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述
-
都市的角落郑也夫编黑格尔说:“密纳发的猫头鹰只是在黄昏的时候才起飞。”中国当代的城市化运动已经度过了二十个春秋,应该是为它记录历史的时候了。作为本土学者,我们从社会生活中接受了更多的刺激,对自己的家园承担了更多的义务。我们的社会和城市生活正在经历着巨变,乃至使我们感到陌生,人们有了解自己周围环境的愿望。我和我的同学们的工作就是认识和揭示这个巨变的城市。在我指导的学生做这类调查时的第一个告戒是:不要做廉价的批判。不是因为这批判不对,而是因为谁都能做。既然谁都能做,学院派人士就应该将之让给他人,自己拣选更艰难的事情去做。那就是搞明自认识其情境的复杂性。
-
跨文化对话乐黛云,(法)李比雄(Alain Le Pichon)主编列入法国夏尔雷奥波·马耶人类进步基金会(FPH) 由中国文化书院跨文化研究院与欧洲跨文化研究院共同主办。
-
网络之痒杨晖,彭国梁主编网络已经深刻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作为普通的使用者,我们在享受着网络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快捷。但对于业界而言,经常要思考的是网络的春天什么时候再来到。网络经过最初石破天惊似的爆发和盈利后,现在需要更加从容地思考自己的稳定和长期的盈利模式。而本书正是这种客观的或者说尖锐的评判。本书前言在路上(代序)已过了子夜。除了几辆上夜工的的士擦身而过,寒夜中的一环线寂寥而坚硬。蔡琴磁性的嗓音像暖气一样环绕着我。独自驾车在午夜清冷的路上,思绪随歌声变得飘忽起来。下午,面对着像小山一样亟待发出的贺卡,才猛然发现日子不觉间已滑到了岁末。年底往往是人们写总结的时候。今年中国人的各种总结里一定少不了这些字眼:申奥成功,足球出线,中国入世等等,真可谓龙腾盛事,喜事连连。2001年,让人振奋。中国就像一个奔跑者,一路疾行,一路捷报。相比之下.个人的经历真是有些不足道。夜深,车少。我一路狂奔。很喜欢这种在路上的感觉,因为它行进的姿态,因为它奔跑的速度。个人的经历其实是一个奔跑的过程。栏目的经历同样如此。还记得上个世纪98年底的一个寒夜,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做一档有思考力的节目。于是,我们开始奔跑。从孕育到成形,从样片到播出,经过十个月的孵化,《新青年》终于诞生了。从《新甲方乙方》到《新青年访谈录》,从“五·四”新锐到“点击”系列,从“西部正年轻”到“新青年千年论坛”,从“生于七十年代”到“我青春·我创造”,从“金色喜玛拉雅”到“预演2002”,《新青年》不断在成长,奔跑成为他的特质。与节目相伴相随,我们也在奔跑中成熟起来。栏目的同仁笑称在《新青年》是被迫式成长,奔跑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想起了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公阿甘。影片中阿甘不停地奔跑,从南部到北部,从清晨到黄昏。一路上,他的头发变长了,他的衣衫褴楼了,但他的奔跑姿势始终未变。他的响应者越来越多,直至充满整个画面,整个城市在奔跑,甚至整个世界都在奔跑。这最后一个画面,教人激动不已。此时的奔跑,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人在许多时候往往有想停下来歇歇的想法,比如说在岁末。阿甘是理想中的奔跑者,他之所以不知疲倦地奔跑,是因为他无所欲求,他是个傻子,奔跑是他惟一的目的,奔跑是他最大的快乐。日子有点像一条路,曲折而悠长。岁末不仅仅意味着“这一个”结束,还代表着即将到来的“下一个”开始。驿站的概念是稍事歇息,以便继续前行。其实,奔跑是一种气质。下了环线,芙蓉路上的街灯在夜色中分外温柔妩媚。匆匆一掠而过,让人有些流连。想到不远处家里的那盏灯,脚下不禁加大了油门。车内,蔡琴的歌声还在飘浮。永远在路上,我喜欢。
-
风烛灰金克木著作者生前亲手编定的最后一部集子。收入其生命最后两三年间所写的全部文章。另附两篇旧文。文章依然是这位智者一贯的博闻强记、思想犀利的鲜明特色。尤为突出的是,他更加超越于一般专题研究之上,去追索古今中外的人类历史活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是一部未完成的思想史话,字里行间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剖析力,那伟大的“发现的快乐”一直伴随着智者的生命历程。
