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九十年代日记王元化著这部日记自一九九零年起,至一九九九年止,前后共十年。其中一九九一年未记,以回忆录代替。本书取名为《九十年代日记》,阐述了作者在十年中的一些新的认识和新的思想。
-
原始活态文化郭淑云著萨满教文化作为原始宗教的一部分,由于它的悠久的历史、繁缛的祭祀程式,以及占卜、巫术、治病等神事活动的神秘性而为人文学者所关注。本书作者在研究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到萨满教信仰较为普遍的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等地区,搜集了第一手原始资料,综
-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本书编委会编本书前4卷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其中,1-3卷1999年被教育部定为高校出版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献礼书、200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这对我们是一个鞭策和鼓舞。本卷共收录41篇讲演稿和访谈,按其内容,分为“哲学与科学”、“大学与教育”、“中国与世界”、“文化与人生”、“文学与艺术”、“经济与社会”和“人文访谈”7个部分。每部分中都有十分精彩的演讲稿。演讲者中,有国内外著名学者:周光召、杨振宁、丁肇中、杨叔子、龚育之、何祚庥、田长霖、樊明武、张培刚、王太庆、张世英、何兆武、吴国盛、倪梁康、刘兆汉、许倬云等。<
-
独自从容黄一鸾著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内容包括出生之地(之一)、出生之地(之二)、出生之地(之三)、出生之地(之四)、出生之地(之五)、出生之地(之六)、出生之地(之七);下篇包括了岁月不再、寄至何方、代替、瞬间瞬间——给孩子、相当漂亮、极地、索引、独自从容、曾经相爱、劫数,和劫数、放它通行、勿忘我主、未来是墙、紊乱的黎明、头骨、临界时刻、诱惑的快乐、退出感觉、平庸时分、最初的喜剧、补救的颂歌、面具、另一片家园、这些不宁静的日子叫我一筹莫展、那些岁月、后记。
-
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著第三节古典文化社会学的几个流派如果说19世纪60年代以前孔德、斯宾塞所开辟的道路还很少有人问津的话,那么到了七八十年代,在这条道路上行走的人们已经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了。过去,孔德不过是一条“死狗”,斯宾塞也不过是一个孤僻的神经官能症患者,然而到了这个时候,不仅科学界纷纷把他们当做魁斗仰视,而且连官方也不能不把他们抬进神圣殿堂,大量出版发行他们的著作了。人人谈实证,个个论进化,实证主义一进化论的世界观成了当时西方知识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他们不仅试图以此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也试图给所有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以科学的说明。在这种研究中,他们时而把这些自然因素提高到首位,时而又强调那些自然因素重要,这样就形成了古典文化社会学研究中的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主要是:文化地理派、文化心理派、文化人种派等等。这些流派主要不是在组织上有什么联系,而是以某种共同的自然因素解释文化现象。文化地理派的观点可以追溯到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的社会地理学思想。他在(罗马盛衰原因论)等书中就曾过文化地理派的观点可以追溯到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嘶鸠的社会地理学思想。他在《罗马盛衰原因论》等书中就曾过分地强调地理条件对一个民族的道德面貌、法律性质以及政体特点的影响。19世纪初期,法国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史达尔(C.Stall)在她的《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简称《论文学》,1800)中,也曾从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方面论述过西欧南北方文学发展的不同特点。我们在前边谈到的德国民族学家巴斯蒂安的文化地理区域理论和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文化区域分布论,都可以说是文化地理学派的思想渊源。到19世纪后期,西方一些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按照生物学的地理分布理论来解释社会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分布情况,遂形成了一个文化地理流派。这个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拉策尔(F.Ratzel)。他是德国的地理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人类地理学》(1882"一1891)、《非洲的弓》(1891)、《土地与生活》(1901—1902)等。拉策尔把社会看成如同生物一样的有机体,从地理环境方面描绘人类文化的进化与分布。