不仅可以避免枯燥,还容易学得快,学得牢固。这套《中国古代文化故事》就是为已经初步掌握汉语的读者继续深入学习而编写出版的,使大家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侧面。它可以用于自学,教师也可以有选择地在课堂讲解。每册包括故事若干篇。所选古代故事,用现代口语讲述,并且加注了汉语拼音,以方便阅读。拼音按字注音,轻声不标声调,“一”和“不”标变调;不连写,不用大写。每篇之后还有故事梗概的英文介绍。这套书可以供学习汉语的外国读者使用,国内民族地区的读者也可用以学习汉语,当然也是汉族地区小学生适合的拼音读物。
-
中国印象(德)黑格尔[等]著;何兆武,柳卸林主编本书集62位世界名人对中国文化的论述,他们从各自的角度论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他们又都处在不同的时代,从而,读者可以从他们对中国的论述中,了解到中国形象在世界历史上的变化。他们中有的超载了本民族文化的限制,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论述中国,因而,他们的论述有助于人们把握中国应如何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本书的作者都具有渊博的知识,是世界文化的创造者和研究者,他们的论述具有常人所不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散发出人类智慧的光辉。
-
中国西南文化研究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中国人文主义新论龙佳解著本书通过评介当代台港两代新儒家著名代表人物牟宗三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价值观念的梳理与剔抉,以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既揭橥中国的人文精神平实而又高远,熔铸哲学、道德和宗教的特性为一体的一面,又鞭挞了传统文化中守成、重实利的另一面相。文笔明快晓畅,哲理分析透彻。
-
先验批判刘士林著《先验批判》中作者对先验批判的主要理解有三:从哲学角度讲,它是对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认知图式的先验批判;从语言学角度讲,它是对决定着话语编码与意义生成的深层语法结构的叙事学分析;从精神生产方式角度讲,它是对在精神再生产之前就已存在的生产者的内在生产观念的批判考察。在对先验批判概念的这三层阐释中,第一层阐释源于康德,也是大家一直公认的东西。而后两种阐释则是在现代学术视野中的进一步发挥。这种发挥当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因为在“先验形式”、“深层语法结构”和“内在生产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家族类似关系。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先验批判》中的确充满了康德气息,因而在基础理论上它并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创新,如果一定要说说《先验批判》这个话题的意义,那么我以为就在于它对经验论在某种程度上的清理和限定,尤其是针对经验主义或理性独断论对先验哲学的误读和歪曲的“批判式还原”,并且相当明确地肯定了先验批判对于代表着人类理性本体的学术文化的重要意义。很明显,要把先验批判工作深入下去,仅有康德这一古典的精神资源当然是不够的。还可以坦白地承认,由于“术业有专攻”以及对现代先验哲学理论??如现象学哲学等准备不足等原因,我自己也不是谈先验批判话题的合适人选。就中国学术思维的整体水准而言,我觉得能够老老实实地接受一点康德哲学的启蒙,知道在生命中有一种不同于实用机能的纯粹理性,尤其是知道它对一个有尊严的精神生命的重要意义,已经足够了。《验批判》没有吸收现象学哲学在意识分析上的新成果,这是无庸讳言的。但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由康德奠定的先验批判的基本方向,在现象学哲学中并没有发生根本的逆转,正如梅洛?庞蒂说“现象学是先验哲学”一样,因而从大处着眼,它们在思路和目标上是一致的。也可以说,在先验哲学和现象学之间,并没有颠覆性的解构行为或根本性的转型,不过是在现代现象学哲学中,把康德对自我意识结构的分析做得更加细致,诸如胡塞尔特别关注的“意识行为与对象的相应性”、“对象在意识中的构造问题”等,都是如此。<
-
转型中的社会与文化向春玲著编辑推荐:《转型中的社会与文化》收录了18篇涉及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些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文章。全书按主题分为三篇:第一篇“社会文化篇”,第二篇“西部社会发展篇”,第三篇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研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