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中华文化元素何红一 著《中华文化元素丛书》之一。它以传统文化的视角,从民俗文化、传统技艺、民间审美、地区特征、作品品味、非遗保护等层面,全面地分析和介绍剪纸的释义与历史、剪纸的品类及工艺流程、剪纸的分布与传承、剪纸的民俗功能与作用、剪纸的内涵和题材范围、剪纸的文化品性与风格。
-
数字大羊王东林,孙信茹《数字大羊:一个中国乡村社交媒体在地化的民族志》一书通过详细描绘和分析居于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人运用社交媒体的过程,并将这种分析与媒介技术实践者的生命历程、生活情境、文化身份、地域特征、流动轨迹、时间体系等诸多方面结合起来,将社交媒体技术所面临的全球与地方的关系放置在当今中国的文化时空中,建立了“社交媒体在地化”的分析框架。本研究提出,社交媒体在地化的概念和分析框架由技术实践背后的人和时空所构成,即分析媒介技术使用者如何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展开的一系列媒介实践活动及过程,最终理解和阐释技术实践者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社交媒体使用的整体经验和文化表达。
-
文化视阈下的北魏文学研究柏俊才本书是一部从文化视域的角度研究南北朝时期北魏一朝文学历史、作品版本、文学体裁及影响文学特质背后的文化成因等的著作。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个朝代,在南北朝文学研究中,相较于如火如荼的南朝文学,北魏文学一直相对冷寂。本书从北魏文化政策对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学成就、北魏文学与十六国文学的承继关系、北魏的诸多文学体裁及文化价值、《木兰诗》《敕勒歌》等文学价值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了北魏朝的文学政策、地域文化与文学面貌之间的关系,详细介绍了相关文学体裁及个案细节,初步完成了对北魏一朝文学风貌的呈现。书稿在北魏政治文化历史的综合视野下研究其文学,当中还兼有传世文献和后世出土文献的整理,完成了关于北魏文学的初步探讨,具有出版及一定的学术价值。
-
这个世界的人与人文胡钰《这个世界的人与人文》是一本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的散文随笔,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作者以世界各大洲为线索,逐步展示其中标志性国家的人文特色,再通过对代表性人物及场景的精细描绘,展现着世界丰富多元的人与人文。书中介绍了包括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南非的罗本岛、尼泊尔的加德满都等国家或地区的历史人物、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礼节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充分地展现不同国家或地区人文特色,很好的阐释了世界的多样性之美,恰恰就来自于“不同的人与人文”。
-
琳琅集南方都市报本书系南方都市报对活跃于中国研究相关领域的海外学者的系列采访结集。本访谈录由书及人,由学术及人生,既梳理海外汉学家的学术历程、研究成果、视野方法,也书写其中国情结、人生故事,展现了不同的人生境遇、性格禀赋、学术信仰和研究志趣。本书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当代海外汉学留下一卷璀璨鲜活的人物群像,为读者公众勾勒出当代海外汉学的发展概貌,展现出不同文明之间的相遇、交流、融通与碰撞,抉发了中外学术蕴藏在多元景观中的“貌异心同”。本书以海外汉学为切口,提炼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有助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助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
春山可望李蕾精选五位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王维、李商隐、李煜、李清照与辛弃疾,以“十首”为数量,用“生平”为线索,择“名句”做串联,将诗词解读和诗人生平相结合,解析作品中的文学内涵和情感底蕴,体悟古诗词的意象与文字之美,在字里行间回望中国人的传统情感表达和诗人文路。
-
战斗公主 劳动少女[日]河野真太郎 著,赫杨 译本书的核心任务和主要目标,总结起来就是为了解释如下问题: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与文化语境中,女性、女性与劳动是如何被描绘与诉说的?作者选取了《冰雪奇缘》《狼的孩子雨和雪》《千与千寻》《魔女宅急便》《风之谷》《逃避可耻但有用》《新世纪福音战士EVA》《星际穿越》《消失的爱人》《辉夜姬物语》等多部红极一时的文艺作品,通过这些作品中泛滥于大众文化之间的战斗少女形象,以一种跳跃式思维,将看似毫无关联的一个个问题点进行创造性的联结和抽丝剥茧的分析。这些问题点包含但不限于:胜者组与败者组的形象对立,桑德伯格所代表的企业女权主义,爱之共同体,承认与再分配,多元文化主义,依存劳动有偿化,母亲缺位的理想模式,新自由主义,技术与自然的解构,被隐藏的劳动,主妇的没落……而这些小问题点的个个击破,最终指向一个由无数女性的汗水与泪水所铸就的里程碑:女性既不要再被物化,也不想再做他者,一直以来被剥削的女性劳动,是时候被赋予原本的意义与价值了。
-
诗经十讲徐志啸本书是著名学者徐志啸有关诗经研读的一部学术著作,是其《楚辞十讲》的后续品种。《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开篇,是我国早的诗歌总集,历代被奉为经典典籍,《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本书在大体概括了前人有关《诗经》的优秀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了许多富有独创性的见解,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
-
舞台下的身影李声凤本书以观众的视角观照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越剧在上海的生存与发展,为越剧史研究添上了极为重要的一块“拼图”:对越剧观众群体的考察。作者以受访者在上海观剧的起始时间为首要标准,兼顾分散性与多样性,筛选出访谈十余篇。这些访谈共同构成了一部活泼而亲切的越剧观众口述史,包括当时越剧演出、观众构成、辐射面、与现代传媒的互动、审美风格的形成、观众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的丰富信息。访谈录采用口语语体,并保留了部分沪语表达,读来生动亲切。本书不仅为越剧研究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也可作为通俗读物,让普通读者或越剧爱好者对当时上海越剧的生存状况有更直观的了解。本书初版在越剧研究者和爱好者当中反响颇佳,且受到海外研究者的关注。本次增订版除修改初版中的错误、增补注释、替换部分高清图片之外,还新增一篇2023年的访谈,内容较初版更为丰富,时效更强。
-
隔篱烟火伊有喜 主编,高旭彬 副主编本书是汤溪地方文化系列的一种,以汤溪为地缘,组稿而成的一部文化随笔,从散文到文献考据,从回忆到展望,这些文章的内容,包含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也包括了生活的不同的侧面。民俗风物、风土人情,在这些饱含感情的文字里都有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