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
西南联大古文课+国学课汤用彤 等 著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
-
阅读力提升刘舸,李三达,谭军武,黄蓉 著本书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阅读的相关原理,第二部分则主要从实训角度,告诉大家通过什么方法和步骤,逐步提升阅读能力。每章基本上都配有拓展阅读和思考练习。本书也有意识地加入了一些思政元素,很多拓展阅读不仅能扩大相关阅读知识,同时能帮助学生加深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些思考练习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中国和东南亚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万辅彬,韦丹芳,徐昕,吕文涵 著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众多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是由铜釜演化而来的,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在古代,铜鼓是权力与财富象征的重器,是沟通人与神的祭器,类似于中原的铜鼎。中国是铜鼓的发祥地,是铜鼓文化的源头,出土的铜鼓数量最多、类型最全,也是当今活态铜鼓文化最兴盛的国度。 国际上很多学者对铜鼓有研究。1901年,荷兰汉学家狄葛乐(De Groot)第一次介绍了中国南部少数民族的铜鼓;1902年,奥地利学者弗朗茨??黑格尔(Franz Heger)完成了铜鼓研究的集大成的专著《东南亚古代金属鼓》,其中对中国铜鼓和铸造情况没有提及;几位日本学者对中国南方和越南的铜鼓进行了较浅的调查研究。 本书 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南亚铜鼓数字化记录与研究”子项目“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不仅全景式地、多层面地介绍了中国铜鼓研究的历史和状况,也对全世界铜鼓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同时借鉴近年来国内外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经验,通过对中国和东南亚7个国家铜鼓文化的历史考察和重点田野调查,阐述了保护铜鼓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作者参与的铜鼓文化保护活动,提出以“四化”(数字化、活化、进化和符号化)为核心的铜鼓文化保护理论,为全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个鲜活的、比较成功的样本。
-
版本目录学研究沈乃文 著《版本目录学研究》是关于目录、版本、校勘等中国传统学问的论文集。每辑设典籍、目录、写本、版本、校勘、活字与套印、版画、人物、收藏、形制与装潢、保护与修复、感言等长期栏目。所编选的文章多从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中挖掘材料,使用以考据为主的研究方法,提出问题,考订史实,证明新见。编者力图通过此书继承、恢复我国传统版本目录之学。目前已出版十二辑,在学界中有一定影响。本期《版本目录学研究》包含目录、写本、版本、校勘、人物、收藏等栏目的论文二十一篇,涉及对《四库提要》、《长短经》、《国朝文类》等古籍文献的研究及汲古阁、芝加哥大学东亚图书馆等刻书、藏书机构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张颖,赵艳梅,雷敏 著本书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着重从本体出发,对量词研究进行回顾,分析了量词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搭配情况,从来源、认知、语境和修辞的角度对量词进行多方面考察。第二部分分析新时期汉语量词的发展演变,总结新时期量词演变的特点和规律,以“枚”为代表对新量词和量词的新用法进行个案研究。第三部分考察了汉语量词和英语中表量词的对应情况,分析了汉语量词和英语表量词基本对应、一对多和多对一的情况。第四部分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经典的对外汉语教材进行考察,主要分析了《汉语教程》和《汉语会话301句》中量词的分布和编写情况,归纳外国学生学习量词时易出现的偏误,并对产生偏误的原因加以分析。第五部分从教材、教学等方面提出量词教学的策略和建议,指出教材应合理安排量词内容,加强对量词的解释和辨析,加强量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注意量词的反复训练和巩固。量词教学应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相近量词的辨析来寻找量词选择的理据,通过简化、规范量词等手段来探索更有效的量词教学方法。第六部分为结论,总结了全书的主要内容,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量词现状从教材和教学两方面做出说明。
-
故宫贡茶图典王亚民,陈丽华 编《故宫贡茶图典》对故宫博物院藏清代贡茶、茶具等文物的整理和研究,对历史中成为宫廷贡茶的一批中国传统茶品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发掘和研究,展示了贡茶的茶叶及包装原貌,列举了对应该茶品的宫廷档案记录和检索到的地方文献内容,邀请国内优秀的茶叶审评专家对贡茶进行了专业的品质审评,汇总、概括了该产品所在地区和省份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
地图文化之旅中国地图出版社 著一、以地图文化为主线设计编写框架本书以地图文化为主线,在阐释地图文化的过程中,围绕地图文化是什么,地图文化是怎么传播的,地图文化为什么传播三个方面的问题,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讲述国家版图知识,以读者更容易接受的写作风格,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中,熟悉国家版图知识,提升国家版图意识。二、抢先发售在公开出版物中刊载重要地图资料本书展示了古今中外大量珍贵的地图资料。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开出版的几幅重要的地图作品,属于抢先发售在公开出版物中刊载,便于读者更加全面了解地图文化,更加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地图的建设成就。书中刊载的所有地图均经由外交部协审通过。三、音频播讲助力读者树立国家版图意识在略显枯燥的国家版图知识传播中,本书削减了部分文字内容,通过有声阅读的方式进行呈现,特邀请有名播音员李瑞英老师,录制了27段音频资料,通过书中二维码扫码收听,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国家版图知识,树立国家版图意识,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四、配备国家版图知识练习题在本书的最后配有国家版图知识练习题,用于检验学习效果。通过一些重点习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国家版图知识,同时也可以作为国家版图知识竞赛的参考习题使用。
-
茶之书[日] 冈仓天心 著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冈仓天心以“茶道”为切入口,以诗意纯净的语言,条分缕析地剖陈日本古典美学的精髓,通过茶道的产生、流传、仪式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来解释日本的生活艺术和审美观,为西方人理解东方文化及艺术之美打开了一道迷人的回廊。《茶之书》是冈仓天心用英文写就,1906年在美国出版,即获得世界性的声誉,并入选美国教科书,至今已有十几种语言译本,畅销百年不衰。本书在英文原版基础上翻译,结合日本古典美学,力图还原冈仓天心构造的茶道世界,为读者呈现至真至美的审美体验。
-
中国符号·中国水冯旭 著,苗雨 绘子曰:“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观。” 通过中国哲学家对水的人文诠释,通过一系列优美的画面展现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于无形之中指导、规约着每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人类最早的“家”就在水中。本书从新梳理这些独特的文字描述,用清新优雅的画面,细腻活泼的笔触,传达出真实的中国文化的气质,传递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力量。
-
新民说 手艺之道张泉 著手艺是一种生活方式。传统的手艺顽强地代代相传,如同太阳朝升夕落,人间晨钟暮鼓。看似单调、重复的劳作,赋予手艺以神性之光。这本访谈录想要呈现的,并不只是沉默的坚守,更是在时代洪流中,在面临“民艺与设计”“传统与创新”“消亡与重生”等等这些宏大命题时,所谓的手艺,还有哪些空间和可能。 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创作者,面对现实的困境,率先醒来,努力发现症结所在,并以孜孜不倦的创作作为回应,不仅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更为手艺的存续与迭代拓出新的空间。书中收录了18篇访谈,更是18种觉醒与新生之路。手艺从传承、革新到传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这些对话中发现端倪,获得启迪。作为回报,传统技艺与器物,同样给设计界带来了反思、沉淀与重新出发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