-
70年代人杨晖,彭国梁主编现下流行搞划分,什么“飘一代”、“她世纪”、“BOBO族”、“新新人类”,还有用滥了的“小资”。我们这个社会就像忙不迭地怕落伍一般不断地在贴着标签,也许是社会的剧变和人生命运的遭际无常,人们需要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近吵得较为热乎的是“70年代人”和“80后”,这是以出生年代为标准的一种划分,但这样的划分也无可厚非,70年代出生的人拥有着共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机遇,也会遇到类似的挫折的烦恼,而这些,都可以在这本书中一一兑现。[前言]在路上(代序)已过了子夜。除了几辆上夜工的的士擦身而过,寒夜中的一环线寂寥而坚硬。蔡琴磁性的嗓音像暖气一样环绕着我。独自驾车在午夜清冷的路上,思绪随歌声变得飘忽起来。下午,面对着像小山一样亟待发出的贺卡,才猛然发现日子不觉间已滑到了岁末。年底往往是人们写总结的时候。今年中国人的各种总结里一定少不了这些字眼:申奥成功,足球出线,中国入世等等,真可谓龙腾盛事,喜事连连。2001年,让人振奋。中国就像一个奔跑者,一路疾行,一路捷报。相比之下.个人的经历真是有些不足道。夜深,车少。我一路狂奔。很喜欢这种在路上的感觉,因为它行进的姿态,因为它奔跑的速度。个人的经历其实是一个奔跑的过程。栏目的经历同样如此。还记得上个世纪98年底的一个寒夜,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做一档有思考力的节目。于是,我们开始奔跑。从孕育到成形,从样片到播出,经过十个月的孵化,《新青年》终于诞生了。从《新甲方乙方》到《新青年访谈录》,从“五·四”新锐到“点击”系列,从“西部正年轻”到“新青年千年论坛”,从“生于七十年代”到“我青春·我创造”,从“金色喜玛拉雅”到“预演2002”,《新青年》不断在成长,奔跑成为他的特质。与节目相伴相随,我们也在奔跑中成熟起来。栏目的同仁笑称在《新青年》是被迫式成长,奔跑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想起了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公阿甘。影片中阿甘不停地奔跑,从南部到北部,从清晨到黄昏。一路上,他的头发变长了,他的衣衫褴楼了,但他的奔跑姿势始终未变。他的响应者越来越多,直至充满整个画面,整个城市在奔跑,甚至整个世界都在奔跑。这最后一个画面,教人激动不已。此时的奔跑,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人在许多时候往往有想停下来歇歇的想法,比如说在岁末。阿甘是理想中的奔跑者,他之所以不知疲倦地奔跑,是因为他无所欲求,他是个傻子,奔跑是他惟一的目的,奔跑是他最大的快乐。日子有点像一条路,曲折而悠长。岁末不仅仅意味着“这一个”结束,还代表着即将到来的“下一个”开始。驿站的概念是稍事歇息,以便继续前行。其实,奔跑是一种气质。下了环线,芙蓉路上的街灯在夜色中分外温柔妩媚。匆匆一掠而过,让人有些流连。想到不远处家里的那盏灯,脚下不禁加大了油门。车内,蔡琴的歌声还在飘浮。永远在路上,我喜欢。
-
超越东西方吴经熊(John C.H.Wu)著;周伟驰译《超越东西方》一书为吴经熊用英文撰写,于1951年在夏威夷完稿,在纽约初版,此后先后被译为法文、葡萄牙文、荷兰文、德文、韩文出版。这是他的自传体著作,书中以一种灵性自白的笔触描述了其人生经历、及其宗教皈依的心路历程。其思绪浪漫任运,题材涉猎广泛,文笔优美典雅,多有惊人之见和神来之笔,堪称中国现代基督宗教灵修文学之杰作。吴经熊以一种信仰的虔诚叙述了其对基督宗教的体验、见证,同时亦以一种比较的视域论及其对儒、佛、道三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精神之真谛精髓的体会、见解。在他看来,“中国人是按照儒家学说为人处世的,同时得到了道家去世思想的平衡,但在他们内在的生活里他们追随的却是佛教思想。”在此,儒家思想的本质乃论及伦理关系,道家思想关涉不可言喻、神秘莫测的终极实在,而佛教则以其“在片刻活出永恒”的禅悟来让人达到从此岸到彼岸、从缘起界到绝对界、从时间到永恒、从现象到实在的“过渡”。他认为,中国精神的最基本特征,“是抽象与具体、普遍与个别、最世俗与最脱俗、超越的理想主义与讲实际的实用主义的结合。”其实,吴经熊在这里已体悟到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文化精神。可以说,儒家之道德哲学是以伦理学之途来追求众生的和谐,着眼于社会人生;道家之自然哲学是以生理学之途来追求自然的和谐,着眼于自然万物;而佛教之精神哲学则是以心理学之途来追求宇宙的和谐,着眼于内心反思。这些追求在中国文化中殊途同归,共构其追求和谐的文化精神。而吴经熊则引入了基督宗教信仰体系和西方文化精神传统的参照,旨在达到对东方、西方的超越。其以娴熟的西文来流畅阐述中国思想,本身更是体现出一种中西合璧、天衣无缝的和谐境界。
