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信息哲学胡心智,陈雷,王恒恒著X射线透视、核电站、核潜艇、原子弹……这些地道的专业术语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词汇,人们在短暂的惊奇之后,开始心平气和地享受原子文明,战战兢兢地谈论原子灾难。然而,就在人们刚刚感司到原子革命的真谛之时,另一场更为迅猛的革命——信息革命悄然而至。 随着电报、电话、电视、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明,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后,以申农信息论为基础的现代通信理论的建立,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应用的普及,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已经快步跨入比特时代。
-
SARS调查《财经》杂志编辑部编<br>《财经》杂志记者南下广东,西入山西,遍访北京医院,采写披露SARS疫情真相第一人蒋彦永,探查灾难根源,同步报道全球疫情,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于是有了这本凝聚了中国最优秀的经济新闻杂志编辑记者们的心血,勇气和职业技巧的书。<br>
-
竹文化吴静波,李增耀中国是一个产竹大国,也是利用竹子资源最早的国家。竹子与中国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息息相关。竹子全方位的使用价值和深刻的人文历史内涵是任何一种植物难以比拟的。因此,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竹文化是浩瀚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先贤由竹子刚劲挺拔,有节虚心,凌云向上,四季常青,潇洒高节等自然特征而提炼升华的竹精神,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党中央号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因此,研究竹文化特别是对竹精神的研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真善之间启良著西方人求真,中国人求善。两种追求导致两种文化传统。二者比较究竟孰优孰劣?近百年来一直是学界的热门话题。为何这一话题会有如此的理论魅力?是学术本身的重要?还是现实的刺激?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本书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它紧扣着现代中国思想与文化启蒙这一主题,既关乎着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亦关联着对西方文化的评价和取舍,或者说紧连着现代中国的命运问题。本书在系统研究中西方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全方位的结构性比较。其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成果是:思想优先,不拘泥于纯学术的究问;紧扣现代中国文化之走向这一主题,带有强烈的启蒙色彩;发作者自己之所想,而非人云亦云;形式活泼,语言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等。
-
信息文化柴庆云等著作 者:柴庆云等著 页数:191页 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简介:本书阐述了信息文化大潮涌动、生活中的信息文化、新闻传媒中的信息文化、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文化、信息文化评估与未来走势等七章内容。
-
罪过与惩罚朱晓阳著一个普通村庄最近六十多年的历史:惩罚社会学一个个案研究。本书讲述了滇池东岸一个村庄的故事,是一部以人类学田野调查为基础的学术专著。本书的一个主题是讲述“故事”——发生在小村的越轨和惩罚活动;并阐释这些活动在时间流中的动态及其与特定条件和特定行动者的联系。另一个主题则是解释惩罚在特定社会语境中的文化意义。<
-
文化遗产研究集刊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暂缺简介...
-
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时殷弘主讲;顾晓峰整理让高等学府的名师走近公众,根据讲课录音整理成书,不避讳口语色彩,原汁原味再现了讲堂上的情境氛围,这与以往的书斋著述和教材的繁文缛节大相径庭;充分满足了广大读者关注学术发展、渴望知识更新的迫切需求;同时“讲课实录”的形式更加轻松活泼,是普及学术知识的一种尝试。深厚的学养,新锐的思想,既有纵横捭阖的论述,又不乏精彩纷呈的实例分析,机智诙谐,更有师生间的同场切磋、彼此问难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出名师的风采,而最为可贵的是时时迸发出散金碎玉的智识的灵光,使人感到智识的的魅力。本丛书所选名师,均为各领域学界翅膀,不仅在校园内有口皆碑,其讲堂场场爆满,而且在海内外也颇具影响力与号召力。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习读本金钊,胡林辉主编本书阐述了民族精神在民族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其重要的任务、中华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等六章内容。
-
文化传播与现代中国文学马永强著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19世纪中叶以降到20世纪“五四”新文学的发生期,这显然是马永强研究阶梯的第一阶段,后面的庞大研究计划当是他终身的学术研究目标。“清末民初现代传媒在中国的兴起,是‘前全球化’这一趋势的产物,但它提供了中外文化全面碰撞、对话的可能。本书所要探讨的正是这两种异质文化是如何在对话、碰撞中影响现代中国文学的变革,产生了新文学。现代传媒的萌芽、成长是如何形成并发挥‘公共舆论’的作用?传媒和文化‘把关人’在整个清末民初文化传播历程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文化人士的互动对文化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而这些影响又如何辐射到文学变革?所以,研究一方面通过文化传播的发展史探索其对新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新文学的发生中寻找它的历史渊源”。对于“前全球化”中的这些现象学、发生学的诸多问题,马永强都一一作出了严谨的论证,从中我们足可见出论者的治学态度和写作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