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多元文化模式与文化张力张旅平 著西方文化模式曾经是一种充满张力和矛盾的多元文化模式。凭借这种模式中的内在张力,西方在近现代独创出许多优秀成果,并通过强力把整个世界都拖入所谓的“现代文明”之中(这就好比古代中国凭借自身的优势把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或地区拖入当时的“现代”文明——泛儒家文明——之中一样)。在此,文化的多元性和张力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旦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想象力和创造性也将随之相对改变。早在近一个世纪之前(1918年),斯宾格勒就发出巫师般的咒语:“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所说的没落实际上是指西方在文化创造方面从本质上看趋缓,有走下坡路的趋势(且不说社会科学,即使是自然科学,除了技术或技术科学外,西方在基础科学或科学理论上已经有很长时间没能像昔日那样获得较大实质进展或突破了。总体而言,人们在这方面仍在消化20世纪上半叶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实现的主要是技术方面的延伸或突破,但缺乏重大的基础科学原创性),这在西欧尤其如此。一个在近现代曾经占尽上风并有着辉煌成就和溢美之词的西方(文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苗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
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刘洋 著文化交流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这种信息交流存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交流者之间。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着交流的过程以及结果,而意识形态便是这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本文主要通过对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梳理出意识形态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的一些线索,总结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西文化交流中意识形态传播的结果和新特点。第一章是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梳理,其中包括文化、文化交流、意识形态和传播的一些基础理论及其之间关系的论述。第二章主要是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及其当代启示,为后文的论述提供背景、依据及参照。第三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对全球化条件下,中西文化交流现状的研究,主要从内容、方式、途径和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特别是从中梳理出意识形态在其中的发展脉络,对意识形态传播的过程和新特点进行分析。第四、五章包括两个实证研究:西方文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之影响、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其结果将用来支持本论文的论点。第六章,通过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状况的分析,笔者提出了自己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论:“超文化转型”理论。第七章对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实践的概况、问题和建议等进行一种“回归”中国现实的反思和观照。同时,阐述中国文化传播的战略目标,从策略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国特色之路及中国文化传播战略的总体构想。
-
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王新 著近几年,视觉文化研究蔚然兴起,成为学术界的前沿热点。《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正是回应这一文化热点的产物。全书逻辑严密,框架完整,立足于缤纷图像,融通前沿理论,点出图像背后的“秘密”。一百多幅经典图片为书中相关理论提供了有力例证。
-
乐府学吴相洲 著本书是由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专门收录有关乐府学研究文章的学术集刊,暂拟每年出版一辑,刊登有关乐府研究的学术文章。已出版八辑,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从本辑开始,由我社出版。
-
文史趣谈罗秉英 著此次收入《云南文库》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艺术、民族、宗教、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社会和人生哲理知识,体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阅读这些作,有助于培育读者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向上的心态,有助于引导人们去发现、享用、珍惜世界和人生之美,能使大众的精神世界得以滋养和美化、人格得以陶冶和熏陶、心灵得以安顿和抚慰、情感得以丰富和升华,从而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审美需求。
-
中国诗歌研究赵敏俐 编《中国诗歌研究(第十辑)》包括“清华简《诗》之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研究”、“现当代诗歌研究”、“青年论坛”、“诗歌文献及诗歌史研究”5个专栏,收录了一批高质量学术成果,其中有针对学术前沿问题的专题性研究如关于清华简的一组四篇;也有传统的古今诗歌研究论文;还有诗歌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文中作者中即有姚晓鸥、陶礼天等著名学者,也包括很多学界新锐。
-
汉镜文化研究清华大学汉镜文化研究课题组 编铜镜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物。在历代铜镜中,尤以汉制铜镜铭文最为丰富,为研究汉代及以前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本课题由清华大学文科处下达,是一个两岸携手、中日合作的综合项目,集中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台北中研院、台北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单位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从历史事件、文字、文学、艺术、科技、宗教、民俗等方面对汉镜文化进行了一次近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研究整理。项目分两册出版,上册为研究部分,下册为图录部分。
-
宁波文化研究工程伍强胜 著《宁波文化研究工程:中国象棋四明弈派研究》立足四明大地,放眼四明弈史,广搜典籍,条分缕析,从棋人、棋事、棋谱、棋著等角度,对近200年来“四明弈派”作了一番细心勾勒,使“四明弈派”敢为人先、勤于思考、善于总结、重在提升的棋品,柔中兼刚、淡绵机变的棋风,比较清晰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是宁波乃至浙江象棋界、文化界十分重要的一部棋著。该著的出版,对于人们全面了解“四明弈派”的渊源承传、棋手风范,学习“四明弈派”的棋理棋艺、棋风棋德,具有十分宝贵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创新实证研究朱祥贵,等 著《三峡大学宜昌市社会管理法治化研究丛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创新实证研究:以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以在长阳县社会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研究长阳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状况,剖析长阳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尝试提出完善长阳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对策,使长阳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不断创新,而且为国内其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
中国德化林鸿福 著《中国德化:陶瓷文化与作品赏析》以德化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成就为起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德化陶瓷的发展历程、装饰艺术、烧制技艺,并以流畅的行文对德化瓷塑名家的作品进行精彩而独到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