-
闲说外国人叶廷芳,张辛欣等著本书前言这是继全国优秀畅销书《闲说中国人》之后又推出的一部力作。十几位作家、学者、资深记者用轻松的笔调酷评外国文化中的一些大众话题。从相扑、桃太郎剖析“小日本”小中的学问;从衣着、行为方式看英国人是穷还是富;在神秘的中东,感受开放与保守;从“卧底”俄罗斯解读时代变迁;辣椒与韩国人的性格;严谨的德国人拥有一个裸体公园;“9.11事件”后美国人的心态等等。大量的亲历、富有人情味的故事,文化深层的思辨,不同文化的撞击,不时迸发出精彩的见地,在轻松闲谈中体会东西文化的差异。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
-
盛京三陵伊人 著清代盛京三陵,因地处山海关之东,也称“天外三陵”,是新宾永陵、沈阳福陵和沈阳昭陵的合称。永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六世祖孟特穆、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的坟墓;福陵(沈阳东陵)和昭陵(沈阳北陵)则分别埋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及其后妃们。现在,盛京三陵的重要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不仅已全部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也成为东北地区著名的清代满族古迹名胜和旅游景区,并-于2004年6月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依据清代文献的记载,对盛京三陵的发展沿革、建筑艺术、入葬人物、祭祀制度、管理形式等方面,作以全面而且通俗的介绍,对相关的民间传说和掌敬铁闻也加以收集整理,使大家对这几座地处清朝发祥地的皇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有再多的了解。
-
偏见(美)伯纳德·戈德堡(Bernard Goldberg)著;李昕,刘艳,秦轩译2001年9月11日,美国的特权阶层,即电视新闻主持人们,干得不错。他们一反常态地给予我们公正的报道。他们不带任何讽刺或者私人观点地告诉我们正在发生什么。在这一点上,他们值得我们感谢和尊敬。 但是不应该只在国家遇到灾难的时候才能看到没有偏见的报道。在9月11日以前,媒体精英们表现太不尽如人意了。而且他们以后还会这样做的。毕竟,他们就是这样的。这也正是本书所要讲述的。你觉得媒体存在偏见吗? 为什么美国大电视网的黄金时间会漏报某条重大新闻?为什么美国媒体大肆宣传艾滋病在异性中广泛传播的神话?为什么美国主流媒体把一些人的激情演说称这为自由演讲,而另一些人的演讲称之为煸动恐怖主义?美国新闻机构政治上的正确性是如何压倒事实真相的?美国媒体精英是如何与美国社会相脱节的? 如果你曾怀疑亲闻篡改了事实,戈德堡不仅要告诉你是对的,而且他会让你知道这种篡改的实施过程,和因此在电视新闻里消失了的公平、公正和诚实的品质。
-
原型与跨文化阐释叶舒宪著总序自序跨文化阐释的有效性“文化”概念的破学科效应再论“文化”概念的破学科效应国学方法论的现代变革三重证据法与跨文化阐释:知识全球化时代的古典文学研究文学治疗的原理与实践道家伦理与后现代精神中国神话宇宙的原型模式日出扶桑:中国上古英雄史诗发掘报告中国文学中的美人幻梦原型素女为我师:中国文学中性爱主题的升华形式孝与鞋:中国文学中的俄狄浦斯主题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类型及其文化生态中国“鬼”的原型原型与汉字大荒意象的文化分析性与火:文学原型的跨文化通观原型与科普写作诗可以兴:孔子诗学的人类学阐释文学与人类学相遇:《马桥词典》的认知价值