他着重注意的是物质文化现象,认为物质文化特征是不同民族发展的标志,从各种物质文化特征上可以看出不同民族之间的历史联系,看出文化的移动和传播。拉策尔既是19世纪文化地理流派的代表人物,又是20世纪初德国“文化圈”派的创始人。除拉策尔外,古典文化地理学派中还有法国丹纳(H.A.Talne)、英国的勃克尔(H.J.Buckle)等人。丹纳主要是研究文学、艺术一类精神文化的,著有《艺术哲学》;勃克尔则侧重于民族意识、体格与物质财富的积累,著有《英国文明史》。其他还有一些社会地理学家、地质学家等。文化地理学派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研究文化与自然界的交互作用的做法和相关见解是颇为重要的。但这种见解主要适用于原始文化的创造与发展,因为原始文化时期影响文化创造的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世界创造发展起来以后,虽然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但若过分强调地理环境,也就忽视了文化的独立性及其存在发展的复杂变量关系了。文化地理学派的思想对20世纪初期德国的“文化圈”学派、英国的传播学派、美国的历史学振以及现代的人文地理学派都有很大影响。文化心理学派的思想在巴斯蒂安和泰勒的著作中即已表现出来。巴斯蒂安的“原始观念”和泰勒的“原始信仰”,都可以说是文化心理学的解释。到19世纪末期,实证主义心理学发展了起来。遂产生出了一批进化论的心理学家解释社会文化现象。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沃德和吉丁斯。沃德著有《动态社会学》(1883)、《文明的心理因素》(1893)等书。他从人类的“欲望”出发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他把这种原始动力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物性的冲动,如性欲、食欲等;一种是精神的冲动,如道德、审美要求等。因此,沃德认为,人类理智的、道德的、审美的等文化现象都是这种人类欲望冲动的结果。吉丁斯著有《社会学原理》(1896)、《社会化理论》(1897)等书,他以“同类意识”说解释社会文化的起源。他认为任何生物都有区别于他类动物的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中,由于政治、经济以及种族的种种原因,产生了各种“同类意识”。在他看来,社会不过是一种受自然过程制约的心理现象,它的发展是由“同类意识”决定的,文化传统、群体思想、价值观念等都是“同类意识”的产物。除美国的沃德和吉丁斯外,英国的詹姆斯·弗雷泽(J.Frazer)和芬兰的希尔恩(Y.Him)也从人类心理的角度解释文化现象。弗雷泽是民俗学家,著有《金枝集》(1890),其文化思想宗于爱德华·泰勒的“万物有灵”理论。不过他又把人类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巫术、宗教、科学三个阶段。按照弗雷泽的意见,人类原始文化都由“交感巫术”产生。希尔恩主要研究文学、艺术一类精神文化,他的《艺术起源》(1900)一书,一半是心理学的,一半是社会学的,其思想主要受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等人类学家的影响。古典文化心理派的思想主要是基于人类进化的理论,其研究方法也主要是实证主义的。但是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在反实证主义一进化论的思潮中,随着本能心理学、族体心理学、集团心理学的兴起,他们对自己的思想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正。文化人种论是一个非常反动的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约瑟夫·戈比诺(GobineanleContebe)、德国的奥托·安蒙(O.Ammon)和英国的H.张伯伦(H.Chamberlain)等人。这些人主要是种族主义者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他们从达尔文的生存斗争生物学出发,以人的生物本能代替人的社会本质,认为影响文化发展的不是地理环境,也不是时代风俗、道德或其他社会条件,而是种族本身。他们企图以人种的皮肤颜色、头颅的大小、身体的素质等特性来说明人类文化的创造能力和掌握能力。在他们看来,所有的人类文化都是白色人种创造的,其他文明民族的文化都是白色人种的文化传播的结果;白色人种的文化又是由雅利安人创造的,而日尔曼人则是雅利安人当中的最高级种族,因此日尔曼人是人类的花朵和文明的中心。文化人种论为德国法西斯主义者进行扩张、侵略战争制造了理论根据。除上述文化流派外,还有一些别的流派,如文化机械论、文化唯能论等等,大都以自然科学的理论解释文化现象。这些理论离文化的社会学思想更远,这里就略而不论了。至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产生的新的文化进化论思想,则留待第五章去叙述。……
-
才子与状元辛月生本书仅涉及了从春秋战国到清末民初历朝历代的32位才子和状元,力图涵盖精于诗、词、赋、文、书法、绘画、音乐、对联等各个方面的人才。他们或以才气载入史册,或以品行操守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或以才德著称于世。他们当中既有人们熟知的鼎鼎名人,也有不太为人知的普通才子。我们希望以这精心采撷的32例,为读者勾勒一个才子与状元的历史框架。
-
