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
手工开悟杨慧子 著《手工开悟:非遗与文创设计》共分七个篇章,从多个方面对非遗与文创产品进行了论述。第一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意义入手,阐述了二者融合的可能性;第二章主要分析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及其现状;第三章结合前两章分析了非遗和非遗文创意产品的关系,提出“非遗文创”的概念;第四章对非遗文创的现存问题逐一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归纳了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五条核心原则和六种设计方法;第六章针对非遗文创的发展,提出复合型“经纪人”、“流水线”、政策制度、宣传营销、人才培养等相关对策。
-
白鹿洞书院楹联匾额鉴赏滑红彬 郭宏达 编著《白鹿洞书院匾额楹联鉴赏》是一本针对白鹿洞书院的楹联匾额进行解读和赏析的图书。本书综述白鹿洞书院的地理区位、历史沿革及楹联价值,依照白鹿洞书院的实际布局情况,分山门区域、先贤书院区域、礼圣殿区域、白鹿洞书院区域、紫阳书院区域、延宾馆区域、亭榭区域等六章来详细解读有关楹联匾额。本书解读部分征引儒家典籍及历史典故,对楹联匾额蕴含的丰富文化进行介绍,并用流畅的语言串讲,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本书对于详细了解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沿革、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也有一定的价值。?
-
大运河饮食笔记2张泽峰 著“大运河饮食笔记”是一部关于中国大运河饮食文化的美食随笔集,分为《流动的飨宴——大运河饮食笔记1 京杭大运河卷》《寻味一水间——大运河饮食笔记2 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卷》2册。运河滔滔,奔流不息。从北京烤鸭到杭州的老鸭煲,从西湖醋鱼到鲤鱼焙面,从运河两岸古老的小吃到沿运河流传开来的名菜,从船工果腹的粗茶淡饭到盐商竞富的精食美馔,作者循水溯源,探寻饮食和民族的发展与变迁,从饮食的角度还原这条千年古运河的前世今生。
-
大运河饮食笔记1张泽峰 著“大运河饮食笔记”是一部关于中国大运河饮食文化的美食随笔集,分为《流动的飨宴——大运河饮食笔记1 京杭大运河卷》《寻味一水间——大运河饮食笔记2 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卷》2册。运河滔滔,奔流不息。从北京烤鸭到杭州的老鸭煲,从西湖醋鱼到鲤鱼焙面,从运河两岸古老的小吃到沿运河流传开来的名菜,从船工果腹的粗茶淡饭到盐商竞富的精食美馔,作者循水溯源,探寻饮食和民族的发展与变迁,从饮食的角度还原这条千年古运河的前世今生。
-
国学通识课杨朝明 著本书从“周文王遗训与儒家中庸思想”“元圣周公与‘前儒学时代’”“时空维度下的孔子与儒学”“孔子:一个人的两千五百年”“董仲舒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文庙祭祀及其教化功能”“成人之道与为政之德”“中华‘八德’及其价值”“儒家‘四书’与中华家风”等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董仲舒等古圣先哲,六经、四书、《孔子家语》等国学经典,礼乐、中庸、五常、八德等国学理念的阐述,深刻论述了传统儒学作为国学主干的内涵与演变,讲透国学精髓,有利于广大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国学,充分汲取国学智慧,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更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包君成文化常识课包君成本书从“壮美河山”“习以为常”“文艺星空”“生活静好”“衣食住行”五个方面对中国文化常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内容丰富详实,文风通俗易懂,将趣味性、知识性融于一体,简明浅显又实用耐读。从风俗节日谈到舌尖美食,从服饰文化讲到语言文字……这本小书囊括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为读者呈现出一幅趣意盎然的传统中国文化生活图景。
-
中国古代文化·薪传篇来新夏《中国古代文化·薪传篇》所介绍的是中国书籍发展演变史。从结绳记事到近现代的图书刻印,中国的图书文化源远流长。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主要讲图书纸张、刻印技术的发展,如简帛、纸书、雕版印刷、官藏与私藏、图书目录学等;下篇主要讲中国经典古籍的编纂、刻印、流传概况,重点介绍了“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丛书”“地方志”等大型图书的编刻情况和藏书现状,向读者展示了我国丰富的书籍典藏和悠久的文史传统,这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薪火相传,弦歌不辍。这本书的内容比较专门,但作者所写简明扼要,对普通大众、藏书爱好者及青少年学生来说,颇有参考和翻阅价值。
-
自省之书余世存 著在这个充斥着不安与浮躁的精神内耗时代,知名文化学者余世存埋首故纸堆,从中国传统典籍中为我们寻找精神疗愈之道。老子的睿智,庄子的超脱,孔子的入世,孟子的仁义,墨子的平民主义,韩非的因应时势……当用心聆听这些曾经辉煌却又落寞千年的先民智慧之后,愿我们的纷繁生活有所解脱,浮躁心灵得以安顿,通达豁然,过好这一生。
-
追求卓越东莞图书馆 著本书共分19章节,按年纪事,根据图书馆的历史进程及当年的工作重点设置主题,围绕主题组织史料,纪录2001—2020年东莞图书馆每年发生的重要事件,再现了历史大背景下东莞图书馆的丰富细节,创业激情、耕耘的汗水和成长的足迹。在叙述方式上,不只对史实简单罗列,还适当地对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展开评述与讨论,并将东莞图书馆的历史事件置于当年国家、城市和行业发展的背景之下,为东莞图书馆的发展找到历史参照。在文字表达不充分或论证不够有力的地方,则辅助以注释和图片,增强史料的真实性。
-
融合与共生赵学斌 著《融合与共生——民族文化育人的校本实践研究》立足于校本实践,基于融合共生的文化观和实践观,就民族地区中职学校与民族文化如何构建互嵌共生的谐振状态展开理论和实践探索,既基于实践从理论层面论述了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育人的价值、背景、场域等问题,又结合理论从实践层面阐释了个案学校如何围绕学校育人目标与民族文化融合、学校育人载体与民族文化融合、学校育人方式与民族文化融合、学校育人平台与民族文化融合等四个维度实施民族文化育人的行动图景,这对民族地区广大中职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与技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在此恳切地希望广大读者朋友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