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大众生活邹韬奋 编《大众生活》周刊是中国著名的新闻出版家邹韬奋继《生活》周刊后,创办的第二份以推动解放运动为主的时事性周刊。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刊,由上海时代书店大众生活社出版,邹韬奋任主编,系综合性月刊。1936年2月遭国民党政府封禁而被迫停刊,出至十六期。1941年5月17日在香港复刊,为新一号,同年12月6日出至新三十号,共出三十期。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于1941年12月6日停刊。《大众生活》(香港)汇集1941年5月以后出版的三十期内容,予以原貌影印出版。该刊努力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对于当时的南洋华侨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
-
《抗战》三日刊邹韬奋 编《抗战》三日刊,邹韬奋主编,1937年8月19日在上海创刊。因主张“团结、民主、进步、抗战到底”,受上海租界当局的干扰,曾一度改名《抵抗》,第30期起迁汉口出版。出版至1938年7月3日止,共出86期。之后与《全民周刊》合并,改出《全民抗战》三日刊。《抗战》三日刊,分析和报道与抗战有关的国内国际形势,反映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这份刊物战斗性极强,在当时爱国读者中的影响巨大。
-
目客002Lens 著《目客002:我这样爱你》是一些有故事的爱情,刺进浮躁时代的怕和爱、痛和痒……·汇集数十位“经典情人”故事·精选Lens杂志十年情感话题《目客002:我这样爱你》,从爱情出发,落脚于现代人在都市中笃定或迷失的自我,探讨“在今天,如何爱”。这一期,8组长篇图文呈现了爱情世界里那些隐藏的秘密、信任与欺骗之间的灰色地带、混合着喜欢与侵犯的那种对交流的渴望、老年人不用再幻想和一个人变老时那种独特的感情状态,大数据里的爱情,浪漫爱情电影如何从风靡到让人感到压抑,以及对城市这个人类动物园如何影响爱情的讨论,等等。在爱情世界里,有很多是亘古以来的谜题,也有不少是社交网络时代的新状况。本期还编选了数十位“经典”情人和情书,提炼爱情最闪光、最有想象力的时刻,它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在真实中与人性的对话,是用本能去捂热冷漠与浮躁。我们看着他们的故事,大概也会深受感动,因为他们抓住了我们羞于承认的、为了体面而没能实现的欲念。还有一个出自世界大师级摄影家之手的爱情画册。每个人,一生都需要被拍摄那样一幅照片。
-
永生金仲华 著《永生》周刊其前身为《大众社会》,金仲华主编的综合性刊物。创刊于1936年3月7日,上海。同年6月27日停刊,共出十七期。《永生》以报道、评论国内外时事,宣传全国各地救亡运动为宗旨,该刊的栏目有每周评论、每周漫画、小说和通讯等。特设的“每周评论”一栏,把一周间的重要事情和问题,加以扼要批评和分析。还有为“每周漫画”,采用了更加直接的方法,以漫画的手法帮助读者认识重要事情和问题,特别是对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犯我海、陆、空主权方面的事实充分揭露出来。该刊继承和发扬了韬奋先生的办刊风格,引领进步舆论界,突出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历史影响。
-
大众生活邹韬奋 编《大众生活》周刊是中国著名的新闻出版家邹韬奋继《生活》周刊后,创办的第二份以推动解放运动为主的时事性周刊。该刊于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刊,由上海时代书店大众生活社出版,系综合性月刊。1936年2月遭国民党政府封禁而被迫停刊,共出十六期。《大众生活》(上海)汇集这十六期内容,予以原貌影印出版。国大众所要努力的重大使命。。。。。。”。作品体裁有论文、小说、诗、通讯报告、散文杂感等作品,撰稿人有矛盾、夏衍、叶圣陶、林矛、沈西苓、杜重远、于伶、巴人、烟波、何香凝等撰稿人。该刊在当时因为极具特色的内容,销售量高达20万份,创我国杂志发行的最高记录。
-
读库1503张立宪 编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九篇文章,《双村记》,《超级人工智能之路》,《家长的小升初》,《上海交大解放日记》,《壳中之魂》,《私人文学史(续)》,《丁香花迷雾》,《十二星座》和《她的美曾使我疑惑》。瘂弦的文学创作多围绕两个主题,一个是母亲,一个是故乡。《双村记》是由瘂公口述,王立整理的一篇对故乡的回忆录。“双村”指的是他们家的杨庄营和他外婆家的平乐村,瘂弦从小就在这两个相差十二里地的村子间游走,因此构成了他对故乡的全部记忆。他说: “一个人如果有完整的对故乡、慈母的记忆,可能够他写一辈子。”《超级人工智能之路》这篇译文从今年初开始在网上流传,我们联系译者并取得原作授权刊于《读库》,以飨读者。这篇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文章为我们描述和展现了目前学界对AI的认知及预测,同时提醒我们普通人,变革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快,正如科幻小说家弗诺·文奇所说,我们正站在变革的边缘,而这次变革将和人类的出现一般意义重大。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上半年,郑州马国兴老师的儿子马骁备战“小升初”,他也有幸一起体验了全过程。