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多彩的世界多彩的爱刘丹 华苏阳暂缺简介...
-
985工程实施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丁岚 编在21世纪来临前后,世界上多个 或地区纷纷 推出了各自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计划,有选择地重点 建设一批世界 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学科, 以提高本国或本地区高等教育的 竞争力。1999年1 月13日, 批准 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 兴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建设高水平大学计划(即 “985工程”)正式启动。在“985工程”一期、二期 建设的十年中,各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 新能力建设、服务 经济与社会发展、自身体制机 制改革探索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所暴露出的问 题也备受关注,如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资金配置及 使用效率低、 交流项目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其 效率与质量无法保证等。基于此,本书对高等教育资 源配置效率、高校生产效率以及“公派研究生项目” 实施效率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探寻影响“985工 程”实施效率与绩效的关键因素。
-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延迟满足与工作满意度研究李梦龙 著《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延迟满足与工作满意度研究》探讨了职业延迟满足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提出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对策,期望能以此推进职业延迟满足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关注,并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
永久在线 永久连接(德)彼得·沃德勒“永久在线,永久连接”正成为当代社会的“新常态”并且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主要探讨移动终端传播为社会带来的新现象、新问题,为读者全面了解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和影响提供了必要的概念基础,就该问题综述了业界优秀学者的相关观点和理论方法:不仅关注数字传播永久性所产生的外显化行为及社会变革,更是聚焦于其引发的内隐性媒介心理,对这种新媒介生态下的传播范式、数字行为动机、身份建构、社会化过程、政治参与、网络生活与幸福感等不同维度多有关照,为传播学者系统且快速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本书是媒体从业者、传播学者及学生在研究新媒体、媒体效果和传播理论时的书目。
-
80后网民与网络文化马可本书聚焦“80后”的特殊代际身份和成长背景,关注“80后”网民使用网络的种种现实,分析了“80后”网民在网络文化之中的嬗变之象、嬗变之迹和文化心理变化。指出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具有相互认同、异化和反哺的复杂关系。剖析了“80后” 网民文化心理嬗变的历史文化语境、具体表现和本质所在,对当下媒介融合发展中青年人如何使用互联网具有深刻启示。
-
信息化时代的教师专业学习杨彦军本书聚焦于信息时代在职教师专业学习问题展开深入理论和实证研究。*,对在职教师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行动学习是具有生态取向特征的在职教师教育模式。第二,对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学习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学理分析,明晰了在职教师专业学习的若干本质问题。第三,在对技术哲学相关问题梳理的基础上确立了信息技术场域论用以分析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学习的支持作用,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总结了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学习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策略。第四,作者结合前面理论分析及自身教师教育实践提出了教师行动学习模式并对其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五,根据多个实证项目中的案例分析深入研究了教师行动学习的内在机制。本书将行动学习作为一种生态取向的在职教师教育模式、确立信息技术场域论分析技术之于教育变革的作用等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
-
教师学习与身份认同赵明仁在追求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时代,教师的作用愈加凸显。可以说,自新世纪以来,教师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研究中的显学。教师的专业本身是一个学习的专业,教师也需求专业的学习。因此研究教师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教师身份是一个近十年来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的概念。当人们对教师的认识从知识与技能,再到信念,再到如今身份的时候,学界对于教师的认识就更加全面和深入。更重要的是,研究立场更加贴近于教师专业工作的本质内涵。
-
符号·空间·文化严亚“长期以来,我们研究青年问题的学术体系和学术话语来自于官方和主流文化,并以此建构青年亚文化,而亚文化实践的主体恰恰是缺失的。”显而易见,把年轻人当作社会主体去分析社会问题,就需要采用不同的话语体系和研究方法。对此,脱离所谓权威、传统的主流话语,建构新的话语方式迫在眉睫。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他人建构的媒介形象解构与重构出发,当代青年自我建构其媒介形象拥有原生的、强大的自觉意识和技术力量,这种意识和力量一旦为青年所体验和运用,即会对本人、家庭、学校、传媒、社会大众产生深刻的影响。
-
思想的表达与传播赵剑英本书以“思想的表达与传播”为题,概括了学术出版的本质与使命,汇集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教授十余年来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围绕如何做好学术出版、办好社科出版社所做的思考与实践探索成果,主要包括选题与产品策划、学术出版管理、重点图书发布、学术思考研究与政治方向把关、媒体视角等方面的文章与讲话。本书获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资助,全2卷,共计78.8万字。 本书不仅是作者十余年来学术出版实践脉络的记录,同时也生动反映了作者如何在时代大潮中推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传文明薪火,发时代先声,做优秀思想的耕耘者、集聚者和传播者,引领主题出版,做强精品出版和国际出版,推进融合发展的奋斗历程,从中也折射出这一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的壮阔历程。 学术出版是人类表达思想并借以各种载体或媒介进行传播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是出版的最基本形态。本书为此提供了一个可资讨论和借鉴的案例,对于我们思考学术出版的本质及方向,探索新时代学术出版规律,更好发挥学术出版在规范和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与引领性作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师者从容方之武方校长对涉及中国历史和文学话题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书中集纳的他自己的部分诗词作品,显示出他的文学水准;他对历史上那些性情耿直、命运多舛、有才华的文人给予特别的关注,做了一定研究。这必然会对学校办学理念,文化和课程建设,学生培养等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方校长把自己的经历、见闻和想法记录下来,是因为它们对自己来说很珍贵,但他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也期待“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并相信与本书有缘的读者也会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