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创作大师(英)保罗·约翰逊 著《创作大师》是最畅销、最多产的历史学家保罗•约翰逊的代表作之一。《创作大师》着眼于文学艺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男女创作大师:慧眼独具的天才画师丢勒与透纳、不可逾越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与雨果、时尚美学先锋迪奥与巴伦夏卡……一一讲述他们的创作故事和人生故事,其中不乏不为常人所知所理解的人性弱点及生活、创作习惯等。保罗·约翰逊在《创作大师》中,为你精心挑选了十数个历史人物:乔叟、丢勒、莎士比亚和巴赫,透纳与葛饰北斋,简•奥斯汀、雨果与马克•吐温,普金和维欧勒•勒•杜克,蒂芙尼、巴伦夏卡与迪奥,T•S•艾略特,毕加索与迪士尼……他们的人生经历各不相同,身处的社会环境千差万别,然而这些创作大师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火炬手,为后世留下的不只是身后的成就,更包含着灵魂深处人文精神的一份感动。 《创作大师》让读者可以近距离了解创作大师和他们所创造出的伟大文学艺术成果,理解和感受创作大师身上所具有的敢于突破的勇气和大无畏的艺术精神。
-
齐鲁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任者春,郭玉锋 著《齐鲁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首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齐鲁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并就齐鲁文化服务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了历史考察,具体阐释了齐鲁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国家维度、社会维度、个体维度、生态维度。
-
百家小集王彬彬 著《百家小集:有事生非》收录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先生近年对学者汪晖、刘禾、蔡翔等人的学术批评,这些评论与探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时的争议,但毫无疑问,讨论这类问题对于纯洁中国学风有好处与必要性,是一册具有文献价值的当代学风档案。“汪晖事件”系列文章首次结集,当代学风、文风乱象无死角全记录。
-
多元文化模式与文化张力张旅平 著西方文化模式曾经是一种充满张力和矛盾的多元文化模式。凭借这种模式中的内在张力,西方在近现代独创出许多优秀成果,并通过强力把整个世界都拖入所谓的“现代文明”之中(这就好比古代中国凭借自身的优势把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或地区拖入当时的“现代”文明——泛儒家文明——之中一样)。在此,文化的多元性和张力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旦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想象力和创造性也将随之相对改变。早在近一个世纪之前(1918年),斯宾格勒就发出巫师般的咒语:“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所说的没落实际上是指西方在文化创造方面从本质上看趋缓,有走下坡路的趋势(且不说社会科学,即使是自然科学,除了技术或技术科学外,西方在基础科学或科学理论上已经有很长时间没能像昔日那样获得较大实质进展或突破了。总体而言,人们在这方面仍在消化20世纪上半叶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实现的主要是技术方面的延伸或突破,但缺乏重大的基础科学原创性),这在西欧尤其如此。一个在近现代曾经占尽上风并有着辉煌成就和溢美之词的西方(文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苗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
事物掌故丛谈·花草竹木杨荫深 著“事物掌故丛谈”是中国民俗和文学史专家杨荫深先生代表作。全套书按“岁时令节”、“神仙鬼怪”、“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游戏娱乐”、“谷蔬瓜果”、“花草竹木”分为九个大类。探究日常生活中五百多种事物的最初来源和历史演变,囊括古今中外众多的典故常识,基本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追本溯源是“事物掌故丛谈”的最大特色,日常生活中人们熟知的事物起源于何时,又经过怎样的变化成为现今的状态。作者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这种追溯是以考证典籍的记载为基础撰写而成的。自称有“历史癖”的杨荫深先生遍览群书,通过精心梳理、严谨考证,将各类事物与掌故一一对应,令人豁然开朗、耳目一新。全套书杂以趣闻传说、轶事传奇,内容丰富充实、妙趣横生,是关于民俗文化、日常生活、市井百态的百科全书。《花草竹木》囊括了二十余类植物花草,如牡丹、芍药、蜡梅、水仙等,对其观赏价值、药用价值、使用价值等,一一进行了考证,对植物喻人品的传统文化精神更是做了延伸。比如说到兰,首先对兰古今含义做了区分,古称的兰为兰草,今称的兰为兰花,随后通过引用各类典籍著作对兰的品种进行了考证,同时辨析了兰蕙的不同,并引申了兰蕙作为高雅花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贵象征意义。全书都是以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介绍这些花草竹木,信息量大,同时极耐推敲。
-
文化足球之魂李毓毅 王平 著《文化足球之魂》分成9个部分。分别叙述足球的起源,足球规则的形成和完善,世界个主要国家的足球风格,足坛巨星的成长之路及其启示,足球明星所取得的成就和他们的个人魅力,世界主要足球国家校园足球的开展现状,以及足球世界所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恶劣事件给人们的警示与足球管理部门相关的管理措施等内容。
-
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刘洋 著文化交流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这种信息交流存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交流者之间。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着交流的过程以及结果,而意识形态便是这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本文主要通过对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梳理出意识形态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的一些线索,总结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西文化交流中意识形态传播的结果和新特点。第一章是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梳理,其中包括文化、文化交流、意识形态和传播的一些基础理论及其之间关系的论述。第二章主要是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及其当代启示,为后文的论述提供背景、依据及参照。第三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对全球化条件下,中西文化交流现状的研究,主要从内容、方式、途径和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特别是从中梳理出意识形态在其中的发展脉络,对意识形态传播的过程和新特点进行分析。第四、五章包括两个实证研究:西方文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之影响、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其结果将用来支持本论文的论点。第六章,通过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状况的分析,笔者提出了自己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论:“超文化转型”理论。第七章对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实践的概况、问题和建议等进行一种“回归”中国现实的反思和观照。同时,阐述中国文化传播的战略目标,从策略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当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国特色之路及中国文化传播战略的总体构想。
-
乐府学吴相洲 著本书是由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专门收录有关乐府学研究文章的学术集刊,暂拟每年出版一辑,刊登有关乐府研究的学术文章。已出版八辑,由学苑出版社出版,从本辑开始,由我社出版。
-
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王新 著近几年,视觉文化研究蔚然兴起,成为学术界的前沿热点。《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正是回应这一文化热点的产物。全书逻辑严密,框架完整,立足于缤纷图像,融通前沿理论,点出图像背后的“秘密”。一百多幅经典图片为书中相关理论提供了有力例证。
-
中国诗歌研究赵敏俐 编《中国诗歌研究(第十辑)》包括“清华简《诗》之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研究”、“现当代诗歌研究”、“青年论坛”、“诗歌文献及诗歌史研究”5个专栏,收录了一批高质量学术成果,其中有针对学术前沿问题的专题性研究如关于清华简的一组四篇;也有传统的古今诗歌研究论文;还有诗歌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文中作者中即有姚晓鸥、陶礼天等著名学者,也包括很多学界新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