《家长的小升初》里谈到了当今流行的租房陪读、家长论坛、各种风生水起的辅导机构,也记录了为儿子补习语文、参加名校见面会、模拟考、择校以及最终应考……孩子的“小升初”看起来更像是一场家长的战斗,而这场战斗只拉开了未来各种较量的序幕。何季民老先生多年前从北京旧书摊上淘得两本日记,时间是从1948年1月1日到1950年3月31日,即“民国末年”到“解放初年”,日记的主人是一位河南籍普通“进步学生”,当时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运输管理系。二十八万字的日记记录了政局动荡、学潮风云、物价飞涨、校园应变、机关南迁、人心思定……国难时的上海滩头十里洋场,竟也是园照游、球照打、歌照唱、戏照看……何季民将其中一部分编辑整理成这篇《上海交大解放日记》,从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多个侧面和丰富的生活细节。曾在《读库》发表多篇“游戏”系列文章的洪韵,这次的笔锋转向了“动画电影”。《壳中之魂》围绕日本动画电影导演押井守的四部代表作,思考科技发展与人类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藉由战争与和平的对比、克隆体与生命的对照,尝试回答一个最终的问题:生命的存在意义到底是什么?孙玉祥的《私人文学史》曾刊于《读库1305》,勾起众多同龄人的阅读回忆,本篇继续讲述那个战斗年代的小故事。《丁香花迷雾》从龚自珍的一首情诗说起,牵涉了晚清女词人顾太清的一段“暧昧事”。王巍曾在《读库1501》发表过《望星空》,这次继续仰望星空,带来《十二星座》。此文系统梳理了十二星座在西方星象学的流变历史。在人类的宇宙观中,我们会发现今天乐于谈论的星座,其意义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熊菂是《读库》的老作者,《她的美曾使我疑惑》跟我们分享了她对名著译制片的记忆,打开那些被封缄的岁月。我们平淡虚无的人生因有阅读与观影的伴随,而增添了些许色彩。
-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日] 内山完造 著;尤炳圻 译《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1955年在日本出版时原名《活中国的姿态》。内山完造自陈观察中华文化垂二十年,中国文化有“文章文化”和“生活文化”的分别,仅通过文献的途径考察中国难免片面。作者凭借常年旅居中国的生活经验和汉学功底,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作出了自己的描述和看法,其中的同情和批评依旧值得国人警醒。他所采取的方法,是从观察日常实际的生活入手,来了解另一个缺乏关注,也更为真实的中国。书后附录了蒋百里的《日本:一个外国人的研究》,对比阅读,更有意义和价值。
-
性情中人的自我展露佐斌,温芳芳 编《性情中人的自我展露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典型事例述评》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的成果之一。全书通过研究收集选取了2000年以来中国的大众文化热点现象46个典型案例,对每一个案例进行了介绍和价值观分析。全部案例分为大众纸质文化、大众视听文化、大众网络文化、大众行为文化,按照年代编排与介绍和分析。通过《性情中人的自我展露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典型事例述评》的大众文化案例分析,反映了大众文化中反映的大众作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精神需要和作为性情中人的兴趣、情感、欲望和做人的基本标准。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的不良价值倾向也进行了分析和引导。
-
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赵宏,曹明福 著《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我国高校中关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第一本教材,也是系统研究我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拓荒之作。《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对我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研究,围绕着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问题,从总体状况、项目申报、文化符号、民族文化、保护机制、世界非遗保护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全面客观,图文结合,雅俗共赏,信息丰富,是广大非遗爱好者、工作者系统了解和深入学习我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适读本。
-
文化批评的一鳞半爪刘巽达 著《文化批评的一鳞半爪》收录之短文,除刊于电影杂志的若干影评之外,盖源于《光明日报》和光明网上作者的专栏文章,大部分文章基本因事而写、有感而发,共同特点是锁定当下的“文艺”和“文化”,聚焦“批评”,更属意于话题性和思想性,是一部颇具阅读性的文化批评杂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