跨文化对话乐黛云,(法)李比雄(Alain Le Pichon)主编卷首语[中]乐黛云[法]阿兰?李比雄新世纪第一个春天,欧洲跨文化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中心和中国文化书院共同举办了“文明之间――互惠知识与在线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二十余位学者分别来自中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加拿大,他们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对会议主题发表意见。会议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第一,关于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互惠问题。法国物理学家勒布隆提出技术更新之快使人们逐渐失去对其社会功能进行思考的时间,单纯的技术应用和对利润的疯狂追求成为比科学本身更受关注的事情,这不能不导致社会的深刻危机;会议一致认同自然科学离开了人文精神的指引会导致人类自身的灾难。第二,不同文化之间知识的互惠问题。北京大学朱苏力教授首先提出权力造成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分野,弱势文化群体不但成为强势文化进行知识征服的对象,而且会在缺乏自信的心态之下将主动的知识吸纳过程转变为自我强加的过程,因此很难作到真正的互惠。伦敦大学人类学家真列教授进一步回应说,知识“互惠”并不是作为确定的必然结局,而是作为以平等为前提讨论的结果,它不会轻易落实在现实中,而要靠人们的不懈努力。我们在这里发表了会议的详细纪要和几位教授的专题发言。本期发表的美国汉学家安乐哲和美国哲学家郝大维合写的《儒家思想与实用主义》(2001年度北京大学蔡元培学术讲座讲稿)也是一个很好的跨文化互惠认知的范例;陈来教授为本期所写的有关《孔子哲学思微》的书评则进一步阐述了互惠认知的一些重要原则;中国人类基因组主任杨焕明博士所写的《人类基因组的秘密与人类的未来》一文更是一篇充满睿智的、有关人文精神与科学知识互惠认知的重要论文。哈贝马斯访问中国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反映也各有不同。刚从哈贝马斯的学术根据地法兰克福研究所访学归来的曹卫东先生一直随同并担任翻译,作为第一手材料这里刊载了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由中国文化书院跨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王宾教授担任中方项目主持人的跨文化研究项目“中西文化关键词研究”,经过数年努力已初见成果,本刊过去已登载过《经验》《自然》等研究文章,现发表林岗教授的《美》。另外,杨荣国教授的《真》、叶舒宪教授的《善》,也将陆续刊载。杜小真教授曾为本刊写过有关勒维纳斯伦理与无限)的书评,引起许多读者的兴趣。勒维纳斯是法国最优秀的研究犹太经典(塔木德)的专家。这次,本刊特发表杜小真教授和勒维纳斯最好的朋友马勒卡教授讨论犹太教和勒维纳斯的对话,希望能引起国内学者对十分重要但尚觉陌生的犹太文化的更多关注。目录卷首语[中]乐黛云[法]阿兰?李比雄(3)科学与人文并存还是消亡?――关于技术发展的忧思[法]让―马克?莱维?勒布隆(1)人类基因组的秘密与人类的未来――再论自然与人为杨焕明(10)前沿碰撞“那里有一些火炭,我只不过在上面吹了口气”――关于犹太教和勒维纳斯的对话[法]马勒卡/杜小真(23)儒家思想与实用主义[美]安乐哲[美]郝大维(36)哈贝马斯的文化间性――哈贝马斯中国之行记述曹卫东(51)圆桌会议“文明之间――互惠知识与在线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赵嘉整理(62)自我?他者?虚己[英]柯西莫?真列(70)关于“互动认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法]阿兰?李比雄(74)从“天下”到“国族”――兼及“互惠理解”王铭铭(79)海外专递传统:演进还是革命――论当代中国文学的纯文学倾向[法]金丝燕(90)学海钩沉叔本华思想中的东方因素汤用彤(114)古典新读“礼治”与“法治”――兼论罪感与耻感伍晓明(123)新论快览中西文化关键词研究:美林岗(135)说东道西别了,镀金时代――兼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性张威(162)历史回眸有历史记载的最早赴法国的中国人[美]史景迁(169)要籍时评比较哲学视野中的“思考”――从《ThinkingThroughConfucius》的译名说起陈来(188)
-
语言、文化与翻译=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Eugene A.Nida暂缺简介...
-
烧.com赵旭,王学锋,于东辉著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网络和全球风险资本碰撞的历史书,讲述21世纪中国最大经济泡沫内幕纪实中,中国互连网惊心动魄5年特别报道。
-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翟学伟著本书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为基础,从本士化的视角,对中国人心理与行为及所处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脉络,进行了方法论的、概念的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探讨。本书尤其注重对中国人的行动计策同中国社会结构,文化情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力图从中国人日常而真实的、现实面具体的层面上来建构起分析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